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國産劇裡的記者總在搗亂?

“這是一個國中學曆的見習記者,通過他的調查和報道,改變一億人命運的故事。”導演賈樟柯在微網誌這樣推薦他監制的電影《不止不休》。

電影裡,主角韓東的工作機關是報社。看到這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故事估計有些年頭。

有些年頭的另一面是恍惚——國産影視作品裡,好久沒有正面描寫一位“不止不休”的記者了。記者其實從未缺席爆款都市劇,隻是形象都沒有這般正義。

在《歡樂頌》裡,他們堵在安迪樓下要她回應員工由于加班昏迷的事情;在《開端》裡,他們闖進“鍋姨”的學校,逼問後者“會不會讓你的學生遵守交通規則”,進而刺激她成為“鍋姨”;在《狂飙》裡,記者的角色還是官員的女兒、官員的妻子,在劇情裡隻寫了一次報道,還被當槍使……

《狂飙》中的記者孟钰

要麼不義,要麼隐身——這是當下記者在影視劇中的兩種典型可能。同樣在近期上映的電影《保你平安》中,一個多次登上熱搜、為抖音部落客們貢獻許多爆款的造謠事件,全程沒有記者的參與,事件的起承轉合均在貼吧、短視訊、自媒體間發酵和結束。

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非典之後不久的《不止不休》,帶回了一個久違熒屏的形象。也讓不少觀衆驚呼“原來記者是這樣的”。

其實多年前,國産影視作品裡的記者,就是這樣的形象。

《不止不休》的同僚們

整個90年代到21世紀初,《焦點訪談》是影響力最大的新聞節目之一。這檔以“用事實說話”為口号的節目,收到過三任總理的贈言。

通常,節目裡出現的記者,會順着觀衆反映的線索到過種種危險的地方,記者扛着攝像頭沖進官員辦公室犀利提問的場面屢見不鮮,這也是不少國人對“記者”的初印象。

這也成了21世紀初國産劇影視愛用的記者形象:深入調查惡劣事件。《不止不休》裡白客與張頌文,同樣在做這樣的事情。

2002年的劇集《人大主任》裡,報社記者撰寫了報道《總統套房裡的罪惡》,曝光了市長與本地一家商業集團之間的勾結,為省人大的反腐敗調查工作提供了幫助。2006年劇集《浪淘沙》中的記者歐陽童追查了六年前的一起冤案,揭開了受害人、辯護律師、主審法官以及幕後黑手的秘密。

調查過程中,記者多次陷于險境,黑惡勢力也試圖收買他們,但都沒有阻礙他們調查的決心。

與黑暗勢力纏鬥,最終推動了一個公共事件的改革——不少記者們以這個形象,成為叙事裡的“鐵肩擔道義”的英雄,被官方與民間所推崇。2006年,海南省委宣傳部牽頭拍攝了電影《記者甘遠志》,記錄了這位記者冒着生命危險采訪粵海鐵通航,以及報道欺壓菜農的黑社會“菜霸”團體。真實生活中,這位記者最終因心髒病突發去世,至死未能實作帶兒子去北方看雪的心願。

《記者甘遠志》

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普遍刻畫“英雄記者”的這陣風,也有鮮明的局限性。比如,這些國産劇裡的英雄記者幾乎都是男性,“女記者”是另一個畫風:膚白貌美,追求者衆。比起職業生活,女記者們的愛情生活才是故事主線。

一個劇名概括這一時期女記者的故事:《美女也愁嫁》。

女主角與新聞部副主任籌備婚禮,遭到同樣仰慕副主任的女同僚的妒忌,後來她和多年老友男同僚又慢慢有了情愫……這就是1999年劇集《新聞小姐》裡的主要劇情。2006年的《美女也愁嫁》請來“萬人迷”陳好,一開場就遭遇了未婚夫的“逃婚”,此後更是讓她“一年換了4個男朋友”,劇情裡與工作相關的部分寥寥。

