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迎澤 讀曆史丨永祚寺最初的山門竟在第二院落?

今人所知永祚寺,總占地面積130餘畝,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進院落,規模宏大,氣勢壯麗。但其實在寺院建立之初,規模簡陋,寺内僅存一座風水塔(即現在的文峰塔),就連山門,也是在寺廟落成之後數十餘年才修建而成,而今的山門也不是最初的山門。

一切要從妙峰法師擴建永明寺開始說起。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67歲的護國禅師、五台山住持妙峰法師應晉藩王朱敏淳之邀前來太原主持擴建永明寺,先是将寺名“永明寺”改成了“永祚寺”,再在工程之初建立了“宣文佛塔”,随後接連主持修建了大雄寶殿、三聖閣、禅堂、客堂等,在持續4年的日夜操勞中,年事已高的妙峰法師積勞成疾,未能按照最初設計規模完成修建,便帶病返還五台山,不久圓寂。

遊迎澤 讀曆史丨永祚寺最初的山門竟在第二院落?

因而往後很長一段時間,永祚寺都沒有山門。順治十五年(1658年),陽曲縣地方官曾對雙塔寺進行過一次修葺,新築兩塔之間的過殿。有關資料記載,這次修寺,曾準備建立該寺山門,後不知何故而未蓋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陽曲縣知縣戴夢熊也曾籌磚備瓦,準備大興土木,興建雙塔寺的圍牆和山門。恰巧,同年其升遷為漢陽知府,未能如願。

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才由陽曲縣繼任知縣劉彙召集工匠,砌起從東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圍牆,并辟建一座簡陋至極的山門。這樣,總算使空曠且坦露了八十餘年的永祚寺有了遮攔。

因為起建圍牆和山門的夙願發自于前任戴夢熊,劉彙在工程完竣後,請戴夢熊為山門題了“祇園勝境”的門額。此山門便是今天永祚寺的如意門,俗稱二門,面闊一間,進深一間,1988年又增建耳房兩間。

遊迎澤 讀曆史丨永祚寺最初的山門竟在第二院落?

到了民國,永祚寺因年久失修,尤其是大雄寶殿和三聖閣,多經風雨剝蝕,損壞到幾乎“傾覆”的地步。1927年,楊子端等人積極活動,組織募集捐款,維修塔寺,并在修舊的基礎上,在大雄寶殿對面、東西配殿北端破土動工,建起六間單坡式北房,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門,構成傳統的四合院式布局。如今的永祚寺三門,即門額書“永祚禅林”的寺門,就是當時的産物。

遊迎澤 讀曆史丨永祚寺最初的山門竟在第二院落?

三門面闊一間,進深一間,除了門額題有“永祚禅林”四個字外,還懸有一幅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張颔撰寫的“風藻無穹帖愛寶賢花愛紫,因緣有會寺求永祚塔求雙”楹聯,其含義是贊美寺院的建築、寶帖及明代牡丹紫霞仙,也描述了有緣人在此相聚,祈求永遠的福氣平安。

遊迎澤 讀曆史丨永祚寺最初的山門竟在第二院落?

而如今,我們拾級而上,進入永祚寺時,首先映入眼簾的門額上磚镌着“永祚寺”三個大字的山門,卻是最後所建。其于上世紀80年代仿明代形制擴建而成,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當心間辟一磚券拱門,安闆門兩扇,兩次間為小室,依門道相對向開門,是一座青磚磨砍砌築而成的歇山式無梁仿木結建構築。

永祚寺山門的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取勢很好,它憑借寺院高峻的地勢,坐南朝北,居高臨下,氣宇軒昂,天長地久地注視着太原的變化與發展,迎來送往中惜别着無數海内外賓朋。

來源:迎澤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