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作者:木一問文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

感謝支援!

忘記曆史就等于背叛,在風雨飄搖的1940年的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宣布僞國民政府成立,将這恥辱的一天定在了曆史柱上,本是追随孫中山先生的熱血青年,還曾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激憤慷慨詩詞,為何會背信棄義轉頭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并擔任主席?這發生的一切究竟是世風日下還是人心所向?這一切都要從汪精衛的經曆說起。

加入同盟會:走上革命之路

汪精衛出身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清貧兩字來形容,家中氛圍很是壓抑,這種氛圍使汪精衛自幼便養成了優柔寡斷、懦弱自卑的性格,這種性格緻使他在日後走入歧途。即便生活上清苦,汪精衛确是名副其實的書香世家。因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家中書香氛圍濃厚,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汪精衛飽讀詩書,通四書五經,在考試中還中了秀才,才華橫溢,生平作詩數十首,再加上相貌英俊挺拔,青年時期屬實是一個意氣風發好男兒。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1903年,汪精衛得到機會可以官費赴日本留學。1905年結識了孫中山先生,接受了孫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革命理論宣傳之後,汪精衛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了一個堅定的職業反清革命家,一路追随孫中山。據說當時他在日本學校畢業後,兩廣總督秦春煊想讓他做日語翻譯,50元每月都被他拒絕了,每月50元在當時可是個不低的收入,從此處可以看出他不貪戀錢财和穩定生活。在追随孫中山的日子裡,汪精衛勤勤懇懇,算得上是孫中山的心腹。汪精衛本名汪兆銘,取筆名為精衛,在輿論陣地《民報》上,發表了很多令人叫好的文章,用他出色的文筆跟康有為和梁啟超的保皇派對罵。

回國後,同盟會上司了多次起義,但結果都不如人意,參會的人員除了一些老成員就是一些出國的留學生,一些與同盟會作對的人趁機譏諷孫中山,保皇派諷刺他為“遠距離革命家”。正直青春年華血氣方剛的汪精衛可聽不得這些嘲諷孫先生的話,再說哪次革命不得有人留血,他決定幹票大的給他們看看,當時最有權勢的便是攝政王載沣,也就是溥儀親爹,于是他在1910年1月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沣,刺殺計劃失誤導緻刺殺失敗,事後被捕入獄,被判處了終身監禁,經曆九死一生,還留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振奮人心“絕命詩”,那時的汪精衛身負熱血與志氣,高喊救國口号,他的這首詩被廣為流傳,有很多的仁人志士願追随于他,緻使他在日後國民黨中頗有威望。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不過,汪精衛的命可不該絕,武昌起義後,汪精衛被袁世凱給放出來了,汪精衛懷着感激的心與袁世凱來往甚是親密,這時汪精衛對袁世凱的欣賞程度甚至超過了對孫中山,以至于後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後,汪精衛極力勸說他讓位給袁世凱,孫中山不願,汪精衛甚至與他撕破臉皮。從這裡可以看出,汪精衛這個人沒有主見,是個牆頭草。既可以被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征服,也可以被袁世凱的人格魅力征服甚至回過頭與孫中山撕破臉,這樣一個人物性格放在當時動亂的局勢裡是可悲的,沒有自己的主心骨,這也為他投靠日本成立僞國民政府的最終結局埋下伏筆。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軟弱妥協:與日求和之路

抗戰時期,1938年3月,日軍幾場仗打的風生水起,雖然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武漢,但實際情況也不容樂觀,随着戰線的拉長和時間的不斷持續,日軍後方的糧食供給吃緊,日本國民戰争緊張情緒嚴重,面對這些逐漸暴露出的問題,日方決策後采取了“以華制華”政策,即每占領一地就采取建立僞政權,用中國人治理中國人,與中國開啟了一場政治誘降的遊戲。在國民黨蔣介石妥協心理的驅使下,汪精衛不斷被派去與日方進行協商,這對于原本就是牆頭草又意志不堅定的汪精衛來說,正好提供了往牆上攀爬的土壤。