女英雄記者被影視創作者們選擇性忽略了,這是當時的局限與遺憾。這倒不是因為現實中沒有參照對象,在當時,無論是非典肆虐時穿着防護服進入醫院報道的柴靜,還是伊拉克戰争時去往前線的闾丘露薇,抑或是黎以沖突時在黎巴嫩首都傳回直播畫面的陳曉楠,都曾引發過社會層面的關注。

如果一定要論積極面,《新聞小姐》這類劇集,也是一種那個年代大衆對于記者的美好憧憬:職業精英、工作幹練、獨立自強,是最早進入大衆視野的“獨立女性”形象之一。

确實有不少記者,是被這樣的美好形象影響,進入了這個行業。“蘿嚴肅”創始人蘿貝貝曾回憶其新聞啟蒙之作,就是《新聞小姐》。

隻是小時候追到一半,她在租碟店發現,《新聞小姐》基本是對日劇《新聞女郎》的照搬。

被工具化的記者

到了這幾年,國産劇裡有調查工作的女記者至少在數量上變多了。兩部爆款掃黑劇《掃黑風暴》《狂飙》中,深入黑勢力團夥中找線索的都是女記者。

《掃黑風暴》裡的黃希先是潛入“美麗貸”,與警察配合查辦了這個借着醫美項目向女孩發放高利貸的組織,後來又潛入了當地黑惡勢力開辦的夜店,在夜店裡找到了不少還不起高利貸被迫來做“公主”的女孩。《狂飙》裡的孟钰工作相對簡單,報道了莽村舊村改造項目,随後還與警察配合,抓到了幾個購買毒品的人。

《掃黑風暴》中的黃希

但在“記者”之前,她們在劇情中更重要的身份是“美女”和“關系戶”。

兩部劇都不約而同地讓兩位記者的“美女”身份,成為潛入夜店“執行任務”的關鍵。她們與掃黑的人和被掃黑的人,都有緊密聯系。黃希的職業偶像是她做警察局局長的小姨,後者是落網的“保護傘”之一。孟钰的父親升任了區委書記,其丈夫後來也成為“保護傘”。

這種“關系戶”身份,讓他們深入虎穴的記者形象無形中罩上了一層保護罩。大概編劇也很難編出她們深入黑惡勢力後再全身而退的劇情。他們就這樣被“工具化”了,記者身份既能好好地“打輔助”,為英雄主角提供部分線索,又能憑借着“關系戶”的強情感連結,串聯起故事。

可是這樣的身份,很難引起觀衆的共鳴。“關系戶”身份讓她們在工作中一往無前的态度,看起來天真又莽撞,她們還要肩負起掃黑劇中不多的“情感戲”重任,跟主角“不打不相識”的情感升溫中,還要做許多觀衆看來非常“搗亂”的行為。是以在這兩部劇裡,這兩個女記者的角色都是口碑最差的角色之一。

這種記者形象的“工具化”不單單針對女性。近些年來,隻要影視作品中出現記者,其工具性都較為明顯。

他們常常是故事裡施加輿論壓力的背景闆。許多國産都市劇中,都會出現主角們遭遇負面事件,到公司樓下就被一群扛着攝像頭的記者一窩蜂包圍,并且犀利提問的場景,這也是主角們被施加了輿論壓力的具象化,全然不顧如今網際網路時代,媒體早就有了比這種圍堵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偶爾,記者是像《狂飙》裡的孟钰一樣,成為天真的“被改造者”。《江山如此多嬌》中袁姗姗飾演的女記者,常年在城市生活,穿着緊身裙和高跟鞋穿梭在各個報道現場,接到台裡的扶貧任務到村裡時,時常被農村生活的“惡劣條件”吓到,後來,她放棄了電視台副主任競選,留在村裡繼續參與扶貧工作。但她剛到村裡時的咋咋呼呼,也成為網友們批評的重點。

