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坤怡,清邁大學人文學院曆史系助理教授

《季風之國:現代東南亞的解體與重生》,作者:邁克爾·瓦蒂亞蒂斯,張新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352頁,59.00元
在今天的西方學者或人們眼中,東南亞似乎仍然是一個具有強烈異國情調的土地,季風所到之處,每個季風所到之處都有神秘,獨特和引人注目的方面需要了解。邁克爾·瓦蒂亞蒂斯(Michael Vatijatis)的書有這樣的雄心壯志,作為一名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工作了很長時間的前記者和沖突調解員,邁克爾試圖從自己的角度來解釋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分裂以及正在發生的社會沖突。三十多年的親密接觸是否足以讓邁克爾從西方走出"他人的目光",進入内向的東南亞社會?
譯者對書名的翻譯與開頭的氣氛非常契合:雖然這本書關注的是東南亞各國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政治、社會和宗教沖突和沖突,但引言以一段叙事性很強的文字開始,描述了東南亞的奇異想象,讓讀者快速進入語境。是以《季風之地》看似與原著《血與絲》毫無關系,卻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處理——整本書的基調當然是批判的,甚至有點糾結無助,卻全都掩蓋在椰子沙灘和無盡的綠色植被和稻田的神秘浪漫情境中。副标題"破碎與重生"也更好地概括了這本書的兩個主題,即作者在對權力和沖突進行了很大一部分描述之後對東南亞未來的展望。可以說,書名的翻譯也為書增添了不少色彩。
權力的漣漪:無法逃脫的支援系統
今天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的大多數将在不知不覺中被分為兩個地區,越南,高棉,泰國,緬甸和寮國在中南部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在馬來群島(也稱為海上東南亞,海上東南亞)。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因為它的一部分位于東南亞大陸地區。這些國家受到不同傳統、不同宗教信仰的影響,并有自己的經曆,當現代殖民主義傳遍整個東南亞時,但本書的作者邁克爾在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試圖在東南亞的政治局勢中找到共同點,并逐一分析證據, 就是作者很有膽量。
這幅地圖是東南亞地區的地圖,顯示它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塊。
東南亞政治弊病造成的問題貫穿于本書的第一部分,即"為什麼如此大量的資本和産出永遠無法促進社會或經濟平等、正義和自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非殖民化程序結束以來,東南亞國家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府,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經濟在冷戰期間迅速發展。然而,在邁克爾看來,任何民主政府都很少真正賦予人們表達政治抱負和尋求公共利益的權力。即使是被世界廣泛視為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的新加坡,在政治上也沒有以身作則。究其原因,邁克爾在八章的第一章中,毫不掩飾自己對東南亞維修系統深遠負面影響的不滿。因為制度的支援,政治和商場都是裙帶關系,人們比制度本身更習慣于服從和忠于自己的圈子或派系上司人,維持關系本身已經遠遠超出了按制度做事的原則。
印尼和泰國是作者最多的兩個國家,一方面,因為他在兩個國家工作或學習了很長時間,除了是駐紮在清邁的進階記者外,邁克爾的博士論文很大一部分是在清邁完成的。另一方面,作者在兩地之間有着情感上的羁絆,所謂深切的愛的責任,讓兩國的政治弊端和社會無處不在的陰暗面描寫,表明了憎恨鋼鐵的意義不是鋼鐵。在筆者筆下,兩國有許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進一步推進到東南亞其他地區。在文的開頭,筆者提出,在泰國文化中,面子代表一切,是以一旦發生對抗和沖突,回避就是很多人選擇的方式。同樣,在他看來,印度尼西亞"正如我在泰國所發現的那樣,問題不僅在于避免沖突以維護其面貌,而且還在于利用恐懼和脅迫來壓制沖突"。這讓筆者懷疑邁克爾是否對東亞文化有所了解,畢竟他長期擔任香港《遠東經濟評論》的主編。與東亞、中國、日本、南韓根深蒂固的面孔文化相比,筆者的研究顯示,東南亞人相對更自私,周邊人眼中關注較少。由于政權不斷更疊的悠久曆史和缺乏大規模的統一集中,東亞特别是中國盛行的地方觀念和熟人社會并沒有牢牢紮根于東南亞。個人和小家庭離家出走是随時可能發生的,大家庭都會允許的,對外來者态度的寬容,從19世紀末以來華人在東南亞國家大規模生存和繁殖到深葉之根,可以看出。即使是經曆過大規模排華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後來的馬來西亞,也不得不承認,正是社會包容和文化相容性使早期中國移民得以成長和發展。