汪精衛在日本留學的期間,日本經濟建設的強大早已使他産生了敬佩之情,在日本侵略中國後,日軍給國民黨軍隊打的又連連敗退,這讓本就不堅定抗戰到底的他成為了最忠實的國民黨親日派代表、日本以華制華政策的應聲蟲。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抗戰時期,即使身處全國人民反對對日求和的浪潮聲中,蔣介石始終都沒有放棄與日方的密切聯系,群眾壓力緻使他不敢公開投降,但他也在暗處不斷蓄積群眾的投降情緒,這為汪精衛的公開投降打好了基礎。首先便是制造失敗輿論,蔣介石向外透露出我方已無力抵擋日方襲擊的資訊,對外稱“日方技術比我們先進,戰術比我們高明,打也是輸,不打也是輸”,“如果沒有把握貿然開戰,日方可在十天内占領我們”等一系列打壓群眾抗戰熱情的話,汪精衛同樣散播亡國論,引起群眾的恐慌,目的使其逐漸對繼續抗戰失去信心,為自己求和舉措創造支援者。另一邊暗中進行談判,1938年1月,蔣介石委派汪精衛一夥秘密與日方取得聯系,蔣介石對日方表現得十分真誠,但沒想到那邊傳來的消息竟是想讓汪精衛為代表出馬“主持和平”,這給老蔣氣夠嗆,而汪精衛一方馬上摸清了日方的底,本就軟弱不堅定,這下日方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于是他當仁不讓成為了中日求和的日方要求的協商負責人,這使老蔣感到憤怒,但汪精衛卻感覺得到了日方的認可,這種認可讓他變得興奮因為終于可以壓老蔣一頭。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1938年5月,日本近衛内閣改組,重新放出“和談空氣”,蔣介石看有機會又立刻派人去和談,不過因日方條件太苛刻失敗了,汪精衛得到消息後妒火升起,看到老蔣的程序比自己快,自己也要加緊腳步,于是立刻派梅思平進行密談,在得到日方的回應後,汪精衛大喜過望,11月20日,汪精衛與日方簽了辱國的《日華協定諒解事項》和《日華諒解記錄》,後者合約的簽訂,标志着日汪勾結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建立僞政權:汪精衛的叛國之路

在與日求和聯系取得了一定效果後,汪精衛徹底陷入了投靠日本的軟弱情緒裡,在緊鑼密鼓聲中,1939年6月18日,汪精衛在與日方商定後,回國籌建僞滿政府,12月底,汪精衛又與日方簽訂了《日華新關系調整綱要》,這份綱要于次年1月份被揭露,刹那間流言四起,罵聲一片,這還是那個号稱“不做議員,不做官,不嫖,不賭,不吸鴉片,不納妾,”六不主義的道德完人嗎?汪精衛投敵這一出,大大超出國人的意料,對當時的中國抗戰輿論和思想的沖擊,确實相當大。各地舉行着反日反汪反漢奸運動,但早已被鬼迷心竅的汪精衛全然不顧名聲受損,繼續實施着計劃,1940年3月30日,僞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它的成立标志了全國僞政權的建立,同時汪精衛也背上了千古罵名。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很多人為汪精衛感覺惋惜,為啥從一個堅定跟随孫中山鬧革命的熱血青年,堕落成一個中國頭号大漢奸,實在是不可了解。其實不必惋惜,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他的命運使然。

縱觀汪精衛的一生,其實隻不過是三個階段。年少時的詩書氣自華,滿腔熱血報國,那時的熱血可以讓他上刀山下火海,追随着自認為能夠救國的路線,即便抛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可惜生逢亂世,豪傑衆多,沒有自己始終追随并認同的信仰,便會随着各類思想的碰撞而迷失方向。到了中年時期,當初一塵不染的少年也入了世俗,由于不滿蔣介石的治理政策卻又無可奈何,委身在蔣介石之下卻想要翻身之日,于是當日方向自己投來欣賞的目光而不是老蔣時,他喜不自勝,試圖通過什麼來證明自己比蔣強,可一旦上了欲望的船,掌舵人便不再是自己。

随着之後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自己想要證明但軟弱的性格又不足以支援他達成目标,給日本人手下做事的日子也不好受,一方面又要聽話,一方面做着違背自己當初救國的理想,但事已至此已沒有回頭路,最終隻能如行屍走肉般任人指揮。

1940年汪精衛為何會背信棄義與日本人求和成立僞國民政府?

如若他不是如此出衆的人,一世罵名也輪不到他身上,可偏偏這個人才華橫溢鶴立雞群,有報複和才華卻軟弱沒有主見,最大的弱點一旦被人抓住, 便會一步錯步步錯,最終違背隻能自己的本心,背負千古的罵名,替日本人做走狗。

僞國民政府的成立不僅僅是汪精衛自己的失敗,更是整個中華民族恥辱的象征,如果一個民族喪失了民族榮譽感,那麼這個國家離衰落隻有一步之遙。曾經的人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裡,如浮萍一般無根,是先輩們的付出使我們在土壤中紮根得到了今天的安定,雖未親身經曆,但也時時銘記,和平不易,且行且珍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