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阳军喜: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及其影响

作者:古籍
欧阳军喜: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及其影响

在辛亥革命史史编纂中,存在着以孙中山为中心的"正统历史观"。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审查和反思。(1)本文要研究的是孙中山作为"党"在形成这种历史观中的作用和影响,涉及以下问题:一是孙中山为什么要构建辛亥革命史?第二,孙中山是如何构建辛亥革命史的?三、孙中山关于辛亥革命历史论述体系对后来辛亥革命历史汇编?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也许能够对一百年前发生的伟大革命有一些新的认识。

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历史几乎和辛亥革命史一样长。在革命还在进行、结果不明朗的时候,苏晟的《中国革命史》出版了,(2)这是第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书。民国成立后,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著作层出不穷。3.這些作品或材料編輯創造了「革命」一詞,確立了革命的「革命」和「現代性」。从历史编纂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视为当时的当代历史。

孙中山历来高度重视"历史"在革命中的作用。在革命年代,他特别注意从"历史"中挖掘资源来宣传革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意识到,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历史汇编机构,准备中华民国成立史,以"向世界炫耀,展示侧面"。(4)但当时,民国刚建成的时候,百个产业要办,孙中山的注意力还在政治建设和工业建设上,编纂了一部《革命史》,也是一个停留在脑海中的思想。第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开始有意识地修改他以前对革命的记忆和叙述。通过他的演讲和著作,他逐渐构建了辛亥革命史上的话语体系。

孙中山之所以在革命史上建构话语体系,是因为他担心"革命"的话语可能会丢失。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了各种关于革命的书籍和期刊。孙中山认为,如果允许这些书刊流传,可能会损害"革命"和他自己作为"革命者"的形象。1915年,香港《中国日报》撰稿人陈春生将1895年以来收集的革命史汇编成《革命史》,但被兴中会老同志荣兴桥调到他的位置上时被孙中山拒绝。孙中山认为,"陈俊春生虽然长期掌管政府,但对于革命来说还是一个门外汉,其收藏难免是街头谈话,挂了一个漏水,不足以纪念革命史。"5 显然,陈春生的革命史不是孙中山希望看到的革命史。1919年初,蔡元培和张向文写信给孙中山,要求编纂《民族史前编年史》,提出将革命历史追溯到清朝秘密社团党,也遭到孙中山的反对。孙中山认为,"清朝的秘密派,都起源于明朝末期留下的人,他们的主人是清明和幸福的。因此,虽然民族主义更加深刻,但内部组织仍然是专制的,阶级是非常严格的。共和主义和公民权利的原则都是闻所未闻的。它与共和革命的关系是肤浅的,也许应该把它编纂成秘密党的历史,而不是中华民国的历史。(6)孙中山不愿将革命的历史追溯到清朝的秘密社团党,清楚地意识到党与革命的"现代性"是不相容的,他担心如果回到党,可能会破坏革命作为"革命"的"现代性"。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孙中山再次强调了革命党和党的分歧,他说:"在明末清初,一些明老组织,又称洪门,在中国南方又称三点,长江地区也被称为兄弟俱乐部。他的目标是同清朝、光复汉人作斗争,原本也是一个革命党,但他们只鼓吹民族革命,所以不同。我们的革命是倡导三文明主义和五权宪法的革命政党。"⑦

正是出于对"革命"可能被"误读"的担忧,孙中山才开始为革命史撰写和构建话语体系。其中,有两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一篇是1919年写在《太阳文学大论》第8章,另一篇是写于1923年的《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在《立志成为》一文中描述自己的动机时说,"民国成立以来,各国学者都为中国革命奔走不下几百种道听途说,鲜能不少人知道革命的事实。而从革命的源头来看,是没有办法回忆的,所以很多革命的理由在第一章中给出的"伦敦很难记住"。这一章很简短,而且20多年前,革命是否还是一个问题,虽然当时在北京,但也有很多禁忌,所以一直不敢自认,兴中会为创作者,而且不敢表达的原意就是要推翻清楚。今天,这也被修改以补充事实。(8)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他以云开头:"俞自中法战争以来一直对革命感兴趣,B试图在广州、辛亥和中华民国做事。然而,今天,革命的战斗仍然悬而未决。其余的从事革命,盖伊已经在Z三十七年了,这个简报的结尾,列出了自革命历史以来的事实。本大纲的轮廓最左边。"9 可以看出,孙中山有意构建一套"革命史"话语体系,以确立自己对'革命'话语的解读,希望自己建立的话语体系能够成为未来民族史的"干涸"。⑩

