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陽軍喜: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史的建構及其影響

作者:古籍
歐陽軍喜: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史的建構及其影響

在辛亥革命史史編纂中,存在着以孫中山為中心的"正統曆史觀"。學術界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審查和反思。(1)本文要研究的是孫中山作為"黨"在形成這種曆史觀中的作用和影響,涉及以下問題:一是孫中山為什麼要建構辛亥革命史?第二,孫中山是如何建構辛亥革命史的?三、孫中山關于辛亥革命曆史論述體系對後來辛亥革命曆史彙編?通過這些問題,我們也許能夠對一百年前發生的偉大革命有一些新的認識。

研究辛亥革命史的曆史幾乎和辛亥革命史一樣長。在革命還在進行、結果不明朗的時候,蘇晟的《中國革命史》出版了,(2)這是第一本關于辛亥革命的曆史書。民國成立後,以"辛亥革命"為主題的著作層出不窮。3.這些作品或材料編輯創造了「革命」一詞,確立了革命的「革命」和「現代性」。從曆史編纂的角度來看,它可以被視為當時的當代曆史。

孫中山曆來高度重視"曆史"在革命中的作用。在革命年代,他特别注意從"曆史"中挖掘資源來宣傳革命。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意識到,有必要成立一個專門的曆史彙編機構,準備中華民國成立史,以"向世界炫耀,展示側面"。(4)但當時,民國剛建成的時候,百個産業要辦,孫中山的注意力還在政治建設和工業建設上,編纂了一部《革命史》,也是一個停留在腦海中的思想。第二次革命後,孫中山開始有意識地修改他以前對革命的記憶和叙述。通過他的演講和著作,他逐漸建構了辛亥革命史上的話語體系。

孫中山之是以在革命史上建構話語體系,是因為他擔心"革命"的話語可能會丢失。中華民國成立後,出現了各種關于革命的書籍和期刊。孫中山認為,如果允許這些書刊流傳,可能會損害"革命"和他自己作為"革命者"的形象。1915年,香港《中國日報》撰稿人陳春生将1895年以來收集的革命史彙編成《革命史》,但被興中會老同志榮興橋調到他的位置上時被孫中山拒絕。孫中山認為,"陳俊春生雖然長期掌管政府,但對于革命來說還是一個門外漢,其收藏難免是街頭談話,挂了一個漏水,不足以紀念革命史。"5 顯然,陳春生的革命史不是孫中山希望看到的革命史。1919年初,蔡元培和張向文寫信給孫中山,要求編纂《民族史前編年史》,提出将革命曆史追溯到清朝秘密社團黨,也遭到孫中山的反對。孫中山認為,"清朝的秘密派,都起源于明朝末期留下的人,他們的主人是清明和幸福的。是以,雖然民族主義更加深刻,但内部組織仍然是專制的,階級是非常嚴格的。共和主義和公民權利的原則都是聞所未聞的。它與共和革命的關系是膚淺的,也許應該把它編纂成秘密黨的曆史,而不是中華民國的曆史。(6)孫中山不願将革命的曆史追溯到清朝的秘密社團黨,清楚地意識到黨與革命的"現代性"是不相容的,他擔心如果回到黨,可能會破壞革命作為"革命"的"現代性"。在後來的一次談話中,孫中山再次強調了革命黨和黨的分歧,他說:"在明末清初,一些明老組織,又稱洪門,在中國南方又稱三點,長江地區也被稱為兄弟俱樂部。他的目标是同清朝、光複漢人作鬥争,原本也是一個革命黨,但他們隻鼓吹民族革命,是以不同。我們的革命是倡導三文明主義和五權憲法的革命政黨。"⑦