面值的前提是,輿論可以對人施加足夠的壓力和影響,特别是在他們看不起的小圈子裡。但由于東南亞社會人員的流動性,公衆輿論的影響不大。例如,被軍政府趕下台的泰國前總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和英拉的兄弟姐妹都過着流亡生活。節日和特殊場合在Facebook或Twitter上與泰國的支援者分享,飛往香港與孩子共度時光,在蘇黎世購物,當然,大部分時間都在迪拜享受沉迷于紙張的黃金粉絲的世界。從東亞的角度來看,這些大概是難以了解的,東亞深受臉文化的影響。畢竟,推翻有組織的政府進而無助于避開其他國家可以說是"無面"到極點的事情,中國同行的"流亡"已經表現出了對這種經曆的态度。就連他信那有潮州血統的兄妹,也沒有表現出有尊嚴的迹象,當這樣的例子反映在整個泰國乃至東南亞社會時,也很難讓讀者相信這是一個"面子社會"。
泰國前總理英拉·厄納(Yingluck Earna)在5月份獲得了超過5,100個贊,當時她與他的兄弟,前總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分享了一張自己在家鄉品嘗榴蓮的照片。
但邁克爾後來對東南亞作為人類社會的解釋要強大得多,那就是他關注的是關鍵的維護系統。上到政治商場的著名巨頭,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逃不過"關系"的過程。在政治上崛起的方式不是你足夠好或做一些有利于一個政黨的事情,而是你在體制内有一個親戚,他願意任命一個你認識的人來更好地控制你的權力水準,更容易被追随。這種循環反映在幾個國家的最高當局中: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總統在幾個家庭中來來去去,女性父子關系或繼母并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如,印尼前總統梅加瓦蒂的父親是蘇加諾,而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的父親也是前總統奧斯達多,他的妻子和兒子在前反對派上司人貝尼尼奧·阿基諾遇刺後成為菲律賓總統,泰國的他信兄妹曾擔任總理。家庭政治傳統在西方也很常見,包括肯尼迪家族,以及最近的布什父子。但在作者看來,東南亞的這些最高上司人往往不夠強大,無法支援他們的立場,不支援家庭背景賦予的個人光環,以及人民在一般情況下對其派别上司人的本能支援,使他們能夠赢得看似民主的選舉。也就是說,這些人,往往靠自己的父母把人民帶到舞台前,成為一個政黨的領袖,那麼他們的當選是合乎邏輯的。當選後,他們可以繼續照顧上台者的後代,進而與他們的家庭以及代代相傳的家庭形成脫節,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民主在這種以人為本的政治行為模式中是軟弱無力和無用的,對司法行政影響不大,進而阻礙了人民對現代制度的信任。
颠倒過來,在這種維護制度盛行的社會上,人們的生活也習慣于尋找關系。邁克爾提到,他的印尼簽證被取消是因為他與有影響力的反政府人士過于接近,解決方案不是通過正式投訴,而是在招待會上輕松投訴當時的印尼國防部長的死亡,此事得到解決,沒有發生任何事件。同樣,他後來在泰國申請工作簽證,沒有關系,因而多次碰壁的經曆,讓周圍的人都非常驚訝,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找到了"捷徑"。筆者在東南亞生活多年也真切地感受到,要解決生活中的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找熟人",因為他們的規章制度往往模糊不清,随時變化。每年相同的簽證申請條件都不一樣,幾乎不可能在同一天去移民局成功,但如果在移民局找到有關系的中介人,就會一路開綠燈;然後給銀行在曼谷總部的中進階熟人打電話,五分鐘後事情就全部解決了,你甚至可能被邀請到貴賓室。随着時間的流逝,人們已經養成了習慣,并屈服于這些明确規則以外的潛意識規則。邁克爾指出,這些社會中的年輕人一再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對這種古老的社會弊病積累不滿,這種頑固和老式的精英支援系統實際上進一步滋養了腐敗的溫床,導緻政府的無能。是以,自1970年代以來,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已經進行了幾次學生民主運動,但最終被擊敗或壓制,舊制度繼續在東南亞土地上蓬勃發展。
贍養費的缺點适用于邁克爾,不僅适用于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而且适用于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例如,盡管經過了漫長的血淚鬥争,最終迎來了自己的民選政府,但軍政府的陰影始終籠罩着,邁克爾在書中表達了他的疑慮,這得到了2021年軍事政變的證明。同時,高棉在紅色高棉之後其實一直是強人政治的統治者,高棉其實是洪森首相的講話。當談到強人政治時,邁克爾将新加坡歸類為強人政治,因為李光耀不止一次說過,西方民主需要修改,除了新加坡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對政府從業人員的嚴格誠信要求使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并掩蓋了不令人滿意的政治訴求。