有些殘酷的是,在劇情裡作為受害者,反倒能夠幫助這些劇裡的“記者們”口碑轉好。

近幾年口碑最好的記者形象之一,是《沉默的真相》中黃堯飾演的記者。她曾是當年性侵案的受害人之一,十幾年後,改名換姓的她成了當地報社的知名記者,并成為策劃翻案的主角團之一,完成了從“被保護者”到“保護者”的轉換,用自己的方式實踐了正義。

可惜,這樣有重量的記者角色并不多。但在國産影視作品中被“工具化”的,并不僅僅是記者。類型化的模闆,創作者想偷懶時總能信手拈來,就像現在國産劇中需要一個有錢且獨立的職場精英時,總會設定為“投行高管”一樣。

從《搜尋》到《保你平安》

放眼國外,比如美國影視作品裡,記者形象并不少見。

有學者專門出書,統計分析不同階段電影裡不同的記者形象。在他們看來,記者在電影中的形象,正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力的反映。

在電視成為美國家家戶戶主要媒介的60-80年代,記者被塑造為對輿論有極大影響的角色,且有不少記者為追逐“收視率”做出惡性行為。而在2000-2019年這段媒體轉型期,記者多為在轉型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堅持用專業新聞主義追求真相的形象。

隻是,記者們堅持追求真相,不一定有好結局。

電影《真相》中,兩位記者在報道小布什虛構了自己在越戰時期的行徑事件時,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強大阻礙,而堅持說出真話的二人,也被電視台辭退。

《真相》

以這種映照的思路來看國産影視作品,也能看到記者在新舊媒介交替之後發生的變化。

在電影《搜尋》之前,國産影視作品裡的記者鮮少有負面形象。但《搜尋》裡的兩位女記者,堪稱是電影裡最大反派,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後,上公共汽車時不肯給一位老人讓座,被記者拍了下來并作為重點新聞播出,随後聯合網站炒作引導大家攻擊女主角,還出于熱度考慮删除了其道歉視訊——而這兩位記者的性别,也剛好呼應了前文當中記者職業的性别取舍。

想要在《搜尋》裡炒熱一個話題,傳統媒體仍是強勢方。公共汽車上女主角不肯讓座的視訊在本地電視台的王牌節目播出,網站需要獲得電視台的授權才能合作發出話題,電視台也會因為這個熱門事件短信收入十三萬。

但強勢之下,傳統媒體的工作似乎已經不如過去影視作品中那般光鮮亮麗。同樣是女記者,《美女也愁嫁》中的女記者收入高企,裝扮美麗,而《搜尋》中姚晨飾演的電視台王牌欄目主編,基本沒有妝容痕迹,和男朋友及其妹妹擠在狹窄的出租房裡生活,算着還差多少收入才能買房。

《搜尋》中姚晨飾演主編陳若兮

《搜尋》上映十一年後,一部同樣以“網絡造謠”為主要情節的電影《保你平安》上映了,但在《保你平安》中,無論是事件被曝光的方式,還是最終被“辟謠”的方式,甚至已經完全沒有了記者介入的痕迹,事件完全靠着自媒體和網絡社群上的文章在推動。

你甚至很難說,這樣一個職業,在影視作品當中“常常成為負面形象”更好,還是在本該出現時“徹底消失”更好。

然而,從作為話題的強勢引導方,再到完全隐身于一件事情的輿論發展,時代終究在推着人往前走。積極參與到熱點事件中的人,已然從“持證媒體”到了“自媒體”。

從行業的角度,這與媒介變革的浪潮息息相關。2014年起,傳統廣告市場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東方早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法制晚報》等報紙相繼停刊。部分意識到潮水轉向的媒體,鼓勵旗下的記者建立公衆号,不少後來的頭部自媒體,都曾是傳統媒體的知名記者。

國内影視作品也試圖記錄過這一段陣痛期,但這切膚的痛感似乎并不能讓更多媒體從業者以外的人共情。2022年播出的劇集《盛裝》,以2016年時尚雜志社為背景,講述雜志《盛裝》在轉型之時意外面臨主編空缺時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不乏有媒體人對優質内容的堅守、在時代轉向前的思考。

但豆瓣5.4的評分還是透露出,這種“痛感”對多數網友來說仍是懸浮的。

“自媒體,也是媒體哈?”