正是出于對"革命"可能被"誤讀"的擔憂,孫中山才開始為革命史撰寫和建構話語體系。其中,有兩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一篇是1919年寫在《太陽文學大論》第8章,另一篇是寫于1923年的《中國革命史》。孫中山在《立志成為》一文中描述自己的動機時說,"民國成立以來,各國學者都為中國革命奔走不下幾百種道聽途說,鮮能不少人知道革命的事實。而從革命的源頭來看,是沒有辦法回憶的,是以很多革命的理由在第一章中給出的"倫敦很難記住"。這一章很簡短,而且20多年前,革命是否還是一個問題,雖然當時在北京,但也有很多禁忌,是以一直不敢自認,興中會為創作者,而且不敢表達的原意就是要推翻清楚。今天,這也被修改以補充事實。(8)在《中國革命史》一文中,他以雲開頭:"俞自中法戰争以來一直對革命感興趣,B試圖在廣州、辛亥和中華民國做事。然而,今天,革命的戰鬥仍然懸而未決。其餘的從事革命,蓋伊已經在Z三十七年了,這個簡報的結尾,列出了自革命曆史以來的事實。本大綱的輪廓最左邊。"9 可以看出,孫中山有意建構一套"革命史"話語體系,以确立自己對'革命'話語的解讀,希望自己建立的話語體系能夠成為未來民族史的"幹涸"。⑩

歐陽軍喜: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史的建構及其影響

孫中山對革命史的建構,其實是他革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革命後,孫中山認識到學說的堅定性和人民團結的重要性,是以他特别注意他的宣傳,特别強調難以認識。這是孫中山革命戰略的重要變化。孫中山對革命史的建構,顯然與他對三文明主義的诠釋密切相關,甚至也是孫中山文學的一部分。孫中山一再強調,他的書的目的是宣傳真正的革命思想,糾正民族思想的謬誤,建立三國主義信仰的基礎。(11)另一方面,第二次革命的失敗、袁世凱的帝國活動和帝國制度失敗後中國政治的混亂,使孫中山認識到革命尚未成功。要建立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它仍然需要"繼續革命"。為此,他需要在革命史上建構一個話語體系,以強調革命的連續性和合法性,以完成革命沒有完成的任務。正如孫中山在1921年所說,"中華民國雖然經曆了十年的混亂,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共和國的境界,而是滿洲國的統治,落入了腐敗的官僚和複辟者的手中。北方政府并不是真正的中華民國政府。我等待着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和國,但也要使革命的未竟事業取得成功。但是,革命要取得成功,基礎就必須鞏固,基礎必須鞏固在堅定的學說和人民的團結中。"12 辛亥革命史的建設,已成為孫中山宣傳和凝聚人心的重要内容。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史的建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關于革命的起源,建立興中-同盟協會-國民黨的主線;

關于革命的起源,孫中山在《向往成為》中寫道:"從中法戰争失敗的那一年起,就下定決心推翻清朝,立國。"從有抱負的日期到聯盟成立的日期,這也是一個人的革命。(13)在這裡,孫中山把自己塑造成革命的"先知眼光",否認了《倫敦的難》第一章對革命事業的叙述,沒有提到1894年6月在璐璐東北側寫的李洪章是在天津寫成的,而是刻意突出了他在武昌起義前在香港西醫學院學習時所經曆的"革命", 與陳少白、于力、楊赫玲等人"談革命"。(14)在後來的《中國大革命史》中,孫中山再次強調了他在中法戰争後革命的野心。然後去檀香山建立興中,"這是革命黨的開始,但同志們還是有幾十隻耳朵。自玉子以來,在同志們的努力下,長江黨和兩個廣黨和福建黨開始并會同興中中央會議。成員稍多一些,但所謂的士林人,人數還是很少。騾子之後,滿洲的膽怯日益暴露,外部問題越來越緊迫,師傅的擔憂憤怒,對歐美日不利,大陸自我完善的趨勢變得勢不可擋。是以士林人,前革命大反其道而行之,去人民,也要稍微覺察覺到運動!至于乙酰化病,歐洲其他學生大多都贊成革命,于随後揭開了三文明、五右憲法在他一生中的号召,而中國同盟将成立。而到日本東京,國際學生加入,除了甘肅省,沒有國際學生,17個省都與人民同在。從那時起,中國同盟一直是中國革命的中心。(15)這樣,孫中山從有抱負的革命到興中社的建立,同盟的組織将成為武昌起義前中國革命發展的主線。