欧阳军喜: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及其影响

孙中山对革命史的建构,其实是他革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革命后,孙中山认识到学说的坚定性和人民团结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别注意他的宣传,特别强调难以认识。这是孙中山革命战略的重要变化。孙中山对革命史的建构,显然与他对三文明主义的诠释密切相关,甚至也是孙中山文学的一部分。孙中山一再强调,他的书的目的是宣传真正的革命思想,纠正民族思想的谬误,建立三国主义信仰的基础。(11)另一方面,第二次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帝国活动和帝国制度失败后中国政治的混乱,使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它仍然需要"继续革命"。为此,他需要在革命史上构建一个话语体系,以强调革命的连续性和合法性,以完成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正如孙中山在1921年所说,"中华民国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混乱,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共和国的境界,而是满洲国的统治,落入了腐败的官僚和复辟者的手中。北方政府并不是真正的中华民国政府。我等待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但也要使革命的未竟事业取得成功。但是,革命要取得成功,基础就必须巩固,基础必须巩固在坚定的学说和人民的团结中。"12 辛亥革命史的建设,已成为孙中山宣传和凝聚人心的重要内容。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革命的起源,建立兴中-同盟协会-国民党的主线;

关于革命的起源,孙中山在《向往成为》中写道:"从中法战争失败的那一年起,就下定决心推翻清朝,立国。"从有抱负的日期到联盟成立的日期,这也是一个人的革命。(13)在这里,孙中山把自己塑造成革命的"先知眼光",否认了《伦敦的难》第一章对革命事业的叙述,没有提到1894年6月在璐璐东北侧写的李洪章是在天津写成的,而是刻意突出了他在武昌起义前在香港西医学院学习时所经历的"革命", 与陈少白、于力、杨赫玲等人"谈革命"。(14)在后来的《中国大革命史》中,孙中山再次强调了他在中法战争后革命的野心。然后去檀香山创建兴中,"这是革命党的开始,但同志们还是有几十只耳朵。自玉子以来,在同志们的努力下,长江党和两个广党和福建党开始并会同兴中中央会议。成员稍多一些,但所谓的士林人,人数还是很少。骡子之后,满洲的胆怯日益暴露,外部问题越来越紧迫,师傅的担忧愤怒,对欧美日不利,大陆自我完善的趋势变得势不可挡。所以士林人,前革命大反其道而行之,去人民,也要稍微觉察觉到运动!至于乙酰化病,欧洲其他学生大多都赞成革命,于随后揭开了三文明、五右宪法在他一生中的号召,而中国同盟将成立。而到日本东京,国际学生加入,除了甘肃省,没有国际学生,17个省都与人民同在。从那时起,中国同盟一直是中国革命的中心。(15)这样,孙中山从有抱负的革命到兴中社的创建,同盟的组织将成为武昌起义前中国革命发展的主线。

