天天看點

何紹茂:創新守恒和降本增效是企業的兩個終極問題

何紹茂:創新守恒和降本增效是企業的兩個終極問題

公司的目标是流程化組織建設,要基于組織、基于流程構築能力,提升效率。

何紹茂:創新守恒和降本增效是企業的兩個終極問題

01

薄利經營時代企業創新

與守恒的核心任務是什麼?

這是一個永恒的命題。目前情況下,我思慮再三,就4個字:

“三個平衡”:

一是平衡擴張與控制(空間取舍);二是平衡效率與效益(利益取舍);三是平衡短期活下來與中長期活得好(時間取舍)。

外部市場(空間取舍):業務是要導向擴張的,一定是機會驅動,要抓機會,聚焦公司主航道、主營業務向外謀增長。基于這一點,企業要不斷地推出具有競争力的産品和服務,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争力。同時又要保持企業的穩定發展,不能無序、無效擴張,像一匹脫缰的野馬一樣,很危險。是以這個時候要平衡擴張與控制。步子不能邁得太大,要适時地“點刹車”。

内部營運(利益取舍):要不斷地通過資訊化、數字化、智能化提高效率,同時又要保證品質,提高投入産出效率,來確定效益,這就是平衡效率與效益。

生存與發展(時間取舍):短期要活下來,要有現金流,中長期要活得好。舉個例子,比如研發投入,一方面,如果短期減少研發投入,可能為了企業的面子,利潤表好看一些,但可能也會喪失中長期更有競争力的産品,最終會失去市場,繼而喪失未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短期過多地投入研發,又會增加成本費用,大量占用現金流,不一定有回報,這個時候風險可能就增加了,企業短期就活不下去了,是以要平衡短、中、長期投入,短期的活下來與長期的活得好。

我們講公司經營,核心就是4個字——資源配置。資源如何配置?關鍵是解決3個問題——資源配給誰?配多少?何時配?

資源配給誰是方向問題,是戰略選擇;配多少是強度、密度問題;何時配是節奏問題。

資源配置的時候,我們要優先配給那些有經濟價值的客戶。什麼叫有經濟價值?能貢獻利潤和現金流。比如我們在一線打仗的時候,一個合同能不能簽,首先看它有沒有貢獻正的利潤,第二看它有沒有貢獻正的現金流。如果貢獻了,就有經濟價值。如果沒有經濟價值,我們要不要簽?一般情況下,不簽。但是公司會從第二個次元,即戰略價值的次元來考慮。沒有經濟價值,但是有戰略價值,即如果這單不做,後面永遠沒有機會,比如3G你不進去,4G更新的時候就沒有你。這種業務可能沒有經濟價值,但它有戰略價值,是面向未來的,這叫作“果樹模式”業務,我們也要做。

不僅僅基于短期的經濟價值,而是強調有限的資源要配給有經濟價值的客戶,或者有戰略價值的客戶,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客戶。除了“果樹模式”,還有“水稻模式”業務。所謂“水稻模式”,就是一茬一茬的。比如,住宅地産是典型的“水稻模式”,商業地産則是“果樹模式”,SaaS也是典型的“果樹模式”,因為這些業務可能前期拓展培育的成本高一些,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後期才能夠持續挂果。(這個問題可參見知凡葉茂平台我的文章《從“水稻模式”到“果樹模式”——資源配置要回答三個問題》)

創新守恒的核心任務就是這三個平衡:平衡擴張與控制,平衡效率與效益,平衡短期與中長期。最終是為了實作投入與産出的動态平衡。如果從财經的視角看,除了有利潤,還要有現金流支撐,要有現金流的利潤。關于這個問題,2023年4月23日,我與彭劍鋒老師當面交流,彭老師提議我專門寫一本書,《超越現金為王》,預計今年就會推出。這本書我已準備了3年,從短期的流動性管理,到中長期的資本架構,系統性地來思考企業生存的核心——現金流問題,當然包括資本架構問題。這個内容,我4月25日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講過了,學員反響非常好。

02

提升效能是一項系統工程,

其中關鍵要素有哪些?

我總結了4條

1.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從财務視角看,在報表上是沒有展現的,因為财務基于謹慎原則是按照曆史成本計價的。但人力資源是無形資産,很難計量,這并不代表人力資源不重要。恰恰相反,我們認為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一筆無形資産,而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尤其重要。

2.組織保證。我們的能力要構築在組織上而不是在個人英雄上,從這種程度上講,我們要打造組織能力,提升效能。

3.流程支撐。流程是什麼?流程是最佳實踐的總結和固化。最好的流程不是越長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而是簡單易用,像水流一樣,順暢流動不泛濫。一個企業要提升效能,流程本身要有支撐,簡單易用,要契合真正的業務流。流程一般有價值創造的主業務流,有使能流程和支撐流程。

4.績效管理。人力資源、組織保障、流程支撐,最後要有一個收口,收口就是績效。績效管理現在很火,OKR、KPI等等,現在Google從OKR又回到了KPI。提升效能一定要跟績效挂鈎,績效一定要有強的考核應用。很多企業家朋友跟我說,我們也有績效,但最後考核結果跟晉升、獎金沒有強相關,沒有挂鈎,這就是有考核,但是在應用方面出了問題,是以要形成一個閉環,考核及考核應用,才能實作力出一孔,激發組織活力。

業務、人、流程如何協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業務是在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配置設定的價值循環中,順暢地流動。要有組織來承載業務,流程是最佳實踐的總結和固化,是以流程要反映業務,組織要比對流程,公司的目标是流程化組織建設,要基于組織、基于流程構築能力,提升效率。

03

降本增效對營運

與管理能力的要求是怎樣的?