歐陽軍喜: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史的建構及其影響

孫中山在武昌起義時在美國。僅僅兩天後,他從當地報紙上得知武昌已被革命黨占領。随後,他前往英國和法國尋求外交援助,并于12月25日傳回上海。在這一點上,革命的成功是一個突出的。在《立志成真》中,孫中山這樣描述自己與武昌起義的關系:"自廣州第一次服役以來,各省一直嗡嗡作響,草木都是兵,清朝都處在恐慌之中,尤其是武昌。是以,瑞宇首先與一個國家的領事,請調兵到武漢,如果發生革命黨事,那就開火。......銳宇文槍,逃出漢口,請領事作為服從開火。有了《鑷子條約》,一個國家不能自由行動,這是召集領事會議。最初的意圖是獲得多數票,即開槍攻擊以扳平比分。各國領事對此事沒有刻闆印象,但法國領事羅氏是老手,深刻意識到革命内容,當武昌在事件發生的第一天就揭開了我的名字,叫了指令和受害者。與會的法國領事是以改善政治為目的的孫逸賢革命黨,不能無意識地采取行動,也不應以正直拳頭作為幹涉的榜樣對待。領事上司人是俄羅斯,俄羅斯領事和法國領事都同意,是以所有國家都贊成。決定不幹涉,而是宣布中立。瑞宇看到領事違約,沒什麼可依靠的,就是逃離上海。總督一逃,張琦也走了,清朝就失去了控制權,秩序混亂。......據武昌的成功,陷入事故,其主要原因是在瑞宇逃走。(16)孫中山稱羅氏為法國駐漢口侯瑤領事,(17)孫中山以前确實與侯瑤有過接觸,1905年2月9日和5月18日,侯瑤與孫中山有過兩次會晤。侯瑤确實意識到"孫弈賢和革命黨的改革運動是中國問題的重要因素","法國作為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南方省份的鄰居,首先與這場運動有利害關系"。(十八)但是,關于武昌起義後領事會議主席不幹涉的問題,侯遙在外交報告中從未提及,有關國家的外交檔案中也沒有這方面的記錄。(19)恰恰相反,武昌起義後侯瑤的報告一再要求增派軍艦,準備以武力幹預。(20)可以看出,孫中山實際上通過自己的"記憶"或"想象",确立了自己與武昌起義成功之間的因果關系。

關于辛亥革命的失敗,孫中山在《中國革命史》一文中寫道:"辛亥革命的戰鬥,無視革命戰略,無視它,而且做不到,是以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分支猖獗,民國無從想起, 這真的是太多的仇恨。"(21)孫中山的革命戰略,當然包括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個次元,并沒有把民族主義作為唯一的目标。武昌起義成功後,張太炎等革命黨人鼓吹"革命軍隊,革命黨淘汰",引起了孫中山的強烈不滿。張太炎的意圖是在"革命軍"之間劃清界限,打破和消除原革命黨、立憲派等之間的界限。他隻反對革命黨的一黨專政,反對廢除革命。(22)但在孫中山看來,"革命軍隊,消滅革命黨"就是取消革命,抵制革命,即不支援三文明主義,結果是中華民國被官僚摧毀,最終導緻革命失敗。(23)是以,在孫中山看來,革命成功後迅速失敗的原因在于革命成功後革命黨人民背離了他的革命戰略。

