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评与摘抄《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分类,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细说了什么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随笔

书评与摘抄《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分类,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细说了什么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随笔

目录

  • 这本书的分类,这本书在谈什么
  • 这本书细说了什么
      •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 (三)爱的对象
      •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 第四章 爱的实践
          • 爱的先决条件,也是行驶所有艺术所需要的条件:
          • 掌握爱情艺术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条件:**克服自恋**。
          • 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 资本主义社会对爱情的阻碍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 随笔

这本书的分类,这本书在谈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应当算作社会科学——心理学的书,同时连带有一些实用型。

爱情是一门艺术,是积极的,是“给”不是“得”,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当代西方社会阻碍爱情的发展,应当把爱情当作合理的信仰。

这本书细说了什么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爱不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

许多人认同后者的原因在于:

  1. 关注“被爱”
  2. 关注“对象”
  3. 关注falling in love,而不是being in love

爱情是一门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这一目标要足够高。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孤独感时每种恐惧的根源。“认识到区别”带来“相互陌生”,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

随着成长人不断疏远自然,越需要摆脱孤独的途径。与人结合,达成统一。

途径一:纵欲。包括性纵欲、酗酒、吸毒。是暂时的。

途径二: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来达到同他人的结合。当今的“平等”指的是“一个模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持久性和不会冲动,但不足以缓和孤独。”假统一“

途径三:创造性的劳动。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真正的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该把爱情看作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还是共生有机体的结合?

后者的例子是胎儿、被虐淫者与虐淫者。被虐淫者从不孤独,但也绝不独立,不用对生存的问题作出独立和自由的回答。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爱的积极性地其他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这些也是是相互依赖的。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从孩子的角度: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三)爱的对象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为什么?因为“爱”是”给“,是积极的情绪?

【1】博爱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同上的逻辑?

【2】母爱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3】性爱

按其性质,这种类型的爱是专一的,不是包罗万象的,因此这种爱也是爱的最能迷惑人的形式。
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这个观点也很奇怪,并不令人信服。如果感情足够强烈,是否就已经包含了自愿的判断和决定。

【4】自爱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5】神爱

这一小节几乎没看。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这一章,作者的观点是现代人变成了一种商品,自己的生命力其实是一笔资本,要在既定市场下获得最大利润。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这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所以作者认为的爱情应该是能完全把自己放心的给对方,不设防备,一起抵御外界。

后面的内容是关于一些病态爱情的分类案例。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第四章 爱的实践

爱的先决条件,也是行驶所有艺术所需要的条件:

(1)纪律

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强加的东西,应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感到愉快,并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

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使人舒适,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2)集中

要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清醒地面对自己。譬如在感觉到累或者消沉的时候,不应该听之任之和用随时可以捡来的消沉的想法去加剧这种感受,而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那么一蹶不振?同样在我们生气或者迷惑不解的时候,在我们开始想人非非的时候,都应该这样问自己。在所有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觉察内心的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到为自己辩护的借口。这样我们就常常会听到内心的一种声音,在向我们讲述,为什么会害怕、消沉或者迷惑不解。

(3)耐心。

现代人认为如果他不很快地处理事情,就会失去时间,可他并不知道如何利用他由此赢得的时间——除了只会无聊地打发时间。
掌握爱情艺术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条件:克服自恋。

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的程度的自恋是常规。

自恋的表现是不客观、不切实际的幻想、双标。

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
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合理的信仰:扎根于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以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为基础。

非合理的信仰: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

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对别人忠诚,因为他自己就能作出保证,他将来会保持不变,他将来就会如同他今日许诺的那样去感受,去行动。相信自己是我们能作出许诺的先决条件。

……

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坚持自己对某个人的看法——即使一般的舆论或者一个没有料到的事实反对这看法;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这种信念还很不普遍一一做的这两点都要求有信仰和勇气。把生活的困难、打击和焦虑看作是一场挑战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更坚强一一这也要求有信仰和勇气。
资本主义社会对爱情的阻碍

最后,作者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爱情的阻碍,指出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这是一种合理的信仰,因为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这一段内容,比较长远,指导意义则不大)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书中的前两章内容还是比较有逻辑,能讲出一定得道理。这种道理让我觉得make sense. 但是越往后,则越像是玄学,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许多观点没有证明,不令我信服。

另外,书中关于神爱、同性恋、阴阳等观点,我无法同意。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最大的收获在于

  1. 关于孤独的讨论
  2. 爱是“给”的观点,“给”让我感受到力量,所以我愿意付出
  3. 爱情可以有摩擦,爱情不是找到避风港,而是主动的结盟
  4. 爱情以信仰为基础。这句话其实我的理解是要有主见,此外爱情是一定有风险的

随笔

另外,读完全书,引发了其他思考。是否除了逻辑,情感也是我们所具有的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有些事情,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但是还是会赞美,比如飞蛾扑火式的爱情、许仙和白素贞、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等。如果单纯用逻辑去判断对错,是否太过无情。人生来就会对弱者同情,对美丽的东西有喜爱,这似乎是一种生理反应。所以,情感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并不能全依靠逻辑。

经常听人问,“我喜欢某个人,但是现实不允许我们在一起。还要不要追”。直接劝分的答案是否过于理智,以至于违反人的天性?如果艺术作品也在赞美这种情感,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抑制呢?如果压制了是否会后悔,觉得人生缺了这段体验。依靠情感、而非逻辑去做决定是否一定要用对错评价。

我想,逻辑和情感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只有逻辑,我就宛如一个机器;只有情感,我会做出傻事。要知道我们两者兼有,从而包容自己和他人的那些不合逻辑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