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這本書的分類,這本書在談什麼
- 這本書細說了什麼
-
-
-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
-
-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 (三)愛的對象
-
-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 第四章 愛的實踐
-
-
- 愛的先決條件,也是行駛所有藝術所需要的條件:
- 掌握愛情藝術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條件:**克服自戀**。
- 愛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
- 資本主義社會對愛情的阻礙
-
-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 這本書和我有什麼關系
- 随筆
這本書的分類,這本書在談什麼
我覺得這本書應當算作社會科學——心理學的書,同時連帶有一些實用型。
愛情是一門藝術,是積極的,是“給”不是“得”,是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當代西方社會阻礙愛情的發展,應當把愛情當作合理的信仰。
這本書細說了什麼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愛不是一種偶然産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
許多人認同後者的原因在于:
- 關注“被愛”
- 關注“對象”
- 關注falling in love,而不是being in love
愛情是一門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這一目标要足夠高。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孤獨感時每種恐懼的根源。“認識到差別”帶來“互相陌生”,而又沒有通過愛情去達到新的結合。
随着成長人不斷疏遠自然,越需要擺脫孤獨的途徑。與人結合,達成統一。
途徑一:縱欲。包括性縱欲、酗酒、吸毒。是暫時的。
途徑二:通過同一組人保持一緻,來達到同他人的結合。當今的“平等”指的是“一個模式”。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具有持久性和不會沖動,但不足以緩和孤獨。”假統一“
途徑三:創造性的勞動。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統一。
真正的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作人與人之間的統一。
該把愛情看作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成熟回答,還是共生有機體的結合?
後者的例子是胎兒、被虐淫者與虐淫者。被虐淫者從不孤獨,但也絕不獨立,不用對生存的問題作出獨立和自由的回答。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
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了解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我感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
是以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内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愛的積極性地其他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這些也是是互相依賴的。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隻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尊重别人不是懼怕對方。尊重這個詞的出處就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
我隻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對自己的興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對方。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隻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并有一種謙恭的态度。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從孩子的角度: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是一種消極的體驗。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夫妻。”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三)愛的對象
如果一個人隻愛他的對象,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有機體的聯系或者是一種更進階意義上的自私。
如果我确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
為什麼?因為“愛”是”給“,是積極的情緒?
【1】博愛
隻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我的愛情才開始發展。
同上的邏輯?
【2】母愛
在這個意義上,沒有能力愛的婦女當她們的孩子幼小時,可以是一個很嬌慣孩子的母親,但永遠成不了愛孩子的母親。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願意不願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後能不能繼續愛孩子。
【3】性愛
按其性質,這種類型的愛是專一的,不是包羅萬象的,是以這種愛也是愛的最能迷惑人的形式。
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這個觀點也很奇怪,并不令人信服。如果感情足夠強烈,是否就已經包含了自願的判斷和決定。
【4】自愛
