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内心忐忑不安的日本裕仁天皇主動登門拜訪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希望能窺知麥克阿瑟對天皇制度的真實态度。
不過,麥克阿瑟并未打算廢除天皇,他以親切的态度接見了裕仁天皇,并且在衆多記者的見證下與天皇合影。而這張麥克阿瑟與裕仁天皇身高差距懸殊的合影照,也成為了此後美日關系的象征。
麥克阿瑟與裕仁天皇
在二戰戰敗後,日本已經成為了美國的附庸國,雖然經濟方面發展得相當迅猛,但始終無法獲得政治與軍事的獨立權力。那麼,假設再來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會先打哪個國家?對此,外國專家給出了答案。
日本的首要目标是誰?
對于這個問題,美國人自己其實就有相當清晰的認識。美國國際事務戰略家喬治·弗裡德曼認為,若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很可能再一次将美國視為對手。
日本自衛隊
這一觀點或許有些令人疑惑:如今日本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扶持,而且長期以來日本也保持了對美國忠心耿耿的形象,成為了對抗中俄的東亞橋頭堡。
目前,日本自衛隊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基本都是仿制美軍同款裝備,或者直接從美國引進。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難道真的會在下一次世界大戰中反戈美國嗎?
對此,喬治·弗裡德曼表示,日本的民族性格裡含有濃重的投機主義色彩,也就是擅長“賭國運”。回顧日本的近代史,它的每一次崛起幾乎都是在“以小博大”的賭博中獲得了機遇。
日本自衛隊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中,日本向體量遠大于自己的中國發起挑戰,成功獲得北韓半島以及台灣諸島;
1905年日俄戰争中,日本向歐洲列強俄羅斯發起挑戰,成功獲得遠東地區以及中國東北的控制權;
1931年日本關東軍武力侵占中國東北,并建立了僞滿政權;
1937年日本掀起全面侵華戰争,試圖快速擊敗幅員遼闊的中國;1941年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試圖擊敗美國獲得太平洋控制權。
偷襲珍珠港
可以看出,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向體量遠大于自己的對手發起挑戰,而且從一次又一次的“以小博大”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直到日本在二戰中敗給美國,日本瘋狂的對外擴張行動才徹底畫上了句号。
戰後日本的發展
在日本戰敗後,美國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控制者,駐日美軍在日本本土擁有極高的法律地位,基本不受日本法律的限制。
在那張麥克阿瑟與天皇的經典合影照中,矮小的天皇神态拘束,而高大的麥克阿瑟則神情放松,二人的強烈反差實際上正是美日不平等關系的一種展現。
麥克阿瑟與天皇
戰後日本在麥克阿瑟的監督下實作了西式民主,并制定了《和平憲法》限制日本的軍事能力,這也是日本至今都沒有合法軍隊的曆史原因。
由于北韓戰争的爆發令美國意識到了日本列島的戰略意義,是以美國開始有意扶持日本發展,力圖将日本打造為東亞反共橋頭堡。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經濟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每年的平均經濟增速超過7%,很快就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
1991年,日本東京的土地價格甚至足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資産。日本企業在精密工業、汽車産業、半導體産業等高精尖領域的競争力已經隐隐超過了美國。
日本銀座街頭
然而美國政府卻在此時出手了。上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被迫簽署了《廣場協定》,将日元大幅升值。
短短3年,日元對美元升值速度超過200%,日本企業的出口競争力遭受嚴重打擊。同時,過度升值的日元刺破了日本房地産泡沫,導緻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長達數十年之久。
經過這次事件,日本意識到在自己缺乏獨立權的情況下,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隻會被美國無情收割。于是,日本右翼在進入新世紀後加快了恢複日本“正常國家”身份的進度,也就是大力修憲,淡化《和平憲法》帶給日本的限制力。
日本修憲
随着日本右翼政客們的推動,目前日本已經擁有了主動介入戰争的“集體防禦權”,日本自衛隊也已經不是一支單純負責本土防禦的軍事武裝。而且随着世界整體局勢向沖突激化趨勢發展,日本解禁軍事權力的步伐隻會越來越快。
日本自衛隊
日本再度“賭國運”?
從戰後日本發展史可以看出,日本在經濟遭受美國嚴重收割後,已經決心走上軍事獨立的道路。且美國為了利用日本壓制中國,也有意放松了對日本的限制力度,對日本解禁軍事權力的“小動作”視而不見。
或許在美國看來,日本終究是距離中國更近的東亞國家,那麼中日爆發沖突的機率遠大于美日爆發沖突的機率。
日本自衛隊集結
不過,美國的這一心态有可能反而讓自己“引火燒身”。事實上,日本民族的野心是從未消失的,即便在二戰失敗,日本右翼勢力也以頑強的生命力保留到了今天,軍國主義的陰影從未遠離日本。
日本軍國主義者
一旦美國在西太平洋與中國的角逐中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态,日本很可能會在此時向自己的“主人”亮出獠牙。對于日本來說,戰勝美國不僅是一種複仇意義重大的目标,而且也是将日本恢複為正常國家的計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1】日本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天皇制與近代日本政治》 世界圖書出版社
【3】《戰後日本經濟史》 野口悠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