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一個提問:你願意稱自己是婦女嗎?

又是一年婦女節,通過這幾年的觀察,羊發現每到婦女節前後,刷屏的熱詞往往是“女生”和“女神”。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從各大院校裡的女生節橫幅,到女神節各大品牌的狂歡式營銷,婦女已經逐漸成為了無人提及的詞彙。

很奇怪,三八婦女節,婦女們都去哪了?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被嫌棄的“婦女”

稱呼女性的詞有很多,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但卻幾乎沒人會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婦女”二字——

她是姐姐、是妹妹、是家庭主婦、是全職媽媽、是女強人,是獨立女性,是阿姨、是女神。

她可以是任何人,但不能是婦女。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在大衆觀念裡,婦女好像一直是帶有貶義性質的。

學校裡的孩子不稱老師為婦女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定檔3.8的漫威隻祝大家女生節快樂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男生不會主動提起婦女節的梗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就算主動說了,可能還會反過來受到女朋友的質疑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女性自己也很排斥“婦女”這個稱呼。婦女節?那是阿姨們的節日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羊相信在絕大多數人的成長過程裡,婦女這個詞一直是被身邊人拿來攻擊女性的。

從學生時代開始,一些男孩子就會用“婦女”、“三八”等詞語來嘲諷女同學。

就算現在男孩子們長大了,他們也依然不用“婦女節快樂”來祝福女同學,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凝視感滿滿的橫幅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小仙女是什麼?是大衆世俗意義裡“婦女”的對立面,代表着年輕美麗,純真美好。

可每當我們提起“婦女”,腦子裡出現的形象往往是在菜市場砍價、周旋于孩子和家庭之間而無法保持女性完美狀态的“黃臉婆”。

婦女就是指女性。但為什麼這樣一個中性詞語,卻漸漸被污名化成了一個貶義稱呼?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到底是誰在污名化婦女?

其實如果按照曆史傳統來說的話,“婦女”被嫌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在漫長的曆史卷軸中,“婦”這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其他詞彙:人婦、婦道、少婦、老婦。

羊拿“男”和“婦”來舉例,男是在田裡耕種的人,婦則是拿着掃帚的女性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漢字是形象文字,是根據真實的生活經驗來創造的文字形式,而“婦”和“男”的不同寫法,也印證着二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差别——女性被局限在家庭範圍裡,沒有實際的經濟來源,而是作為丈夫的附庸存在于社會。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男女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婦”與家庭有了一層強綁定關系,我們提起“婦”,就想起婚姻,孩子,柴米油鹽。

而古人在文學創作上其實也在一遍遍地強化這個概念,比如詩句還有“老大嫁作商人婦”、“婦女行泣夫走藏”、“閨中莫妒新妝婦”。

我們從國小古詩其實也在無形之中一點點加深“婦”就是“結婚女人”的概念。

而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結婚恰恰意味着足夠成熟年長到可以結婚生子。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這種刻闆印象一直持續至今,然後又被“結了婚的家庭主婦”的刻闆印象所影響。

而新中國成立後所宣傳的勞動婦女,這原本是一個光榮的稱呼,但在經濟發達、網際網路主導人們生活方式的今天,也會顯得有些突兀和土氣。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因為長此以往的印象積累,我們對“婦”的投射遠遠大于“女”本身,婦女不再代指女性群體,而是人們口中不顧個人形象隻顧柴米油鹽的中年“長舌婦”女性。

于是,大衆不願意過婦女節了,校園裡的男生依然在用“婦女”嘲諷女同學,社會裡的職場男性依然在婦女節當天用婚戀标準審視女性。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講真,挺魔幻的。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才能欣然接受婦女這個稱呼?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我們在嫌棄婦女時,到底在嫌棄什麼?

那麼,婦女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其定義是未滿14周歲的女性為幼女,滿14周歲(含14周歲)的女性為婦女。

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

沈奕斐教授在視訊中曾提到過這麼一個觀點:一個女性在做女生時是她的人生權利最高位,因為她處在世俗意義上的性别紅利最高期,因為彼時她擁有年輕的容顔、身體,以及能試錯的大把機會。

換句話說,年輕是女性的一種資本,而長久以來被認定為是“中年女性”專屬稱呼的“婦女”當然會受到排斥。

這是女性内部的歧視鍊條,也是女性深陷于男權叙事文化裡的一種表現。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我們的社會從幾千年前就在延續“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家庭構成,男性的年齡從來都不重要,因為他們需要的是成家資本及養家能力。

即使是現在,中國大部分人的男女觀依然非常傳統——比如四十歲的女人在相親市場上是緻命的,因為她“年老色衰”,但男人四十一枝花,因為年紀越大積累的資本就越多。而這種年齡歧視本身也是一種隐藏的權利轉移:即女生要比婦女在選擇上更加自由。

我們嫌棄的真的是“婦女”這個稱呼嗎?

我們真正嫌棄的是年齡增長,因為它意味着青春和美貌的消逝,也意味着選擇權的流失。

在傳統的男權文化結構中,年輕女性就是比中年女性群體更受歡迎,她們因青春美貌而接受“凝視”,中年女性則因年老色衰而接受“審判”。

be like這張另人不适的惡臭表情包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女性不接受“婦女”這個詞,本質上是拒絕這樣一種形象概念。

說實話,羊非常不喜歡“女生節”這個概念,它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把女性群體給分化了:年輕的和成熟的,結了婚的和沒結婚的。

女生節的存在讓人們對“婦女節”的誤解更深。能保持“純真美貌有活力”當然很好,但這些特質也是男權文化裡男性對女性的凝視焦點。别忘了,37女生節和38女婦女之間還有男性間瘋傳的一個惡臭諧音梗:一日之後變婦女。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從古至今,女性一直是作為“第二性别”存在着:以前叫女神是對女性生育價值的崇拜,現在叫女神是對女性消費價值的榨取。

且不說婦女這個詞本身指的就是所有14歲以上的女性,就算按照傳統大衆觀念裡對婦女的描述,羊也依然想說——

女性年紀增長并不丢人,我們沒必要以此為恥。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不要指望男性作為父權文化裡的既得利益者能做出多少思想上的改變,女性要改變現狀的第一步,就是擺脫男權叙事的影響。

如果你自己都不接受自己的生長過程,又能指望誰去幫你說話?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婦女節三個字寫起來很簡單,但背後隐藏的卻是萬千女性為了争取權益所付出的血淚抗争史,是她們對同工同酬、對離婚權、對堕胎權的呼号呐喊。

那時候的女性誰會在乎女神女王的稱号,她們要的不是虛假的皇冠,而是真實的權利。

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女性獲得“和平、面包以及自由”的節日,而不是讓大家用“女神”這樣的詞彙進行自我物化。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2023年了,婦女節真的不該再被繼續污名化了。不管你願不願意稱呼自己為“婦女”,但至少别再去排斥這樣一個中性詞彙。祝所有粉絲婦女節快樂:你擁有不被凝視的權利,要成為自己,而非她者。

婦女,是一個辱女詞嗎?

最後,羊想真誠地邀請大家用“婦女”這個詞來造一個短句——

這句話可以是對自己說的,也可以是對其他女性說的,更可以是對那些看不起“婦女”的人進行的反駁…例如

我是婦女,身為律師,我赢得了90%的官司;

祝所有姐妹成為不再害怕衰老的婦女,擺脫年齡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