在哪裡下功夫,怎麼下功夫?

降本增效是企業的另一個終極命題。一個公司的産品和服務、解決方案在市場上怎麼有競争力?要麼體驗比别人好,要麼品質比别人優,要麼價格比别人低,要麼綜合比别人強。這裡主要就降本增效簡單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降本是很多企業都在提的,但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降的是什麼本?成本的主要沖突是什麼?

我們團隊專門做過研究。舉個例子,比如茅台酒,貴州茅台廠家銷售價格是1499元(終端零售價格在2900元左右),但茅台酒的生産成本及材料價格隻有48元,占3.2%,銷售費用46元,占3.1%,管理費用78元,占5.2%,納稅96元,占6.4%,主要費用是經銷商的費用495元,占了33.3%。也就是說,成本不是它的主要沖突,主要沖突是管道費用、經銷商的費用,剩下的是淨利潤,736元,占收入的49.1%。

再比如礦泉水。一瓶1.5元的礦泉水,産品的成本隻有1分錢,占0.67%,它的費用結構是營運和廣告費0.22元,占了14.7%,經銷商的費用占了26.7%,0.4元,瓶子、包裝費用0.17元,占比11.3%,大頭是零售店的費用,面向消費者的終端店的費用,占了33%,0.5元,廠家的利潤13.3%,0.2元。這足以讓礦泉水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大家知道,這兩年中國首富是農夫山泉的老闆,鐘睒睒。

為什麼?我們總結了一下,可能他做的是有“水分”的生意,有“水分”的生意毛利都高,茅台酒,礦泉水、飲料行業,原材料主要是水。是以,我們推斷,有“水分”的産品,液體的産品,比固體的産品,成本低,毛利高,掙錢容易些。因為水的成本,總是比較低的。

再比如蘋果手機,一部iPhone1,128G配置的售價849美金,成本占了373美金。大家可能認為晶片最貴,其實不是的。它的成本中,顯示屏是最貴的,70美金,占了18.8%,它是主要沖突。是以降成本,首先要抓顯示屏,其次才是晶片,58.5美金,占比15.7%,再次是A14處理器,40美元,占比10.7%。這是成本TOP3的主要沖突。但是晶片又很重要,它有戰略重要性,類似于高鐵上的“永不松動的螺母”,螺母松動了高鐵就很危險,高鐵首要的是安全。因為速度快。螺母在高鐵總成本中占比其實不高,但很重要。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降本首先要搞清楚主要沖突是什麼?

我們把成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産品成本,很多行業,包括服務業,産品成本不是主要沖突,但是對制造企業來講,産品成本是主要沖突。第二類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半顯性半隐形的。第三類是時間成本,這是隐性的成本。

比如對于金融企業來講,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是主要沖突;對制造企業來講,産品成本是主要沖突;對于服務業來講,管理成本是主要沖突。是以我們首先要區分哪些是主要沖突,在主要沖突裡抓什麼,抓住了主要沖突之後要看降本機會點哪裡。就像前面我們研究的貴州茅台、礦泉水、蘋果手機,一個是白酒行業,一個是飲料行業,一個是高科技消費品行業,它們的主要沖突不一樣,降本重點也不一樣。是以我們要基于企業的成本結構來分析怎麼降本。

比如制造業,你不要簡單地擠壓上遊利潤,來降材料費,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如目标成本法、全流程高效産能法,在供應商選擇“排獨”,入庫供應商選擇模型(比如n選2-3,N選3-5),等等,來端到端全流程降總成本。對于成本,我們要考慮産品成本、管理成本、時間成本,還要考慮決策成本、溝通成本和隐性成本。

對于這些成本,我們要通過組織的變革來優化實作,而不是簡簡單單在一個點上來考慮。這是我講的要樹立正确的降本增效理念,同時要識别成本的主要沖突,以及沖突的主要方面,最後要有針對性地對标學習改進,端到端全流程降總成本。

比如特斯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通過工序的簡化,全流程降本。傳統汽車企業零部件有30000多個,特斯拉隻有10000多個,平均每47秒生産一輛Model Y。

最後,面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業務、成熟業務等各種複雜業務,降本增效的核心重點應該放在哪裡?首先,不要把成本僅僅看成是成本,要把成本看成是一項投資,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把成本看成是一項投資,而不僅僅是一項花費的話,你可能面向的是未來,你會更多地考慮對于創新業務,成本費用要怎麼投。我們有一個原則,對于創新業務、面向未來的業務,要保下限,即使公司的盈利狀況不是很好,公司也不能失去未來,是以要保下限,確定對創新業務的基本投入,不能因為現在不好就沒有未來。

第二,對于成熟的業務,比如現金流業務,要有效率改進的自我限制和追求。

舉個例子,對于内部營運費用,對于一些相對固定的成本投入,可以要求每年改進5%的限制名額,這樣的話就會倒逼我們自己不斷地驅動自我提升的效率。

總的來說,創新業務保下限,成熟業務按率改進,基本上就把現在、未來,今天、明天都考慮到了,不至于在活下來的時候,喪失未來。這就是我講的三個平衡的第三個平衡:平衡短期活下來與中長期活得好。

作者 | 何紹茂,原華為海外CFO

來源 |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