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飄揚的報紙當然擺脫不了地心引力,但我們祈盼着它能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

上個周末,一部本該在2020年就上映的電影在經曆了3年的漫長遷延後終于得以上映。許多人稱它是第二部《我不是藥神》,也有人說它是獻給紙媒黃金時代的一曲挽歌。

雖然從成片品質上來看,《不止不休》與《我不是藥神》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它的确以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獨有的力量,将觀衆拉回了那個風塵仆仆卻又閃着光亮的二十一世紀初。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

人們總是會懷念那些他們未曾親身經曆的、或是早已逝去的年代,用想象去美化一個個并非完美無缺的故事。

即便如此,有些不朽應當是值得懷念的,一如我們對于《不止不休》所應持的評價:它不完美,但值得贊美。

1

不止不休,不痛不癢?

一篇好的新聞應當是真實客觀的,這樣的标準同樣适用于本文對于該片的評價。盡管《不止不休》承載了太多新聞媒體從業者與專業學生的情懷,我們仍然不能說它是完美的作品。

甚至可以說,《不止不休》在劇作主題與人物塑造上是讓人感到失望的。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韓東與黃江)

國中畢業生韓東(白客飾)為了追尋新聞理想來到北京,在資深記者黃江(張頌文飾)的幫助下進入報社實習,兩人一起完成了山西礦難報道。

在随後展開的“B肝代檢”報道中,韓東為了消除社會對于B肝攜帶者的歧視,在撤稿問題上與黃江爆發激烈沖突,并最終毅然放棄了報社轉正的機會,寫出《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推動了相關法律的修訂。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不止不休》:韓東所寫報道)

從梗概上來看,《不止不休》在立意方面确實很近似于《我不是藥神》,都是“一個沒病的人救了一群生病的人”,但細究起來,兩者卻是大為不同。

無論是從劇作主題還是從人物塑造上來看,《不止不休》和它對标的《我不是藥神》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劇作上,《不止不休》的主要問題在于叙事焦點遊移和立意讨巧求穩。叙事焦點的遊移的表現是影片在主題要素上的貪多求全。

影片既想展現北漂青年的生活狀态,又得描繪調查記者的職業生活,反映在影片中便是主創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主人公韓東與女朋友小竹在北京如何生活潦倒,極大地壓制了調查記者這一本應成為影片核心的主題要素。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不止不休》:韓東與小竹)

除了北漂經曆,主創還安排了韓東與黃江一同前往山西進行礦難調查的故事,這一幕故事雖然在張頌文和賈樟柯的表演加成下頗為出彩,但又再次分去了本應屬于B肝調查案的故事篇幅,讓本就不多的影片時間更加緊張。

可以看出,導演在劇本創作上采取了與《我不是藥神》相反的思路,不是讓角色服務于故事,而是讓故事服務于角色。無論是和背景闆女朋友的艱難北漂故事,還是山西礦難調查,都是直接服務于主人公韓東的角色塑造。

這本是有利于塑造主人公角色弧光的拍攝思路,但過多與主線無關的支線劇情讓故事的高潮缺乏烘托和鋪墊,結尾也顯得敷衍倉促,很難讓觀衆感到共情。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

如果說叙事焦點遊移是由于主創團隊對于影片節奏把控不足,那麼立意讨巧求穩可能就來自一種更為深遠的無奈。

導演王晶在路演時,有記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影片中礦難調查部分的表達是否存在不可言說的困境?王晶的回答是,當年參與礦難報道的暗訪記者要比他們更為勇敢。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選擇B肝代檢案來展現調查記者的擔當都是相當取巧的,但取巧的代價一定是放棄深刻。

韓東作為全片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所抗争的對象是什麼?影片所給出的答案是人們心中的成見。但這種成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以及人們要做什麼來消除成見,影片并沒有給出足夠有說服力的答案。

反觀《我不是藥神》,進行了長久的鋪陳後,影片高潮将矛頭直指貧窮,一句“窮病是世上唯一的病”讓觀衆能普遍感到共情。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我不是藥神》)

而在《不止不休》中,韓東作為擁有社會公器的調查記者,所做之事卻近似于在宇宙的中心呼喚愛。調查記者不将矛頭指向實處,卻隻是輕飄飄地在群衆中振臂一呼。這樣的安排既破壞了辛苦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也矮化了影片本該具備的高遠立意。

