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腦修複術》讀書筆記

文章目錄

  • ​​《大腦修複術》​​
  • ​​内容簡介​​
  • ​​第1章 抑郁 -- 抑郁是大腦的重感冒,也是進化的護身符​​
  • ​​第2章 焦慮--焦慮是大腦的過時本能​​
  • ​​第3章 社交恐懼--有社交恐懼的你可能并不缺乏社交技巧​​
  • ​​第4章 幻覺和妄想不是精神病人的特權​​
  • ​​第5章 不睡覺會死人​​
  • ​​第6章 上瘾是欲望,不是快樂​​
  • ​​第7章 好了傷疤忘了疼是成功人士的必備修養​​
  • ​​第8章 大腦神經終身可發育,要活到老學到老​​
  • ​​第9章 如何優雅的老去​​
  • ​​第10章 如何擁有強大的記憶裡​​
  • ​​第11章 如何應對現代人的注意危機​​
  • ​​第12章 你在聽我說話嗎?​​
  • ​​第13章 創造力是比記憶力和專注力更重要的大腦核心競争力​​
  • ​​第14章 拖延症和提前症​​
  • ​​第15章 每天洗多少次手才算強迫症?​​
  • ​​第16章 心理變态的可怕與強大​​
  • ​​第17章 躁郁症: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獄​​
  • ​​第18章 有人在我大腦裡裝了晶片監聽我!​​
  • ​​第19章 身體和大腦,誰才是主人​​

《大腦修複術》

内容簡介

内容簡介 摘自豆瓣
*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感覺無緣由地坐立不安;

*以前*喜歡的事現在提不起興趣;

*記憶力越來越差;

*明知道該出門社交,卻找各種借口宅在家裡;

*長時間玩遊戲或刷手機;

*外出期間總擔心家門沒鎖、爐火未關;

*淩晨兩點,卻輾轉反側,毫無睡意;

……

缺乏專注力、焦慮、抑郁、記性變差、社交恐懼、成瘾、強迫症、失眠……現代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各種各樣心理和精神問題的困擾。如何識别自己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如何應對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成長中必經的心理困境,如何在适應社會的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并擁有滿意的學習和工作表現,本書作者——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後姚乃琳——給出了答案。

這本書将幫助你了解焦慮、抑郁、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失眠等困擾你的精神症狀,頁将讓你了解專注力、記憶力、創造力等大腦認知功能的底層規律。通過深度閱讀本書,你将知道如何正确應對...      

第1章 抑郁 – 抑郁是大腦的重感冒,也是進化的護身符

如何自我診斷抑郁症;

抑郁症的症狀主要包括:持續兩周以上的消極情緒,興趣缺失。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内疚,有自殺的想法、計劃,甚至有自殺的嘗試,感到疲乏、缺乏能量,睡眠變多或變少,體重或胃口發生明顯變化,難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難以做決策,因心理因素導緻的行動遲緩、焦躁不安等等。

抑郁症與一般的情緒低落不同,一個人要符合抑郁症的标準,至少滿足上述症狀的5項,且持續2周以上的時間。

4個流行的抑郁症假說

1.一進制胺假說

一進制胺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如果人們長期處于慢性的環境壓力下,壓力會使大腦分泌TG2蛋白增多,降低調節情緒的能力​

2.炎性假說

炎性假說認為,得抑郁症可能是因為身體有發炎。

3.HPA軸改變假說

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4.神經可塑性假說

大腦發生的變化:海馬體更小,情緒調節等回路異常

雄性更擅長應對急性壓力,雌性更擅長應對慢性壓力

為什麼抑郁的人似乎比較缺乏毅力:血清素可以增強一個人的恒心和毅力。而血清素的減少和抑郁症有很大關系。

有抑郁症的人為什麼傾向于回避沖突;可能是海馬體的變化導緻的。

抑郁症是否可以痊愈:很難說痊愈,間歇性發作。

什麼人容易的抑郁症:遺傳因素、壓力事件、童年創傷

睡眠和抑郁症的關系:3/4的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的症狀

生活方式影響抑郁症的發生:日照時間(增加日照時間和戶外活動能緩解抑郁情緒)、生活環境、社交媒體(這個感覺挺有意思,書上是這樣說的,​

​‘一方面可能是有抑郁傾向的人更喜歡用社交媒體填補現實的空虛。另一方面,經常用社交媒體也會讓人産生“别人都活的很好,隻有我的生活這麼失敗”的錯覺,于是嫉妒或不平衡;每天在社交媒體上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會讓人覺得白白浪費了時間’​