欧阳军喜: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及其影响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时在美国。仅仅两天后,他从当地报纸上得知武昌已被革命党占领。随后,他前往英国和法国寻求外交援助,并于12月25日返回上海。在这一点上,革命的成功是一个突出的。在《立志成真》中,孙中山这样描述自己与武昌起义的关系:"自广州第一次服役以来,各省一直嗡嗡作响,草木都是兵,清朝都处在恐慌之中,尤其是武昌。因此,瑞宇首先与一个国家的领事,请调兵到武汉,如果发生革命党事,那就开火。......锐宇文枪,逃出汉口,请领事作为服从开火。有了《镊子条约》,一个国家不能自由行动,这是召集领事会议。最初的意图是获得多数票,即开枪攻击以扳平比分。各国领事对此事没有刻板印象,但法国领事罗氏是老手,深刻意识到革命内容,当武昌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天就揭开了我的名字,叫了命令和受害者。与会的法国领事是以改善政治为目的的孙逸贤革命党,不能无意识地采取行动,也不应以正直拳头作为干涉的榜样对待。领事领导人是俄罗斯,俄罗斯领事和法国领事都同意,所以所有国家都赞成。决定不干涉,而是宣布中立。瑞宇看到领事违约,没什么可依靠的,就是逃离上海。总督一逃,张琦也走了,清朝就失去了控制权,秩序混乱。......据武昌的成功,陷入事故,其主要原因是在瑞宇逃走。(16)孙中山称罗氏为法国驻汉口侯瑶领事,(17)孙中山以前确实与侯瑶有过接触,1905年2月9日和5月18日,侯瑶与孙中山有过两次会晤。侯瑶确实意识到"孙弈贤和革命党的改革运动是中国问题的重要因素","法国作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南方省份的邻居,首先与这场运动有利害关系"。(十八)但是,关于武昌起义后领事会议主席不干涉的问题,侯遥在外交报告中从未提及,有关国家的外交文件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记录。(19)恰恰相反,武昌起义后侯瑶的报告一再要求增派军舰,准备以武力干预。(20)可以看出,孙中山实际上通过自己的"记忆"或"想象",确立了自己与武昌起义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写道:"辛亥革命的战斗,无视革命战略,无视它,而且做不到,所以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分支猖獗,民国无从想起, 这真的是太多的仇恨。"(21)孙中山的革命战略,当然包括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维度,并没有把民族主义作为唯一的目标。武昌起义成功后,张太炎等革命党人鼓吹"革命军队,革命党淘汰",引起了孙中山的强烈不满。张太炎的意图是在"革命军"之间划清界限,打破和消除原革命党、立宪派等之间的界限。他只反对革命党的一党专政,反对废除革命。(22)但在孙中山看来,"革命军队,消灭革命党"就是取消革命,抵制革命,即不支持三文明主义,结果是中华民国被官僚摧毁,最终导致革命失败。(23)因此,在孙中山看来,革命成功后迅速失败的原因在于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民背离了他的革命战略。

总之,孙中山通过修改或增大记忆力,解释了原来革命的三个方面,武昌起义的成功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从而构建了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史话语体系。

孙中山对革命的解读和对革命史的重述,极大地影响了晚年革命史的编纂。这种效果在孙中山去世前并不明显。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杜亚全所著的《辛亥革命史》。(24)这可能是革命最早的完整历史。书中关于原来革命,虽然也从孙中山创立兴中社开始,但不限于兴中、光明复兴会、自力更生军队等革命行径的团体也都提到了。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临时政府北迁,不要以为是革命失败,而是"民国幸福,中国繁荣富强"的前提。

孙中山死后,国民党迫切需要塑造和建设孙中山的"政治形象",以寻求夺取政权和统治的合法性。(25)编纂辛亥革命史也成为塑造孙中山政治形象的重要途径。对辛亥革命历史的"正统"观点形成了。写出组织的源流,以兴中——国民党为正统,写领导,以孙中山为中心。在这一主线下,华兴学会、广轩社、日报社等革命团体被彻底边缘化或附属。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史学家基本上是用孙中山对革命的记忆和重述来构建革命史的。1926年由北华编纂的《中国革命史》体现了这一特点。《任何例子》一书说:"这本书的内容,从孙中山先生革命时期,到中山先生逝世13年后的民国,四十年前后。覆盖中国革命,自我播种,发芽,而烟条和叶子,是由中山先生的手造成的。因此,这本书符合中山先生的人生生涯。本书以孙中山的《中国革命》(即孙中山的《中国革命史》)结束,这实际上是孙中山《中国革命史》的延伸。这本书是根据孙中山自己在描述革命的起源、革命的成败等方面的有关言论而写的。正如武昌起义后各国宣布中立的一节所说:"在革命军开始时,各国的领事当局被怀疑具有排他性,这是领事会议的开幕式。法兆罗氏是国联首领孙中山的老朋友,武昌在事发首日揭开了中山的名字,称中山令和遇难者。罗氏随后在桌上指出,孙中山派的革命党旨在改善政治,这绝不是无意识的暴力行为,也不能以义人和团派的榜样来干涉。俄罗斯领事的领导人,俄罗斯领事和法国领事采取一贯的态度,因此各国都赞成。同时,军政府宣布,所有领事,所有汉口外地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将受到军政府的保护。领事团承认革命军为一个独立团体,并宣布中立。(26)笔者在这里干脆把孙中山原文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代之以孙中山或中山。