叙事焦點遊移導緻的篇幅不足和立意安穩讨巧帶來的勇氣欠缺,讓《不止不休》變得不痛不癢。那些真正需要被探讨的話題在影片中被高高地拿起,卻又輕輕地放下,像極了它所描繪的行業在這些年經曆的故事。

2

飄揚的報紙與現實的引力

主人公韓東是影片的絕對中心,北漂、礦難、賣血等一系列事件都是為了塑造韓東的角色而設定的。通常來說,主人公的人物弧光需要随着沖突的展開而發生變化進而推動情節發展,比如在《我不是藥神》中,徐峥飾演的程勇就是在經曆了呂受益的葬禮後完成了人物的蛻變。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我不是藥神》)

但韓東似乎不是這樣,他對受歧視群體的同情和對新聞的理想是貫穿電影始終的,這種“偉光正”的形象在片中所受到的最大挑戰是和黃江的一段關于“情與法”的争論。

這種扁平的人物形象,讓觀衆感受不到主人公人物弧光的變化,很難與之共情。但另一方面,韓東身上扁平的同情與理想,也是我們贊美這部電影的最大理由。

在片中,一位老記者對韓東說了這樣一句話:“有的人記者當久了,就把它當成一個職業而不是一個理想了。”記者當然是一份職業,但由于其特殊性,人們賦予了這份職業更深的權力和責任。

妙手著文章的前提是要鐵肩擔道義,既然擁有了替公衆發聲的權力,就必須要背負道德責任與社會責任。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

當然,這句話在片中還可以作别的了解。職業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理想則是對于社會不公的共情能力。韓東在了解到B肝攜帶者遭受的不公待遇後出于同情決意要撤稿,而黃江表示反對。

黃江的反對理由顯然更符合新聞專業的要求,B肝待檢的選題不是京城時報一家媒體在跟進,撤稿毫無意義,退一萬步說,隻要稿件沒有失實之處,記者正确的做法應當是發表之後再從另外的角度作補充報道。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

但韓東的撤稿的決定相當堅決,他扁平的理想與同情,已經完全蓋過了職業理性與個人前途。這種偏執,讓黃江和觀衆都無法了解。

但在真實的世界中,無數偉大正是基于讓人無法了解的偏執信念。紙媒的黃金時代之是以耀眼,不是因為諸如“無冕之王”這樣的虛名,而是因為一個個新聞記者具體而微小的偏執。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中國新聞周刊》2003年報道)

黃江第一次見到韓東時,在韓東手上的書裡看到了一句話: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這是茨威格所著《人類群星閃耀時》中第一則曆史特寫的名字,文章講述了歐洲探險家巴爾沃亞發現太平洋的故事。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極富創造力的壯年時期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

曾有那樣一個年代,有無數像韓東一樣的青年懷揣着新聞理想進入報業成為調查記者,以對國家、人民負責任的态度和自我犧牲的勇氣,用真實的報道推動過社會的進步。

正是因為有王克勤、楊海鵬、簡光洲這些調查記者的存在,“新聞理想”這個早已蒙塵的概念才能一次次引起集體回憶,紙媒的黃金時代才有了證據。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豆瓣使用者評《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的故事發生在2003年,那一年,南方都市報一篇關于孫志剛的調查報道震動全國,成為一個時代的标簽。20年後的2023年,調查記者的凋零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被追問為什麼的問題。

根據《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态變化報告》,截至2017年,中國僅有調查記者175名。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時代走得太快太急,沒法顧及每一個人的感受,隻剩不可言說之物繼續在風中飄蕩。

我們贊美《不止不休》,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理想主義,需要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我們為《不止不休》感到失望,是因為這聲音欠缺勇氣、不痛不癢。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獻詞)

2004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題目是“這夢想,不休不止”。在一個變動的時代,正義往往會成為變動的代價而被輕易支付,但成為悖論的另一面是:越是變動的時代,人們也越呼喚正義,呼喚公平。

畢竟,這世上哪有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的事呢?

《不止不休》:新聞理想在風中飄

(電影《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的最後,韓東所寫的《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登上頭版,那份承載着新聞理想的報紙高高地飄揚在風中。

飄揚的報紙當然擺脫不了地心引力,但我們祈盼着它能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