​)

産後抑郁是怎麼回事:一般在新生兒出生一周到一個月之間發生。男性也會得産後抑郁。

抑郁症的“懶”和普通人的“懶”不一樣;“啟動性差”,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否需要很久才能開始? 負責啟動性的,是大腦的多巴胺和獎賞系統。多巴胺不僅負責人的欲望,也負責人的運動,因為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分泌失調,是以他們長時間處于低欲望狀态,什麼也不想做。

臨床治療抑郁症的幾種選擇:根據程式不同,輕度到中度,一般心理治療效果比較好;重度需要藥物治療。

  1. 認知療法 :教病人識别頭腦當中的消極思維方式,讓病人認識到正是這種消極的思維方式加重了他們的抑郁體驗。

自助改善抑郁的方法:

  1. 體育鍛煉。運動可以明顯改善壓力導緻的抑郁。有氧運動不僅可以治療抑郁症,而且可以預防抑郁症。
  2. 光照療法:早上起床後出門可能改善抑郁
  3. 社交支援
  4. 新出現的技術手段:神經回報治療等

抑郁症與人類進化:有一種理論認為:抑郁基因的優勢在于保護人不得傳染病。抑郁基因使人疲倦厭食,不願參加社交,進而保護得抑郁症的人免受傳染,基因得以延續。 另一種解釋精神疾病基因為什麼在人類進化中一直穩定存在的理論是蒲公英-蘭花理論。認為環境和基因的互動影響,導緻同樣的基因在糟糕的環境下使人得精神病,在良好的環境下則會讓一個人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适應能力。這種對環境影響敏感的基因稱為“蘭花基因”,而不太受環境影響的基因叫“蒲公英基因”

第2章 焦慮–焦慮是大腦的過時本能

焦慮和恐懼的差別:威脅是否在場、情緒反應持續的時間。

7種不同的焦慮症:

  1. 分離焦慮:和依戀對象分離時感到恐懼和焦慮
  2. 選擇性緘默症:一直無法在應該說話的特定社交場合說話。
  3. 特定的恐懼症:比如有人特别害怕蛇
  4. 社交焦慮障礙:對自己成為焦點時有明顯的恐懼、焦慮或者回避。
  5. 驚恐障礙:反複出現、毫無預兆的驚恐發作。
  6. 廣場恐懼症
  7. 廣泛性焦慮症:對各種日常事務無緣無故緊張

焦慮對進化十分有用:這種壓力調節在原始社會中活命十分重要,用來幫助我們戰鬥或者逃跑。

長期焦慮的危害:可能導緻痤瘡爆發、性功能障礙、頭痛、肌肉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煩躁不安等。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焦慮症:基因和環境。三個主要因素:

  1. 性别 女性得焦慮症的概論是男性的2倍。
  2. 遺傳和家族史
  3. 童年時期的負面經曆

焦慮不僅是大腦的問題,和身體也是息息相關

絕大多數焦慮症沒有得到治療

治療焦慮症的最有效地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的操作簡單易行: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認知方式是消極的、不現實的,接着要比較自己的想法和現實結果的差距,然後調整自己的認知方式來減輕焦慮。

日常減輕焦慮的方法:

  1. 改變看待壓力源的方式,不要把它當做威脅。‘把生活中的壓力源看做原始社會中采野果子,縫制皮裙這樣按部就班的事。簡單來說,盡人事,聽天命’
  2. 細化你的目标。焦慮的一個典型思維特征就是反刍思維。你有很多項目要完成,每天都在腦子裡反複想怎麼應對。應對反刍思維的方法是,把你的目标寫下來,分成可以執行的小步驟。你隻需要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個個小步驟。一旦分解成小步驟,你就不需要經常做過于長遠的展望。
  3. 練習冥想。密集的冥想練習可以迅速降低人體促炎性因子基因的表達。減少壓力和焦慮導緻的皮質醇分泌。冥想的方式很簡單;靜坐,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任由大腦中各種念頭來去而不加評價或抑制。
  4. 定期做有氧運動。隻是自助減輕焦慮的最有效地方法。

第3章 社交恐懼–有社交恐懼的你可能并不缺乏社交技巧

#這章個人不太感興趣,是以看得比較粗略

我們的社交焦慮很大程度上是“習得的”。

如何自我診斷社交焦慮

  1. 社交場合感到焦慮和恐懼
  2. 社交認知扭曲,過分關注自我
  3. 為了避免尴尬,盡量不出現在社交場合中
  4. 焦慮的程度和實際的威脅不相符

焦慮會導緻共情能力變差

内向和社交焦慮不一樣:内向的人傾向于獨處,但不害怕社交場合。

克服社交焦慮的方法–認知行為療法。具體的操作:

第一項技術叫做行為實驗。研究者準備了不同的恐懼場景,通過練習來客觀審視自己的想法。具體分為3步:

  1. 在頭腦中産生一些預期。
  2. 開展行為實驗,假設回到過去
  3. 結束後評估自己的行為和最初的預期有什麼差别。

第二項技術叫做社交失誤實驗。一句話概括,故意做一些看上去很尴尬的事情,然後看結果到底會怎樣。還是上面的3步。預測,實驗,評價。#注意實驗不要傷害别人和自己。

生活中減少社交焦慮的自我調節的方法

  • 改變思維方式: 把原來誇張、消極的想法轉變為客觀的想法
  • 改變對生理反應的解釋:把出汗、心跳加速解釋為興奮
  • 在社交場景中調整呼吸 :練習緩慢的深呼吸。學會調整呼吸的一個簡單方法是練習呼吸冥想。(從1數到4,吸氣到腹腔裡。保持一會再緩慢呼出)
  • 轉移注意力 :當你因為過度關注自我而焦慮時,試着把注意力轉移到談話内容或對象身上。
  • 接納不舒服的感覺
  • 轉換選手心态和評委心态 :不過分評價自我

第4章 幻覺和妄想不是精神病人的特權

幻覺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幻覺和妄想并非精神病人獨有;7.5%的發生率

大腦産生幻覺的原因:‘“腦補出錯”

如何自己制造幻覺:這個有點恐怖就略過了。

#如果你還是想知道,就看這行。站在一面大鏡子前,身後放一根蠟燭,關燈,盯着鏡子中的自己一分鐘,你就看會産生一種奇怪的錯覺–臉變得扭曲,甚至變成其它東西。

第5章 不睡覺會死人

人類為什麼要花1/3的時間睡覺?促進發育,修複大腦。

光線影響睡眠:人造光會幹擾褪黑素的分泌,特别是藍光。是以一般睡前4小時建議不要接觸藍光。(手機、電腦的護眼模式就是過濾掉藍光的)

睡眠中的神奇現象;“鬼壓身”(睡眠麻痹)

神奇的清醒夢:即夢中可以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甚至可以控制夢。#在高中的時候,我做過幾次清醒夢。挺好玩的。回想起來, 那時候做了很奇特的夢。各種元素的奇妙組合,有些現在還記得。

那麼怎麼做清醒夢呢?(增加清醒夢的機率):睡前默想“我今晚會意識到我在做夢”,這種自我暗示可以幫助。 此外,冥想也可以強化做清醒夢的能力(通過增強前額葉皮質–自我意識)。

打呼噜: 睡眠窒息症,又稱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會影響睡眠品質。治療方法有:改變生活方式,服用口含片、呼吸輔助裝置。其中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遠離酒精、戒煙、減肥、睡覺側着睡。