孙中山对革命史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国民党史家对革命史的记述,也影响了其他政党对革命的历史汇编。1934年,中国青年党领袖左彦生出版了他的《辛亥革命史》。这本书写于 1931 年 1 月,其中大部分内容基于作者在复旦和大夏的近代中国史讲座。它的形式和观点也明显受到孙中山革命史话语体系的影响。这本书描述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历史,这场运动始于兴中社团的成立。中国和B不是广州的战役,孙中山的伦敦是艰难的,从B年到子子年代的革命活动,惠州起义,中国同盟的建立,C-Noonping战役,丁氏防卫城镇南关和秦连之战,玉神河口之战,熊成吉安庆之战, 广州新军战役,3月29日服役广州,辛亥。它基本上是基于孙中山所说的"十次失败"。书中只提到了阿琛(1904年)的长沙马夫夷事件,却没有提出复会的字眼。该书的主要参考书有《孙文自传》和《伦敦难记》,内容涉及孙中山与武昌起义的关系部分,也完全来自孙中山的记忆,文字是这样的:"革命军刚下水时,瑞玉枪就是要逃出汉口,要求一个国家的领事指挥舰开火炮弹。一个国家的领事不能自由行动,就是要公开领事会议,各国的领事都没有刻板印象,但法国领事却说革命军的困难,是由孙逸贤下令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政治,不公义,不能干涉。俄罗斯领导人对此表示赞同。因此,瑞士的计划不出售。同样是关于孙中山回国和伟大总统当选,也出自孙中山的个人记载,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八月武昌起义时,孙文还在美国。孙文认为他可以为革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是在边界之上,而是在两者之间。他认为,对于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来说,大国可以影响中国的整体形势,美国和法国都同情革命;因此,这足以影响中国革命的赢家和输家,使英国成为英国,如果英国能够支持革命,日本就不会陷入困境。......"(27)这一段的叙述,也基本是原孙中山在第一人称中改成了第三人称。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历史的看法,也影响了共产党人辛亥革命史的历史编纂。让我们以李定生的《中国近代史》为例。(28)李定生对革命的性质和起因有自己独特的看法,(29)但关于革命的叙述仍然是以兴中联盟为依据的。例如,在谈到同盟的成立时,李定生说:"兴中社的革命纲领是1905年后由孙文带到欧洲的。孙文曾在巴塞罗那、柏林、巴黎等地召开会议,扩大兴中社团的组织,回复人数很少。孙文回国后,革命政党开始结成联盟,如黄兴、宋世仁等,愿意与孙文合作。因为东京有一个革命联盟组织。(30)在这里,所有的叙事都集中在孙中山身上。另一方面,李定生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分析也与孙中山的观点相吻合。李定生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族政府,但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中的反动封建势力还没有巩固其前线,即花时间进行反击,从而造成未来军阀的局面。"(31)这与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被官僚蹂躏的意思相同,但李定生的含义与孙中山的含义不同。立宪派和老官僚的反抗,对武昌起义的成功至关重要,由于"封建势力"强调反攻,被描绘成一场投机革命。(32)这在《新中国革命史》的编纂中更为明显。

在孙中山构建的文字体系中,辛亥革命的历史话语体系对后来辛亥革命的历史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不同政治派别对孙中山"革命史"论述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取决于他们不同的政治需要。应该承认,自古以来就存在对历史编纂的有意识的控制和操纵,甚至其中一些观点的使用和滥用,学者们可能会歪曲这些观点,而没有批判性的接受。清理辛亥革命以来的记忆和想象,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那段历史。

注释:

(1)相关研究包括谢元斯顿:中国革命史汇编:评论和书目选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1975年;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的考察》,上海古出版社,2000年。

(2)《苏晟:中国革命史》,2005年9月在上海出版。书中记载了从四川省逆路潮到当年9月4日开战的革命历程。书中"实例"说,"中国革命过去一直存在,但在这个朝代与今年一样强大。3月29日广州发生了革命,8月19日发生了武昌革命,四川省的反道路潮流也与革命密切相关。这本书描述了革命的原因,并着重于八月革命,因此记录非常详细。他补充说,"革命已经持续了几个星期,回应的地方不再是一个地方,人们不是很关心这件事,所以迫切需要编纂第一卷,记录的事件到9月4日开始,其余的线继续编纂印刷线。"

(3)第一本以辛亥革命为题的历史书是1912年渤海守民编纂的《辛亥革命的始事与终》,它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根据当时的剪报编纂而成的。此外,民国元年也有他鲁莽余生准备的《辛亥革命编年史》,也是历史的记录。

(4)孙中山:《胡汉民的批判》(1912年3月17日),《孙中山藏书》第2卷,中国图书局,2006年,第248页。

(5)主编陈希轩:《孙中山长纪》,中国图书局,1991年,第964页。

(6)《孙中山:傅才元培张相祥的信》(1919年1月14日),《孙中山集》,第5卷,第8页。

(7)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驻广东特别办公室的讲话》(1921年3月6日),第5卷,第472-473页。

(8) 《孙中山:太阳文学的戏剧》,《孙中山集》,第6卷,第228页。正是这一事实,孙中山在《伦敦的麻烦》中声称加入了一个旨在和平改造中国的团体——青年中国党,孙中山在《立志成功》中修正了这一点。至于故事,冯的事后想法可以作为参考。在读完伦敦《难以回忆》的第一章后,冯说,他"深感惊讶,这就是要求首相提供这种语言的原因"。首相是英国人中最保守的,被称为约翰·布尔。它的宪法被称为不流血的和平宪法。如果我们和他谈论激进革命的手段,其他国家的人民不会高兴,所以他们必须掌权才能发表这个声明。他补充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外神职人员利用这一点来质疑总理,不乏人。总理长期以来一直想重温过去,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以释放该组织的疑虑。在国家事务中工作,没有时间写作。直到民国七年广东军政府改组到上海居住,才开始花时间写《太阳文学理论》一书。该书第八章的第一段指出,它否认了伦敦《难以记住》第一章中描述的革命事业,并庄严地修正了它们"。李峰:"孙总理对伦敦难以记忆的第一章的修正",《李峰:革命史》(中),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472、473页。

(9)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集》,第7卷,第59页。

(10)孙中山:《傅才元培张相祥的信》(1919年1月14日),第5卷,第8页。

(11)孙中山:《答蔡秉儒》(1919年6月18日),《孙中山书》第5卷,第66页;孙中山:"向右答应"(1919年9月)9月1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06页;孙中山:《唐代来信》(1919年9月19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14页。

(12)孙中山:关于在广州设立中国国民党特别办事处的讲话(1921年1月3日),第5卷,第451-452页。

(13)《孙中山:太阳文学集》,第6卷,第228-229页。

(14)孙中山的"十次失败"有: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起义、1906年5月潮州黄岗起义、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乐清县反城起义、1907年12月南关起义、1908年3月秦梁起义, 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广州起义,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有意思的是,前八次,孙中山称其为"失败",最后两次称其为"我们党的失败"。

(15)《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第7卷,第63-64页。

(16) 《孙中山:向往成为》,《孙中山收藏》,第6卷,第243页。"领事"一词是指在德国的领事。见主编陈希轩:《孙中山漫漫史》,中国图书局,1991年,第555页。

(17)罗氏,原名尤利西斯-拉斐尔·雷奥,生于1872年,毕业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1910年10月1日起担任汉口法语总领事,1911年2月22日任法国驻汉口第二领事,晋升为第一领事。见《李淑华:法国罗氏的原名与经历》,《传记文学》,第15卷第1期,第17页。