總之,孫中山通過修改或增大記憶力,解釋了原來革命的三個方面,武昌起義的成功和辛亥革命的失敗,進而建構了以孫中山為中心的革命史話語體系。

孫中山對革命的解讀和對革命史的重述,極大地影響了晚年革命史的編纂。這種效果在孫中山去世前并不明顯。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杜亞全所著的《辛亥革命史》。(24)這可能是革命最早的完整曆史。書中關于原來革命,雖然也從孫中山創立興中社開始,但不限于興中、光明複興會、自力更生軍隊等革命行徑的團體也都提到了。袁世凱接替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臨時政府北遷,不要以為是革命失敗,而是"民國幸福,中國繁榮富強"的前提。

孫中山死後,國民黨迫切需要塑造和建設孫中山的"政治形象",以尋求奪取政權和統治的合法性。(25)編纂辛亥革命史也成為塑造孫中山政治形象的重要途徑。對辛亥革命曆史的"正統"觀點形成了。寫出組織的源流,以興中——國民黨為正統,寫上司,以孫中山為中心。在這一主線下,華興學會、廣軒社、日報社等革命團體被徹底邊緣化或附屬。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史學家基本上是用孫中山對革命的記憶和重述來建構革命史的。1926年由北華編纂的《中國革命史》展現了這一特點。《任何例子》一書說:"這本書的内容,從孫中山先生革命時期,到中山先生逝世13年後的民國,四十年前後。覆寫中國革命,自我播種,發芽,而煙條和葉子,是由中山先生的手造成的。是以,這本書符合中山先生的人生生涯。本書以孫中山的《中國革命》(即孫中山的《中國革命史》)結束,這實際上是孫中山《中國革命史》的延伸。這本書是根據孫中山自己在描述革命的起源、革命的成敗等方面的有關言論而寫的。正如武昌起義後各國宣布中立的一節所說:"在革命軍開始時,各國的領事當局被懷疑具有排他性,這是領事會議的開幕式。法兆羅氏是國聯首領孫中山的老朋友,武昌在事發首日揭開了中山的名字,稱中山令和遇難者。羅氏随後在桌上指出,孫中山派的革命黨旨在改善政治,這絕不是無意識的暴力行為,也不能以義人和團派的榜樣來幹涉。俄羅斯領事的上司人,俄羅斯領事和法國領事采取一貫的态度,是以各國都贊成。同時,軍政府宣布,所有領事,所有漢口外地人的生命和财産,都将受到軍政府的保護。領事團承認革命軍為一個獨立團體,并宣布中立。(26)筆者在這裡幹脆把孫中山原文中的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代之以孫中山或中山。