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這個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會使他感到空虛和失望。在必要時這個不幸和膽怯的人會通過各種其他的滿足來彌補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關心自己,實際上隻是試圖通過對自己的關心去掩蓋和補充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5】神愛
這一小節幾乎沒看。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這一章,作者的觀點是現代人變成了一種商品,自己的生命力其實是一筆資本,要在既定市場下獲得最大利潤。
現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滿足消費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
所有這一切無非是表明這兩個人的關系如上了油一樣毫無摩擦,但這兩個人一輩子都會互不了解,永遠達不到“中心關系”,而是敬如賓客,隻是盡力使對方舒适而已。這樣的愛情和婚姻概念實際上是強調保護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獨感的侵襲。在“愛情”中人們終于找到了避風港。兩個人結成用以反對全世界的同盟,卻把這種兩個人的自私看作是愛情和信賴。
是以作者認為的愛情應該是能完全把自己放心的給對方,不設防備,一起抵禦外界。
後面的内容是關于一些病态愛情的分類案例。
愛情隻能産生于這樣兩個人中間,這兩個人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跳出來并互相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隻有這種中心體驗才是人的現實,才是生活,才是愛情的基礎。這樣體驗到的愛情是不斷地挑戰,這種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
第四章 愛的實踐
愛的先決條件,也是行駛所有藝術所需要的條件:
(1)紀律
不要把紀律看作是強加的東西,應成為自我意志的展現,感到愉快,并逐漸習慣于一種生活态度。
與身心有益的東西必定使人舒适,即使開始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2)集中
要有聽别人講話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清醒地面對自己。譬如在感覺到累或者消沉的時候,不應該聽之任之和用随時可以撿來的消沉的想法去加劇這種感受,而應該問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我那麼一蹶不振?同樣在我們生氣或者迷惑不解的時候,在我們開始想人非非的時候,都應該這樣問自己。在所有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要覺察内心的活動,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找到為自己辯護的借口。這樣我們就常常會聽到内心的一種聲音,在向我們講述,為什麼會害怕、消沉或者迷惑不解。
(3)耐心。
現代人認為如果他不很快地處理事情,就會失去時間,可他并不知道如何利用他由此赢得的時間——除了隻會無聊地打發時間。
掌握愛情藝術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條件:克服自戀。
客觀性是例外,而不同的程度的自戀是正常。
自戀的表現是不客觀、不切實際的幻想、雙标。
能進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為基礎的感情是謙恭。
愛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
合理的信仰:紮根于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以自己的經曆、對自己的思想、觀察和判斷力的堅信不疑為基礎。
非合理的信仰: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或大多數人的意見。
隻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對别人忠誠,因為他自己就能作出保證,他将來會保持不變,他将來就會如同他今日許諾的那樣去感受,去行動。相信自己是我們能作出許諾的先決條件。
……
在愛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愛情并相信這種愛情能喚起别人的愛以及相信這種愛的可靠性看作是愛情的基本條件。
堅持自己對某個人的看法——即使一般的輿論或者一個沒有料到的事實反對這看法;堅持自己的信念——即使這種信念還很不普遍一一做的這兩點都要求有信仰和勇氣。把生活的困難、打擊和焦慮看作是一場挑戰克服困難進而使自己更堅強一一這也要求有信仰和勇氣。
資本主義社會對愛情的阻礙
最後,作者批評了資本主義社會對愛情的阻礙,指出相信愛情能從一種零星出現的個别現象發展成普遍現象,這是一種合理的信仰,因為是以認識人的本質為基礎的。(這一段内容,比較長遠,指導意義則不大)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書中的前兩章内容還是比較有邏輯,能講出一定得道理。這種道理讓我覺得make sense. 但是越往後,則越像是玄學,像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許多觀點沒有證明,不令我信服。
另外,書中關于神愛、同志、陰陽等觀點,我無法同意。
這本書和我有什麼關系
最大的收獲在于
- 關于孤獨的讨論
- 愛是“給”的觀點,“給”讓我感受到力量,是以我願意付出
- 愛情可以有摩擦,愛情不是找到避風港,而是主動的結盟
- 愛情以信仰為基礎。這句話其實我的了解是要有主見,此外愛情是一定有風險的
随筆
另外,讀完全書,引發了其他思考。是否除了邏輯,情感也是我們所具有的一種“不可忽略”的因素。有些事情,我們明知道是錯的,但是還是會贊美,比如飛蛾撲火式的愛情、許仙和白素貞、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等。如果單純用邏輯去判斷對錯,是否太過無情。人生來就會對弱者同情,對美麗的東西有喜愛,這似乎是一種生理反應。是以,情感是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并不能全依靠邏輯。
經常聽人問,“我喜歡某個人,但是現實不允許我們在一起。還要不要追”。直接勸分的答案是否過于理智,以至于違反人的天性?如果藝術作品也在贊美這種情感,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抑制呢?如果壓制了是否會後悔,覺得人生缺了這段體驗。依靠情感、而非邏輯去做決定是否一定要用對錯評價。
我想,邏輯和情感是兩種不同的力量。隻有邏輯,我就宛如一個機器;隻有情感,我會做出傻事。要知道我們兩者兼有,進而包容自己和他人的那些不合邏輯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