缺乏睡眠的壞處:可能導緻肥胖。長期缺乏睡眠提高死亡率。記憶力下降。影響情緒。熬夜可能引發急性精神異常症狀。

睡太多也不好:一個成年人一般需要睡眠時間是7-9個小時。

如何改善睡眠:安眠藥和褪黑素(都有副作用)、

規律的有氧運動(快走、慢跑、遊泳等,但劇烈運動不是)、

正确的生活習慣(光線、飲食(睡覺3小時前不要大量進食)、每天在相同時間起床(包括周末)、适量縮短在床上的時間(指在床上躺着睡不着)、減少酒精和刺激性食物、床上不要做睡覺無關的事情)

第6章 上瘾是欲望,不是快樂

欲望還是快樂

多巴胺的作用其實很簡單。獎賞回路中的多巴胺,一是作用于我們的獎賞系統,讓我們産生欲望;二是讓大腦預期獎賞,指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簡單來說,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讓你想要”,以及讓你主動選擇能夠得到更多獎勵的行為。但是“想要”和“需要”是兩件事,“想要”并不代表這件事會給你帶來滿足感和快樂。

上瘾和養成習慣很像,一旦養成很難改變。其中的機制是紋狀體具有一個功能,将我們特定的重複行為打包成一個習慣性程式,讓它可以在無意識的狀況下被調用。随着習慣的形成,大腦前額葉控制該行為的能力會減弱,行為會變成一個自動過程。習慣也是以容易調用難以改變。

遊戲上瘾

收集類遊戲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瘾的遊戲。一方面,人有延伸自我的需求,這種需求往往通過占有東西、參加社團等得到滿足。收集類遊戲恰恰能滿足這種需求。另一方面,收集東西是一種挑戰,調整成功可激發大腦的獎賞回路,讓人愈發想做這件事。而收集遊戲這種挑戰更簡單,容易給人帶來獎賞感,導緻上瘾。

賭博成瘾

當我們成功做一件事時,多巴胺會快速釋放,給人獎賞感,我們下次就會更有動力去做這件事。但是,多巴胺的峰值也會出現在“接近成功”的失敗狀況下,(原本是鼓勵動物接近成功時再嘗試,直到成功),但賭博中,每次差一點成功會讓人更想賭一把,反複刺激多巴胺分泌,導緻成瘾。

期望決定快樂

多巴胺的分泌不僅增加行為動機,也負責編碼預期和結果之間的差異。如果你做了某件事後,得到的獎賞超過預期,(大腦黑質和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活躍程度就會增加)你下次就會更想做這件事。相反,獎賞比預期低時,你下次就會沒有動力做這件事。 這種動态的調節可以讓人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價值系統,幫助預期之後的獎賞。

“高頻出現的随機獎賞”會讓人特别容易上瘾。每一次獎賞的出現都是一次驚喜;高頻保證獎賞回路可以快速搭建。#此處容易聯想到某些遊戲的抽獎。

實際上,成瘾規律的正确使用,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如果你把學習的結果當成預期獎賞,比如希望考到某個成績,(如果)學習的結果低于你的預期,多巴胺的分泌就不會增加,學習動力就不足。不過,如果你把學習的過程(接觸新知識本身)當成獎賞,就比較容易對學習本身“上瘾”。 學習了解新事物在生存進化上對個體有益,是以學習了解新事物本身會促進多巴胺分泌。

如果覺得學習某個知識技能沒有吸引力甚至痛苦,可能是因為學習難度和自身能力或預期差距過大。

比較效應;本來你買東西用了紅包省了很多錢,但發現有更大的紅包沒有用,大腦的獎賞程式就會下降,人就會懊惱;如果生活很糟糕,讀一些别人的糟糕經曆,可能會覺得自己現在還不錯。

多巴胺–大腦的“貨币系統”