讓主角回到21世紀初做主角的《不止不休》,有了7.5分的豆瓣開分。最高贊評論寫道:“張頌文一出場我就淚目了,看他風塵仆仆穿個舊皮夾克,帶着報業黃金時代的氣味回來,為自己失落的遙遠的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新聞理想,哭。”

那是觀衆曾經十分熟悉的一種記者形象。而到了《保你平安》故事發生的現下,即使是故事中的角色都對記者感覺到茫然。

大鵬飾演的主角僞裝成記者到福利院裡詢問事項,問完後,福利院的阿姨問:“你剛剛說你是哪個媒體的記者?”主角愣了一下,回了一句:“自媒體。”阿姨有些遲疑地問:“自媒體,也是媒體哈?”

這一刻,阿姨與當下的創作者們共茫然。

他們清楚地知道如今是自媒體時代,短視訊才是強勢媒介,也知道記者仍然向陌生人提問、尋找線索時最合理的身份。影視作品需要記者,但,又應該以何種樣貌出現呢?從記者到自媒體,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除了肉眼可見的流量紅利之外,還有哪些資訊傳遞的導向?

這種熟悉又陌生,落到影視作品的具體創作裡,就是大部分記者形象都模闆化、工具化的現實:一方面,這些人物的思維準則與行事風格的荒唐程度,是讓觀衆與從業者都不能直視的存在;另一方面,荒唐的另一面是變化本身,事實上,不論是否是從業者,許多人也逐漸接受起了某些變化的發生。

凜冽的陣風在呼嘯,而後,空氣裡留下的都是“适者生存”的味道。

譬如,“融媒體”大旗下,确實有不少帶着傳統媒體背景的“新晉網紅”與時代共進。隸屬于四川廣播電視台的“四川觀察”,其抖音粉絲超過4700萬,其策劃的内容多次登上熱搜榜。不同于其他地方媒體以本地新聞為主的傳統思路,“四川觀察”釋出的内容從國際形勢新聞到搞笑娛樂視訊,無所不包,也被網友戲稱為“四川觀察,四處觀察,就是不觀察四川。”

我們也習慣了那些非傳統的資訊方式。隻是多數時候,自媒體時代所伴随的,是相比以往更簡單的切入點、更激烈的情緒點,這一點,不論是否官方出身,都已經滲入延髓。

在接受《GQ》報道時,浙江電視台民生休閑頻道《1818黃金眼》的一位記者曾得意地說,“是阿裡巴巴,綠城,吉利,浙江本地三巨頭。除了1818,誰敢碰?”可見其報道之深入。但這檔自2004年開始就在本地頗具影響力的民生節目,《1818黃金眼》近年來上過多次熱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發際線小吳”。

“發際線小吳”

這篇報道還寫道,《1818黃金眼》有21位常駐記者,也多次為了調查觀衆提供的線索涉身險境,且敢于報道大企業的負面。但能上熱搜、能給節目帶來熱度與效益的,往往還真得隻能是類似小吳這樣的故事。

2020年,《1818黃金眼》甚至開辦了黃金眼MCN,其主要業務包括短視訊孵化、賬号代營運、電商直播、網紅直播教育訓練、品牌全案打造等。在憑借略顯奇葩的民生新聞捧出幾位網紅後,《1818黃金眼》似乎想把捧人的主動權,以及捧出網紅後的流量均握在手中。

一定意義上,《1818黃金眼》的話事人們相信,MCN的成立,并不影響節目仍然積極回應着本地群眾的投訴與需求,成為當地強有力的“監督者”。

從調查監督到孵化網紅,你已經很難厘清,他們是“逆流而上”,還是順流而下——這種擰巴,一如這些描繪當下的國産影視作品當中,在那些已不甚追求常識的編劇筆下,熒幕裡表面上還在“鐵肩擔道義”的記者們,繼續天真,繼續荒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