對于維修制度的批評和由此帶來的各種沖突,邁克爾仔細觀察、分析,尤其是一位知名雜志資深記者的地位,也給了他很多與高層政府接觸的機會,并不完全站在想象的邊緣。在他的總結中,建立西式民主制度是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解藥,人民需要抓住第一次機會,團結弱小但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鬥争,所有主要阻力都來自當權強硬勢力,不會輕易放手。但是,我們真的能跟上西方曆史走向民主的步伐嗎?在今天的東南亞社會,維護系統确實是一種慢性疾病,必須加以治療,但方法和節奏可能需要新的探索。正如邁克爾自己所說,"當生命受到威脅時,民主就成了次要考慮因素"。第一部分還令人遺憾的是,婦女在幾個東南亞國家,特别是泰國、菲律賓、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的政治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對東南亞社會背景的投射,在那裡,堅強和獨立的婦女遠遠領先于亞洲其他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麥可隻提到,這些女性上台是因為家庭背景,卻沒有注意這種現象的文化與傳統根源,不一定會對東南亞社會未來的方向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擺脫沖突的出路:身份認同與大國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對東南亞現狀的可能出路的探索,一方面極端宗教對東南亞政治構成的潛在威脅是亟待解決的沖突,另一方面,在大國紛争中,東南亞如何自成一體, 這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第一個問題無疑是邁克爾的态度更加悲觀,不斷的地區沖突使人們更願意進入宗教尋求保護,而宗教權力的擴張也有利于進一步鞏固頑固的權力控制力量,兩者相輔相成。邁克爾認為,第二個問題是,地緣政治使美國龐大的力量難以在東南亞充分發揮作用。
馬來西亞是作者著作中受極端宗教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近幾十年來,随着宗教力量的擴張,中國人民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導緻人才和财富急劇流失。始于1970年代的新經濟政策旨在通過要求馬來人處于所有公司的頂端來瞄準華人的經濟主導地位。巫統的長期統治越來越明顯地表明,政治文化和其他方面對少數民族的壓制,華人學校不再被允許,華人正在慢慢地從公共服務中被移除。最終,華人人口從獨立初期的40%下降到現在的25%,富人或移民到西方,或新加坡,華人是主要人口,高技能的人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求新生活,除了新加坡,台灣是另一個主要目的地。種族和宗教隔離加劇了社會分裂,這對一個前總理納吉布的巨大腐敗醜聞證明了這種偏執的種族鎮壓的負面影響,即缺乏強有力的監督體系的國家來說,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作者還表達了另一個擔憂:來自中東的大量資金也流向了曾經是東南亞最自由的伊斯蘭社群印度尼西亞,以及它将如何影響東南亞的未來。邁克爾的觀察和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多年來,極端宗教的影響已經蔓延到全球,尤其是在東南亞。對于一個區域文化、社會甚至經濟發展來說,極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礙。而且,東南亞的宗教緊張局勢不再是明星,近年來泰國南部不斷更新的沖突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一個縮影,而東南亞地區恰好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混合地區。去哪裡,是否最終以原來的趨勢結束,是未來幾年東南亞的一個變數。
至于邁克爾提到的大國差距下的東南亞如何選擇東南亞,作者有另一種觀點。這個地區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勢力的争議之下,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占領時期有着比較強烈的悲劇色彩外,特别是一條緬鐵路寫下了東南亞人民的血淚曆史,大多數時候,雖然不容易說有一個來源, 但也要處理。殖民時期的英國、法國、西班牙和後來的美國都在這裡分一杯羹,東南亞豐富的香料橡膠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幾個大國不願意屈服于這裡的利益,而這把劍已經和平了幾十年,特别是殖民地原住民對殖民政府大多采取合作的态度,以謀求更好的生活。是以即使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政治軍事力量都不願意放過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該地區的國家可能也不會陷入任何一種方式或另一種困境,選擇廣場這件事他們自古以來就沒有做過的事情也做得不好, 但不要想太多潮流,不品味不是生存之道。如前所述,在"廣袤的沙灘上覆寫着柔軟的白色珊瑚沙"和"風搖曳的椰子樹"和"綠色植被分層平原",關于誕生這樣一群開朗樂觀、個性跳躍、關注當下的人,他們都是南洋人,印度支那,曾經是東印度人。無論宗教信仰如何,無論種族膚色如何,無論語言習慣如何,都曾是強大的外力去想象和塑造一個命運共同體,那麼最終希望自己在這季風中吹拂着充滿浪漫情懷的土地能夠延續出強大的生命力,綻放出五顔六色的生命之花。
責任編輯:于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