多巴胺不代表體驗的愉悅程度,而代表體驗的價值。價值也就是優先級。

當你口渴時,喝水的價值就會增加,你就會特别想喝水。

和大腦的貨币系統相關的另一個現象叫做"延遲折扣現象"。也就是說大腦認為一個月後的1500元比今天的1000元價值低,時間感覺上遙遠的獎勵在大腦中激發的多巴胺遠不如馬上可以得到的獎勵激發的多巴胺那樣多。

享樂适應症

我們第一次做某件事得到了很大的快樂。但随着做這件事情的次數不斷增加,我們體驗的快樂越來越少,隻有增加體驗的強度才能感受到同樣的快樂,這個現象叫享樂适應症。原因是每次得到滿足後,大腦對下一次結果的預期增加了,如果下一次沒有變得更好,我們得到的獎賞感就會降低。(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遞減)

理智看待上瘾

病态上瘾和好習慣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和差别。

如果你有了不良的上瘾行為,解決方法是給自己找一個有益的獎賞行為替代它。比如把購物成瘾代替學習新技能。原則是替代行為難度不要太大,期望也不要太高,并且最好能較快得到獎賞回報。

第7章 好了傷疤忘了疼是成功人士的必備修養

心理彈性是一個人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成功适應的能力。

創傷後應激障礙

急性壓力引起身體的強烈生理反應;使大腦回路在壓力事件和恐懼情緒之間建立起聯系。

内分泌系統:壓力和記憶是倒U形關系

活躍的多巴胺獎賞系統讓人不容易被壓力壓垮

神經肽Y:壓力下的閘控系統

童年經曆影響心理彈性

社會支援可以增強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大腦基礎:大腦的腹外側前額葉皮質、腹内側前額葉皮質

增強心理彈性的方法:運動、正念練習、認知重評、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8章 大腦神經終身可發育,要活到老學到老

大腦的可塑性最初産生于胎兒時期,童年時期和青年時期是大腦可塑性的兩個高峰期。但其他時期大腦可塑性依然存在。

不同時期影響大腦發育的因素:

胚胎時期的大腦發育:孕婦在懷孕期間壓力過大,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性格。男性同樣也有影響。

兒童時期的大腦發育;養育者的撫摸和肢體接觸可以改變孩子的基因表達;母乳喂養對孩子智力發育有明顯的好處;發展心理學家推薦的早教形式是沒有成人指導的開放性的自由玩耍;什麼時候學習第二語言最合适:一個人生命的頭幾年對學習第一語言至關重要,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區。如果在語言關鍵期學習第二語言,會和第一語言同樣熟練。如果在青春期之後再學習第二語言,熟練程度就會遜于第一語言。 目前的看法:第一語言熟練後,青春期結束前學習第二語言比較合适。

青少年時期的大腦發育;‘習得性無助’和固定式心态;‘習得性無助’指反複失敗後,不願再努力。即使問題有可能解決。固定式心态指認為智力的固定的,無法改變。而成長式心态認為智力可以通過後天塑造,是以有成長式心态的人學習和努力的動機很強。如果成長過程中,總是給孩子貼上标簽,如‘差生’、‘聰明’‘、天才’,就會導緻孩子認為他們的能力是固定的,

第9章 如何優雅的老去

學習、健康生活、保持樂觀、保持目的感和意義感

第10章 如何擁有強大的記憶裡

海馬負責快速學習和存儲瞬間資訊,功能類似于電腦緩存。接下來,通過電腦的電活動寫入大腦的新皮質,轉換成長期記憶。這個轉化過程主要在睡覺時進行。

影響記憶力的因素

抑郁和焦慮影響記憶力;跨時區或者三班倒損傷記憶力

記憶的生理基礎:記憶存儲于神經元中。神經元彼此連接配接成神經網絡。

記憶如何形成;微觀上表現為不同區域的神經元群落的周期性同步激活。通常需要反複練習和激活才能達成。

睡眠是鞏固記憶的關鍵:主要是非快速眼動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

如何提取記憶:海馬中的一些重要神經元可能起到“檢索标簽”的作用。 每當我們回憶一件事,就會修改這段記憶。每次回憶時,環境的新消息都會被編碼到記憶蛋白中,可能修改原來的記憶。對一件事的回憶次數越多,可能離當初的狀态越遠。