(18)《与孙轶贤的对话》(1905年2月9日),张凯旋主编:《新辛亥革命史信息汇编》(7),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9) 一些学者认为,罗氏在随后的报告中没有提到他的干涉性,"反映了一位深邃而经验丰富的外交官的谨慎,反映了法国朋友的尴尬处境或对中国革命的同情或援助"。陈三井:《孙中山革命与法国之友》,《现代中国》,第17辑,第46页。

(20)《儒勒爵士致格雷爵士》(1911年10月11日),主编:《新版辛亥革命史信息》(8),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拉马尔迪先生致法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1911年11月13日),张凯旋主编:《辛亥革命史新编》(7),第231页。

(2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集》,第7卷,第66页。

(22)见张丹丹:《革命军队,革命党淘汰》的重新谈判,林启炎等编辑:"有抱负——孙中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图),《香港近代中国史学会》,2005年,第198页。

(23)孙中山最早批评"革命军、革命党"是在1911年底。12月30日,孙中山在上海主持了中盟内政部制定《中盟意见》的临时会议,其中说:"我们党的胆怯流被唱成'革命的东西,革命党被淘汰了',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很奇怪。这并不是特别为利益所不为人知的,在本会所持的学说中,也是同样,儒家的话,是没有价值的。(《孙中山集》第1卷,第578页。此后,孙中山多次批评这一概念。直到1924年国民党成立,孙中山仍然认为这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第9卷,第96页。

(24)《高饶:辛亥革命史》,商务印书店,1923年。Duaquan的书基于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见《东方日报》第8卷第9期,载于2012年9月25日。杜亚全对革命源头的记述,与《中国革命史》一书中苏晟的"叙事论"不谋而合,有可能苏晟也是杜阿全的笔名。这里有疑问。

(25) 关于国民党如何塑造孙中山政治形象的信息,有关研究见《潘光哲:"国父"形象的历史形成:初步研究》,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2003年;李全中:孙中山崇拜与中华民国政治文化,21世纪(香港),2004年第12期;陈云喜:《中山政治符号的合法性与建构》,《江海学报》2006年第2期。

(26)北华是成亲王。该书于1926年由金新书俱乐部首次出版,1929年由上海光明图书局出版第8版。沈云龙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第86卷,由沈云龙编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本文引用基于沈云龙的汇编。

(27)《佐成生:辛亥革命史》,中国图书局,1934年,第27、48、75-76页。

(28)李定生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3年,同年由上海光明图书局出版,到1941年10月发行第9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有书籍都被日军禁烧,抗战胜利后,开始买单,排版如初。以下是基于光明图书局:1949 年 7 月出版的《胜利》第七版。

(29)李定生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李定生:《中国近代史》,第218、208页。

(30) (31)《李定生:中国近代史》,第211、203页。

(32)孙中山对李元红的评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中山曾多次说过,武昌起义后,李元洪怕革命躲在床底下,后来被革命党搜查,用手枪逼他做所有的监督。(见《孙中山集》第8卷,第117页,第266-267页)据顾铮说,关于李志被任命为都铎王朝,有三句话,"有三句话,"有意思是刘玉敏带领蔡继民把士兵带到李的公寓,从他的房间把人带出去;有句话说,马蓉把那人从床底下带走了。还有那个人从他的杖上拿走了那个人。(见《顾铮:辛海书》(写于《辛亥年》),罗福慧,肖毅,《居正集》,第45页)孙中山采用第二个任期。非革命党的李元洪本,其都铎王朝的角色确实被迫退出。据他自己说,"洪当武昌换人时,他所在部门的所有部队都已脱离防御,空荡荡的营,无助。党军驱逐出城的瑞拓立即率队前往洪营,迂回搜寻,洪换便衣避难,一当接到电话时,负责义人。当时枪环柱,万一没有,立刻身体不同,洪磊才有权利承诺。(李元红《给萨君门的信》,《渤海寿臣:辛亥革命的开始与结束》,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第4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印刷,第47页。李这一段是写给萨振兵的劝说信说的,大概李正试图利用这句话的表象,来打消萨的疑虑,应该是可信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