孫中山對革命史的看法,不僅影響了國民黨史家對革命史的記述,也影響了其他政黨對革命的曆史彙編。1934年,中國青年黨領袖左彥生出版了他的《辛亥革命史》。這本書寫于 1931 年 1 月,其中大部分内容基于作者在複旦和大夏的近代中國史講座。它的形式和觀點也明顯受到孫中山革命史話語體系的影響。這本書描述了辛亥革命運動的曆史,這場運動始于興中社團的成立。中國和B不是廣州的戰役,孫中山的倫敦是艱難的,從B年到子子年代的革命活動,惠州起義,中國同盟的建立,C-Noonping戰役,丁氏防衛城鎮南關和秦連之戰,玉神河口之戰,熊成吉安慶之戰, 廣州新軍戰役,3月29日服役廣州,辛亥。它基本上是基于孫中山所說的"十次失敗"。書中隻提到了阿琛(1904年)的長沙馬夫夷事件,卻沒有提出複會的字眼。該書的主要參考書有《孫文自傳》和《倫敦難記》,内容涉及孫中山與武昌起義的關系部分,也完全來自孫中山的記憶,文字是這樣的:"革命軍剛下水時,瑞玉槍就是要逃出漢口,要求一個國家的領事指揮艦開火炮彈。一個國家的領事不能自由行動,就是要公開領事會議,各國的領事都沒有刻闆印象,但法國領事卻說革命軍的困難,是由孫逸賢下令的,其目的是為了改善政治,不公義,不能幹涉。俄羅斯上司人對此表示贊同。是以,瑞士的計劃不出售。同樣是關于孫中山回國和偉大總統當選,也出自孫中山的個人記載,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當八月武昌起義時,孫文還在美國。孫文認為他可以為革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是在邊界之上,而是在兩者之間。他認為,對于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和英國來說,大國可以影響中國的整體形勢,美國和法國都同情革命;是以,這足以影響中國革命的赢家和輸家,使英國成為英國,如果英國能夠支援革命,日本就不會陷入困境。......"(27)這一段的叙述,也基本是原孫中山在第一人稱中改成了第三人稱。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曆史的看法,也影響了共産黨人辛亥革命史的曆史編纂。讓我們以李定生的《中國近代史》為例。(28)李定生對革命的性質和起因有自己獨特的看法,(29)但關于革命的叙述仍然是以興中聯盟為依據的。例如,在談到同盟的成立時,李定生說:"興中社的革命綱領是1905年後由孫文帶到歐洲的。孫文曾在巴塞羅那、柏林、巴黎等地召開會議,擴大興中社團的組織,回複人數很少。孫文回國後,革命政黨開始結成聯盟,如黃興、宋世仁等,願意與孫文合作。因為東京有一個革命聯盟組織。(30)在這裡,所有的叙事都集中在孫中山身上。另一方面,李定生對辛亥革命結果的分析也與孫中山的觀點相吻合。李定生認為,"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族政府,但并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資産階級中的反動封建勢力還沒有鞏固其前線,即花時間進行反擊,進而造成未來軍閥的局面。"(31)這與革命成功後中華民國被官僚蹂躏的意思相同,但李定生的含義與孫中山的含義不同。立憲派和老官僚的反抗,對武昌起義的成功至關重要,由于"封建勢力"強調反攻,被描繪成一場投機革命。(32)這在《新中國革命史》的編纂中更為明顯。

在孫中山建構的文字型系中,辛亥革命的曆史話語體系對後來辛亥革命的曆史編纂産生了重大影響。當然,不同政治派别對孫中山"革命史"論述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取決于他們不同的政治需要。應該承認,自古以來就存在對曆史編纂的有意識的控制和操縱,甚至其中一些觀點的使用和濫用,學者們可能會歪曲這些觀點,而沒有批判性的接受。清理辛亥革命以來的記憶和想象,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真實地了解那段曆史。

注釋:

(1)相關研究包括謝元斯頓:中國革命史彙編:評論和書目選集,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1975年;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的考察》,上海古出版社,2000年。

(2)《蘇晟:中國革命史》,2005年9月在上海出版。書中記載了從四川省逆路潮到當年9月4日開戰的革命曆程。書中"執行個體"說,"中國革命過去一直存在,但在這個朝代與今年一樣強大。3月29日廣州發生了革命,8月19日發生了武昌革命,四川省的反道路潮流也與革命密切相關。這本書描述了革命的原因,并着重于八月革命,是以記錄非常詳細。他補充說,"革命已經持續了幾個星期,回應的地方不再是一個地方,人們不是很關心這件事,是以迫切需要編纂第一卷,記錄的事件到9月4日開始,其餘的線繼續編纂印刷線。"

(3)第一本以辛亥革命為題的曆史書是1912年渤海守民編纂的《辛亥革命的始事與終》,它不是曆史著作,而是根據當時的剪報編纂而成的。此外,民國元年也有他魯莽餘生準備的《辛亥革命編年史》,也是曆史的記錄。

(4)孫中山:《胡漢民的批判》(1912年3月17日),《孫中山藏書》第2卷,中國圖書局,2006年,第248頁。

(5)主編陳希軒:《孫中山長紀》,中國圖書局,1991年,第964頁。

(6)《孫中山:傅才元培張相祥的信》(1919年1月14日),《孫中山集》,第5卷,第8頁。

(7)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駐廣東特别辦公室的講話》(1921年3月6日),第5卷,第472-473頁。