越擅長遺忘的人,可能越擅長記憶:如果記住所有東西,可能會導緻資訊互相幹擾,影響大腦的整合功能

了解和專注影響記憶效果:了解有助于增強記憶效果和記憶持久度,便于學習和整合新資訊。專注力也是記憶的關鍵,專注力由大腦的前額葉控制。多任務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專注力。

提高記憶力和記憶效果的方法

玩可以增強記憶力–過山車、打球、玩遊戲。這種增強效果發生在大腦釋放多巴胺的前後。

長期有規律的有氧運動。一周3次以上,時間總共超過2個半小時。

學習之後4個小時鍛煉身體可以明顯提高記憶的效果。

喝咖啡對記憶力有好處。

飲食的選擇。不飽和脂肪酸

提高記憶效果的短期政策

一個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能夠存儲在短時記憶空間的資訊是4個機關(比如4個詞語)。如果要記住10個詞語,顯然超出這個短時記憶容量。但如果用聯想記憶,把10個詞語壓縮成4個畫面,就容易記住4個畫面,也就記住了這10個詞。這種聯系越天馬行空,記憶越深刻。

接下來是如何将記憶變得牢固、持久。技巧有兩個,一個是記憶可視化(語義資訊,如曆史事件轉換成小電影),一個是記憶聯想化(無邏輯或規律的知識,如單詞)。

第11章 如何應對現代人的注意危機

為什麼我們容易被突發事件幹擾

大腦偏愛對新的、變化的刺激做出反應。

壓力越大,注意力越難集中

專心工作的時候為什麼會走神

大腦天生對變化的刺激敏感,對不變的刺激逐漸抑制,是以大腦保持專注的時間非常有限。在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短暫的休息可以大幅提升你繼續完成任務的專注力,并延長你保持專注的時間。

怎麼才能不走神

短暫改變一下任務的内容,就可以大大提升後續的專注力。每隔30分鐘,就刻意讓自己“換換腦子”。

被手機分散的注意力

習慣性使用智能手機會顯著地影響你的專注力。如果你把手機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即使它處于關機狀态,也會影響你的注意力。把手機帶在身邊這件事本身就會影響專注力。

于此類似的是,多任務模式也會影響專注力。

如何通過訓練提升專注力

缺乏專注力可能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大腦額葉的功能發育不全或能量不足。第二,長期的不良注意力習慣。這種可以通過一段時間有意識的訓練改善。如果長期依賴手機,改變的方法就是需要專心的時候遠離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或者鎖在櫃子裡)。

改變走神的方法是及時打斷走神的過程,一旦意識到走神,就要馬上把注意力拉回來。

掌握兩種語言的人可能擁有更好的專注力。

(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專注力,即使隻是單次運動,也可以改善幾個小時的專注力。

冥想可以提升專注力:堅持冥想3-6個月,可以明顯提高一個人的專注力。

提升專注力的生活習慣

興趣

減少幹擾

提前制定好一天的計劃

注意休息和睡眠

喝茶和喝咖啡

第12章 你在聽我說話嗎?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缺陷和多動。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人不一定兩個症狀都有。

影響因素: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高度遺傳的精神障礙,常常以家族的形式存在。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隻是正常多動特質的極端化表現

什麼環境容易誘發多動症

多動症患者的大腦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治療方法

藥物和非藥物(認知行為療法)

多動症不一定是壞事

第13章 創造力是比記憶力和專注力更重要的大腦核心競争力

創造力的大腦基礎

大腦預設網絡和創造力息息相關。當你執行一項具體任務時,大腦預設網絡會被抑制,而當你什麼都不做時,大腦預設網絡的活躍性反而會增加。大腦預設網絡和一個人的自省、思考和想象有關,而這些大腦活動恰恰是創造力的根源。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資源的匮乏或豐富會顯著影響創造力的發揮。“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大腦被緊急問題占據,很難有富餘的認知資源去思考。

