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導讀:​

作為一個年營收近千億營收企業的CTO,更作為一個創業者,一路上感慨頗多

如何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大做強,用實際的産品和有節奏感的商業成就來達到企業家的高度,創業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權衡與平衡,需要更多的趨勢判斷,需要更懂人性,需要更強的執行力,需要更強大的組織和團隊,需要不斷全面提升和疊代自己。

來源 | 整理自張穎微網誌

作者 | 張穎

2022年9月17日,張穎在微網誌釋出了2.0版本,對科技類公司的創始人們提出了10條最建立議,和大家分享如下。

張穎:“近一年,随着經緯在科技類公司的投資比例更大、金額更多,我和這類創始人們也進行了更高頻次的交流,更多地了解了他們的困惑和問題,也總結了諸多公司發展起伏後的心得和經驗。

近兩天忙裡偷閑,做了一個簡版的盤點和提煉,可以了解是上次9條建議的補充或2.0版,分享給大家,希望多多少少能輔助創始人們未來的一些思考與決策。”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經緯創始人 張穎

01​

注意估值和業務節奏的比對

因為目前國際博弈的大背景,國家政策的推動,少數優質賽道的頭部創業公司的估值都能快速增長。但估值帶來的預期和業務的實際節奏之間,最好要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

換言之,越容易拿到錢,對估值就要越謹慎。更高的估值一定會帶來更高的預期,順風時無所謂,一旦業務碰到暫時低谷或外部負面因素,過高估值公司的新一輪融資就會變得更加有挑戰,就會大大影響公司的勢頭。

02​

搭建最适合長遠發展的投資人/機構組合

創始人們需要對不同屬性投資機構的優勢有清晰認知,國資、産投、财務投資機構等各有标簽、各有偏重,各自的優勢也在短中長期的表現和價值不盡相同。

創始人要搭建一個符合長遠發展的投資組合,需要更有前瞻性,對趨勢的判斷也要更加準确,這點極其複雜,需要不斷深思,與身邊最信任的資本夥伴去探讨、商量。

這點其實非常重要,更有效的解釋和延展需要太多的文字和時間,這裡隻是一個引子,但值得創始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度交流和思考。

03​

建立适合自己且生态完整的外部智囊團

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除了自身團隊的搭建,還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建立一個外部智囊團:補全諸如審計、律師、不同風格投資機構搭配等等專業職能的缺口。讓他們從外部視角、專業角度、實戰經驗與自己溝通,為一些重大決策不偏倚、以及公司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這個智囊團的規模可能是7-10個人左右,不宜太大。而且每個人都是深度交流碰撞之後,互相篩選、保持信任後的結果。

同時,也要保持對這個外部智囊團有計劃、嚴謹、系統性地疊代,周期可能3個月、半年,或者一年,這就要根據公司和個人的成長節奏感做出一定的更新與優化。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04​

哪怕在最好的時候,

也要按最壞的劇本做打算

現在的大環境相對複雜,且會持續性如此,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都要對未來的各種場景做出相對正确和反複推演的預測。

與政策同頻的少數行業可能會有更積極樂觀的預期,但也要想清楚公司發展過程中最壞的劇本走勢。

然後,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針對最壞的版本,提前地制定包含戰略、組織、業務、資本等内容的架構性預案。

居安思危,所有這些準備都是底線思維的應用,在極端情況出現時仍有主動應對的餘地。

05​

從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前置性思考國際競争,

以在未來獲得更從容的發展空間

科技類創業公司随着自身的不斷發展,勢必會逐漸和國際公司在國内、在海外展開競争。而在西方國家對中國核心卡脖子科技領域的抑制大機率持續的背景下,中國科技類創業公司也很可能會面臨很多以前在純粹商業競争環境中不需要考量的外部因素和特殊情況。

是以,在發展壯大之後必然面對複雜競争的預期下,如何走好每一步,如何給公司謀劃到更多時間和空間去做好IP、技術、産品壁壘,在做大做強過程中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更好地保護自己,如何在國内的舞台上與行業裡的國外公司有效競争,這是需要很多前置斟酌和通盤考慮的。

未來的競争和國際格局一定不會按照你現在的思考和認知一步步完美複現,但公司會因為你現在的前瞻性思考、布置和準備而有更從容的發展空間和周旋餘地。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06​

頭部公司應該認真考慮生态内

國内國外的并購做大機會

在任何行業裡面,公司發展的兩極分化都會非常厲害。

是以頭部公司在做好自己産品和業務的同時,也要留出精力和資金備援,去看看國際和國内同行業或産業鍊中是否有合适的小公司。

以我們的經驗,目前國際上這樣價格合理的小公司,還是有不少的。他們的作用就是補充人才、比對技術、協同IP、産品延展,但這就需要創始人們提前去分析與篩選,需要時間。

我知道這對于目前專注想跑通技術到市場的創業者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從創業者變成企業家的這條路,就是一條不斷挑戰自己多面手極限的路。

而對于非頭部且發展遇到無法突破瓶頸的公司,這類創始人或許應該有更大的心胸、格局和膽識去考慮被并購或者合并的機會。在整合後的新公司,也能作為核心團隊在更大的舞台,去實作自己的夢想。

07​

趁着市場好,

适當做一定的老股變現

趁着市場好,适當做一定的老股變現,為自己和高管團隊打下有利于公司持續良好發展的财務基礎。

在政策同頻且順勢而為的行業,優秀的創業公司拿錢依然非常容易的時點,我還是建議在一定的時間點、一定合适的金額下,做一定的老股套現,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好的時候我也這樣講過。

這種合适時機的變現,把錢給到創始人和高管的家人,可以讓他們在家庭這個最基礎的機關獲得最穩定和堅實的支援,這也能讓公司長遠發展的底層基礎更加夯實。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做好這件事的前提是公司做得足夠好,估值足夠高,在每一輪融資有足夠多投資機構在追逐,這個時機的把握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情,是對創始人博弈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對現有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長遠心态與格局的一種考驗。

總之,這是值得少數合适的優質公司創始人們去思考和斟酌的一個重要事項。

08​

尊重商業邏輯,

不要隻想憋大招

任何行業都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商業邏輯。

科技公司在做研究和開發的過程中,如果能有節奏地達到商業小目标的實作,有階段性收入的驗證,都會對後續資金的支援和估值的穩步增長形成良好條件,更有利于長遠的發展。

盡量不要憋大招,階段性商業化的驗證,會讓大家對你描述的故事更有信心、更加相信,為未來更加高效且持續的資本運作做好鋪墊。

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的10條建議

09​

了解創業者與企業家兩個标簽之間的差距,

以及如何達到最終目标

目前,科學家或資深技術大拿想成為一個創業者易如反掌,設立了公司、融到錢就已經是一個創業者了。

但如何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大做強,用實際的産品和有節奏感的商業成就來達到企業家的高度,創業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權衡與平衡,需要更多的趨勢判斷,需要更懂人性,需要更強的執行力,需要更強大的組織和團隊,需要不斷全面提升和疊代自己。

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已經到了回歸商業本質的新階段,公司一步步的健康有序發展,每一個産品預期的達成,每一個階段性商業目标的實作,企業在自己行業中持續擴大的影響力和商業規模,都是驗證創業者最終能否能被賦予企業家這個标簽的最佳試金石,個人持續的成長是達到企業家這個标簽的最核心要素。

10​

隻有堅信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