(8) 《孫中山:太陽文學的戲劇》,《孫中山集》,第6卷,第228頁。正是這一事實,孫中山在《倫敦的麻煩》中聲稱加入了一個旨在和平改造中國的團體——青年中國黨,孫中山在《立志成功》中修正了這一點。至于故事,馮的事後想法可以作為參考。在讀完倫敦《難以回憶》的第一章後,馮說,他"深感驚訝,這就是要求首相提供這種語言的原因"。首相是英國人中最保守的,被稱為約翰·布爾。它的憲法被稱為不流血的和平憲法。如果我們和他談論激進革命的手段,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會高興,是以他們必須掌權才能發表這個聲明。他補充說,"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外神職人員利用這一點來質疑總理,不乏人。總理長期以來一直想重溫過去,并對其進行了修改,以釋放該組織的疑慮。在國家事務中工作,沒有時間寫作。直到民國七年廣東軍政府改組到上海居住,才開始花時間寫《太陽文學理論》一書。該書第八章的第一段指出,它否認了倫敦《難以記住》第一章中描述的革命事業,并莊嚴地修正了它們"。李峰:"孫總理對倫敦難以記憶的第一章的修正",《李峰:革命史》(中),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472、473頁。

(9)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孫中山集》,第7卷,第59頁。

(10)孫中山:《傅才元培張相祥的信》(1919年1月14日),第5卷,第8頁。

(11)孫中山:《答蔡秉儒》(1919年6月18日),《孫中山書》第5卷,第66頁;孫中山:"向右答應"(1919年9月)9月1日,《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106頁;孫中山:《唐代來信》(1919年9月19日),《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114頁。

(12)孫中山:關于在廣州設立中國國民黨特别辦事處的講話(1921年1月3日),第5卷,第451-452頁。

(13)《孫中山:太陽文學集》,第6卷,第228-229頁。

(14)孫中山的"十次失敗"有:1895年10月廣州起義、1900年10月惠州起義、1906年5月潮州黃崗起義、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9月樂清縣反城起義、1907年12月南關起義、1908年3月秦梁起義, 1908年4月雲南河口起義,1910年2月廣州起義,1911年3月29日廣州起義。有意思的是,前八次,孫中山稱其為"失敗",最後兩次稱其為"我們黨的失敗"。

(15)《孫中山:中國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第7卷,第63-64頁。

(16) 《孫中山:向往成為》,《孫中山收藏》,第6卷,第243頁。"領事"一詞是指在德國的領事。見主編陳希軒:《孫中山漫漫史》,中國圖書局,1991年,第555頁。

(17)羅氏,原名尤利西斯-拉斐爾·雷奧,生于1872年,畢業于巴黎東方語言學院,1910年10月1日起擔任漢口法語總領事,1911年2月22日任法國駐漢口第二領事,晉升為第一領事。見《李淑華:法國羅氏的原名與經曆》,《傳記文學》,第15卷第1期,第17頁。

(18)《與孫轶賢的對話》(1905年2月9日),張凱旋主編:《新辛亥革命史資訊彙編》(7),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頁。

(19) 一些學者認為,羅氏在随後的報告中沒有提到他的幹涉性,"反映了一位深邃而經驗豐富的外交官的謹慎,反映了法國朋友的尴尬處境或對中國革命的同情或援助"。陳三井:《孫中山革命與法國之友》,《現代中國》,第17輯,第46頁。

(20)《儒勒爵士緻格雷爵士》(1911年10月11日),主編:《新版辛亥革命史資訊》(8),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頁;《拉馬爾迪先生緻法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1911年11月13日),張凱旋主編:《辛亥革命史新編》(7),第231頁。

