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400多年前大文豪莎士比亞在其戲劇作品《哈姆雷特》中發出這樣的感歎,400多年後,人們依舊在談論莎翁及其經典作品。第三屆上海國際莎士比亞論壇暨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分會年會于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東華大學舉行。本次國際論壇主要以網絡會議的形式開展活動,來自國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線上上相聚,圍繞“比較文化視角下莎士比亞作品的跨文化現象”這一重要議題,展開熱烈研讨。論壇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争鳴,向世界展示中國莎士比亞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升我國學者在國際對話中的學術話語地位。

(論壇開幕式現場)
本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30多個學校的50多名國内外學者與會。東華大學楊林貴教授與複旦大學張沖教授分别主持大會發言。來自北京大學的辜正坤教授通過比較中外文學的使命來透視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學文化中的未來,評析了中外有關文學使命的經典論述,提出文學的最高使命是要塑造美好的人性、讴歌光明、襄助人類建立美好的社會,并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為未來莎學的發展作出了相應預測。來自台灣大學的邱錦榮教授分享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跨文化語言學習中的重要地位;美國邏各斯大學的學者霍華德·馬奇特羅探讨了莎士比亞在不同媒介中與不同藝術家産生的碰撞;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學者麗莎·霍普金斯探讨了艾莉·格裡菲斯的系列偵探小說中的莎士比亞典故與國家身份;南非西北大學的學者勞倫斯·賴特從文本出發探讨了莎士比亞的國際流行與成功的根源。
本次會議特别設定了專家研讨及分組讨論環節。國内莎學界資深學者,浙江大學郝田虎教授、北京大學黃必康教授、西南大學羅益民教授、河南大學李偉昉教授等,應邀主持各小組論壇。華南師範大學的國際教師雷拓·溫克勒與大家分享了對于莎士比亞普遍性問題的思考;印度阿裡格爾穆斯林大學的學者莫德·裡茲曼·汗和維巴·夏爾馬分别從跨文化角度探讨了莎劇在印度的電影改編和印度本土演出的莎士比亞化。各國内學者分别從互文性、改編、媒介、翻譯等角度對莎士比亞及本土作品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跨文化探讨。
(論壇現場)
本論壇反映了近年來文學研究的變化,曆史唯物主義方法在中國莎學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重新認識。特邀來自英美、亞洲、非洲以及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嘉賓,以不同文化視角圍繞莎士比亞的跨文化議題進行探讨。學者們從跨文化角度深入研究了新的世界經濟及文化格局下本土化與全球化關系等議題,探讨了如何重新認識普遍性與多樣性等問題。論壇打破以往以影響為主導的文學比較方法,強調不同文化間的平等關系和以此為基礎的文化相對論,促進不同文化群體的平等對話。
從莎士比亞作品的全球傳播中汲取經驗,促進比較研究和文化傳播模式的轉變,有利于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模式探索。黃必康教授在發言中提出“借船出海”政策,即借鑒莎士比亞的戲劇形式對外傳播中國戲劇。在“借船出海”過程中,不僅應考慮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更應注意讀者對于文學形式認知習慣的變化以及形式與内容的辯證關系,正确認識莎士比亞經典與當下文化的關系。近年來,中國譯者和改編者以戲曲形式創造性地移植莎士比亞,為中國文學對外傳播提供了參考。楊林貴教授認為,中國經典文藝成果的“借船出海”與外國經典作品的“改編移植”應該并行不悖,以目的語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宣傳中國優秀的文化成就,并在傳播過程中避免孰高孰低的簡單粗暴的比較。
據悉,“上海國際莎士比亞論壇”經教育部準許,由東華大學主辦,東華大學外語學院和東華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承辦,自2011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兩屆,逐漸成為國内莎士比亞研究的風向标。作為主辦方的東華大學,近年來在莎士比亞研究方面開始引領國内莎學并走向國際前沿,獲得2個國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級項目立項資助,所出版的“中國莎士比亞論叢”已成為中國莎學标志性成果。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