心理距離會影響創造力。心理距離是指任何不發生在此刻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有心理距離的事情。心理距離越大,越容易産生創造力。

生氣可提升創造力(短暫)

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第一,給兒童更多的獨處時間。

第二,不要用外在的獎賞引導兒童做某事,而是鼓勵兒童自發去做某事。

第三,增加兒童的體驗,開拓他們的眼界

如何激發成年人的創造力

創造力歸根到底是對已有資訊的創造性重組的能力,是以激發創造力,一方面大腦要有足夠多的素材,另一方面要對這些素材進行創造性重組。

激發成年人創造力的關鍵是在于,保持好奇心。

第14章 拖延症和提前症

為什麼幾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行為呢?這是因為拖延症的産生是基于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今天滿足比明天滿足更重要”的傾向。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巧克力法:舉例:每工作一小時獎勵自己一塊巧克力,告訴自己我很棒。頻繁的獎勵可以讓自己不再糾結長期的工作,而是告訴自己很快就可以獲得獎賞。(當然不要真的一小時吃一塊巧克力:))

尋找意義法:嘗試找到工作的内在意義,并抱着學習的心态去做事。(個人感覺不靠譜:(,)

如何克服拖延:

抽象目标與具象目标:當你具體思考一個目标的實作方式、地點、時間等細節時,你就會更傾向于高效地完成這件事。

給自己設定截止日期;(但自己設定的截止日期不容易遵守)

把“我必須做某事”變成“我想要做某事”

放開對自己的限制:“我做得不好不是因為我能力不行,而是我沒有安排好時間”這種思維方式叫做自我設限。比如你考了60分,但你告訴自己。我還是很聰明的,隻是沒有好好複習而已。 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要懷疑和限制自己的能力,以開放的形态告訴自己,我準備的越多,表現就會越好。

第15章 每天洗多少次手才算強迫症?

重複行為或者儀式行為并不完全等同于強迫症

強迫症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有強烈的執迷沖動和想法,另一方面是采取儀式性行為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并非習慣性行為就是強迫症。強迫症患者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別是,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強迫性想法和行為,即使知道這些想法和行為超出了實際需求。強迫症患者每天至少會花一小時在強迫性思維或者行為上。

強迫症患者的大腦

可能是大腦的習慣形成系統出問題了。

習慣破除法

治療強迫症的一種典型方法。要求強迫症患者隊會誘發強迫性行為的場景不再做出平時的典型反應(習慣)。

強迫性人格障礙

第16章 心理變态的可怕與強大

無法感到悔恨,傾向于操控和利用他人,善于欺騙,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冷血。

心理變态者更沖動易怒

心理變态者難以感覺他人的疼痛

心理變态者是否缺乏同理心(大多數時候關閉了共情能力)

心理變态者的決策能力很差

為什麼心理變态犯人屢教不改

從懲罰中學習的機制有問題。

心理變态者可能更具創造力

心理變态特質一般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形成

一個心理變态特質的人也可以是親社會的。

心理變态特質的環境适應性

第17章 躁郁症: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獄

躁郁症特征:巨大的情緒起伏和能量變化。

躁郁症患者的大腦(前額葉、海馬、杏仁核和邊緣系統)、高度遺傳

躁郁症患者可能衰老得更快

躁郁症不是非黑即白的精神疾病

電擊治療沒你想得那麼可怕

第18章 有人在我大腦裡裝了晶片監聽我!

精神分裂不是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叫做陽性症狀,另一個方面叫做陰性症狀。陽性症狀主要表現為妄想和幻覺。陰性症狀包括認知和情緒功能衰退。

精神分裂症患者第一次發病時間通常在青春期晚期(18-20歲)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及健康狀态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

為什麼會得精神分裂症

遺傳貢獻率搞到高達85%。

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的誤診率可能高達50%

第19章 身體和大腦,誰才是主人

大腦和免疫系統的關系

“我們個性的一部分可能确實是由免疫系統控制的”

腸易激綜合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