(21)《孫中山:中國革命史》,《孫中山集》,第7卷,第66頁。

(22)見張丹丹:《革命軍隊,革命黨淘汰》的重新談判,林啟炎等編輯:"有抱負——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上圖),《香港近代中國史學會》,2005年,第198頁。

(23)孫中山最早批評"革命軍、革命黨"是在1911年底。12月30日,孫中山在上海主持了中盟内政部制定《中盟意見》的臨時會議,其中說:"我們黨的膽怯流被唱成'革命的東西,革命黨被淘汰了',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很奇怪。這并不是特别為利益所不為人知的,在本會所持的學說中,也是同樣,儒家的話,是沒有價值的。(《孫中山集》第1卷,第578頁。此後,孫中山多次批評這一概念。直到1924年國民黨成立,孫中山仍然認為這是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24年1月20日),《孫中山》第9卷,第96頁。

(24)《高饒:辛亥革命史》,商務印書店,1923年。Duaquan的書基于他在《東方》雜志上發表的兩篇文章。見《東方日報》第8卷第9期,載于2012年9月25日。杜亞全對革命源頭的記述,與《中國革命史》一書中蘇晟的"叙事論"不謀而合,有可能蘇晟也是杜阿全的筆名。這裡有疑問。

(25) 關于國民黨如何塑造孫中山政治形象的資訊,有關研究見《潘光哲:"國父"形象的曆史形成:初步研究》,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研讨會論文集,台北:國父紀念館,2003年;李全中:孫中山崇拜與中華民國政治文化,21世紀(香港),2004年第12期;陳雲喜:《中山政治符号的合法性與建構》,《江海學報》2006年第2期。

(26)北華是成親王。該書于1926年由金新書俱樂部首次出版,1929年由上海光明圖書局出版第8版。沈雲龍的《中國近代史叢書》第86卷,由沈雲龍編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本文引用基于沈雲龍的彙編。

(27)《佐成生:辛亥革命史》,中國圖書局,1934年,第27、48、75-76頁。

(28)李定生的《中國近代史》寫于1933年,同年由上海光明圖書局出版,到1941年10月發行第9版,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所有書籍都被日軍禁燒,抗戰勝利後,開始買單,排版如初。以下是基于光明圖書局:1949 年 7 月出版的《勝利》第七版。

(29)李定生認為,辛亥革命是"資産階級的民主革命",革命的根源在于帝國主義的侵略。李定生:《中國近代史》,第218、208頁。

(30) (31)《李定生:中國近代史》,第211、203頁。

(32)孫中山對李元紅的評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孫中山曾多次說過,武昌起義後,李元洪怕革命躲在床底下,後來被革命黨搜查,用手槍逼他做所有的監督。(見《孫中山集》第8卷,第117頁,第266-267頁)據顧铮說,關于李志被任命為都铎王朝,有三句話,"有三句話,"有意思是劉玉敏帶領蔡繼民把士兵帶到李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從他的房間把人帶出去;有句話說,馬蓉把那人從床底下帶走了。還有那個人從他的杖上拿走了那個人。(見《顧铮:辛海書》(寫于《辛亥年》),羅福慧,肖毅,《居正集》,第45頁)孫中山采用第二個任期。非革命黨的李元洪本,其都铎王朝的角色确實被迫退出。據他自己說,"洪當武昌換人時,他所在部門的所有部隊都已脫離防禦,空蕩蕩的營,無助。黨軍驅逐出城的瑞拓立即率隊前往洪營,迂回搜尋,洪換便衣避難,一當接到電話時,負責義人。當時槍環柱,萬一沒有,立刻身體不同,洪磊才有權利承諾。(李元紅《給薩君門的信》,《渤海壽臣:辛亥革命的開始與結束》,沈雲龍編:《中國近代史第42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印刷,第47頁。李這一段是寫給薩振兵的勸說信說的,大概李正試圖利用這句話的表象,來打消薩的疑慮,應該是可信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