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上一篇寫南韓電影本身發展的問題,這篇就寫寫南韓電影産業,也是整個流行文化産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吧,結合上一篇文章觀看就更容易了解。
寫這兩篇稿子原因是看到了兩個關于南韓電影的新聞。一個是改編中國電影《風聲》的南韓諜戰片《幽靈》上映,結果口碑和票房大跳水,國内某平台評分才4.7。這片1月8日就在南韓上映了,隻是最近才在網絡上線。
2023年這樣的南韓電影還有黃政民,玄彬的《交涉》,某平台5.8分。網飛投資,《釜山行》導演的科幻片《貞伊》,同樣票房口碑雙撲街,非常的糟糕。
二是國内某南韓電影部落客發了一個南韓導演談南韓電影的視訊,這位南韓大導演對于南韓電影的未來很悲觀,認為南韓電影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這位南韓導演尹濟均不是無名之輩,代表作有《色即是空》《海雲台》《共助》《國際市場》等。他為何對于南韓電影如此悲觀,這個下面會結合視訊的内容一起講。
要知道南韓電影在中國人氣極高,什麼可以改變國家,近年《寄生蟲》《鱿魚遊戲》《分手的決心》在全世界大放異彩,連帶湯唯在南韓拿獎,網友都轉頭嘲諷一波中國女星,以及中國電影。
我相信這兩件事超越不少國内網友的認知,特别是第二件,畢竟第一件嘛哪個國家不連續拍幾部爛片,這裡就大緻分析一下吧。
南韓電影火遍世界,為何卻“撲街”?我們看中國電影就知道了
對于文化産業最重要的是什麼?經濟、人口、市場,内容當然重要但沒你想象的重要。經濟發展影響人們的消費水準,人口數量決定觀衆消費能力,觀衆消費能力決定市場空間,它們才是支撐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産業發展的上限。
繁榮的文化商品才能支撐導演、編劇、演員和創作者等整個行業有錢賺。才能決定各個領域青年人才進入行業,更好的發展。
去年因為“疫情”等原因很困難,特别是國慶檔前後網上一片唱衰,我雖然比較看好2023年回春,但也沒料到2023年春節檔就迎來了一波爆發,又養起一票影視公司和創作團隊。
我們再回到南韓電影的話題上,南韓就在于沒辦法和中國,美國這種大市場比較。
南韓人口2022年約5200萬,去年南韓新生兒跌破—2.4的新聞不少人看過。根據資料來看,南韓人口增長巅峰也是8090後,電影主要消費人群就是青少年,10年後,南韓的消費力就不容樂觀。
此時肯定會有人說中國生育率如何,中國80後約2.19億人,90後約1.88億人,00後約1.47億人,下降很明顯,20後下降會更加明顯。但總數還是比日韓好太多(養老負擔和經濟挂鈎就很複雜)。
南韓經濟發展還不錯,雖然未來在晶片半導體、汽車、造船、鋼鐵支柱産業受到中國的競争,未來發展也不容樂觀。
不過,我認為南韓經濟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隻要沒有大的外部事件沖擊,它衰落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會一步到位。目前主要問題是南韓文化市場早就發展到了巅峰,到了天花闆,無法突破空間困境。
去年8部過損,今年目前全撲?南韓電影怎麼突然“痿了”
南韓本土票房排行榜第一的《鳴梁海戰》2014年,《極限職業》2019年。相信我,南韓本土票房排行榜都在2012年到2019年之間,這也是南韓電影巅峰時期。
這三年南韓影視劇雖然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但本土市場虧損很嚴重,特别是2022年本土市場很慘,2022年隻有8部過損,資料是本土電影票房占比約53%,觀影人次是2021年的1.86倍,但僅是2019年的49%。
2023年迄今為止《交涉》《幽靈》《英雄》全撲了。這裡再回到視訊裡南韓大導演尹濟均的擔憂,我看了下總結也就這樣幾點。
一是南韓電影公司不投了,比如CJ、盒子、樂天、NEW Megabox等。他們投資一部電影給全體制作費20%-30%,最多就是30%。
我相信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主要拍電影的公司不願意主投,那剩下70%-80%怎麼辦?說是衆籌或者創業投資公司出,這是不是挺荒唐的。
二是直到明年上半年、還有一些值得上映的“疫情”期間拍攝的電影,但是今年開始直到現在,南韓裡面投資電影的投資者們幾乎已經沒有了。
也就是說,2024年上半年都還有“疫情”時期投資的電影,但2024年下半年可能就沒有什麼電影了,因為2023年沒有什麼投資,那2025年怎麼辦?
最後他給的意見是中國放開電影票還降價,他們起碼也應該(我持保留意見)。哎,我知道此時有些中國網友想說什麼,一是肯定有“疫情”的影響嘛,過了就好了。二是人家南韓電影早就走向全世界,國足還有臉嘲諷巴西足球,呵呵。
戛納,奧斯卡,艾美獎?走向世界的韓流真的“赢了嗎”
我先不說“韓流”海外資料還不如一個《原神》這事,“韓流”走向了世界确實是好事,畢竟你走出去了嘛,用現在的話說“文化輸出”了,但這個産業發展是多方面的,它至少導緻了3個問題。
1、Netflix韓劇在世界賣得再好,但資本、平台和市場都是别人的,人家是自己的文化産業鍊,不是你的,不會替你培養人才。
我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從2018年《王國》的成功開始,網飛投資的南韓影視劇全是南韓頂級陣容。
《王國》是《隧道》導演,主演朱智勳裴鬥娜。《鱿魚遊戲》是《熔爐》《南漢山城》導演,主演是頂級電影演員李政宰樸海秀。
《蘇利南》是《特工》導演,主演是河正宇黃政民;最新的《黑暗榮耀》倒是電視劇導演,但主演宋慧喬不是無名之輩對吧。
這當中也有些新人作品像《僵屍校園》,但數量不多,都是南韓頂級影視創作團隊。
2、這導緻Netflix對于南韓創作者産生“虹吸效應”,問題是本土市場本來增長乏力。此時應該做的是培養新生人才,再更新換代,但這種經濟效應又很難阻止。
南韓創作者也不願意拍本土作品,因為本土的錢太少,哪怕火了隻是南韓頂級,Netflix的作品火了是世界級,哪怕你當時當網紅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Netflix隻負責摘桃子賺錢,它會想保護你南韓本土文化産業?他會替你培養新人和尋找文化産業發展方向嗎?不會!
南韓大導演,知名演員全去拍Netflix影視劇了,這些又疊加疫情的影響,最後搞得南韓本土電影存貨少,已經沒有資本願意投資了,這就是下一個問題了。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為何南韓電影在本土市場也越來越不行?
3、南韓創作者為了迎合國際市場,“偷”得自己文化特色都快喪失了,導緻本土觀衆都開始不再買賬。
大多數中國網友都會忽略這個問題,還以為這是成功的“文化輸出”。實際上外國觀衆文化審美終究和你不同。他們喜歡看你什麼内容,南韓創作者就越會去迎合。這個你們結合我上一篇文章看,最終會發現一個無法破局的現象。
南韓古代影視劇瘋狂“偷”中國傳統文化,結果搞得像《還魂》等劇太像中國電視劇,連南韓觀衆都在罵,投訴。
這兩年的南韓電影我上一篇文章就歸納過,除了《犯罪都市》和少數拿獎的文藝片。其它題材全都是抄美國的喪屍、驅魔、超能力、科幻片,人性黑深殘,與血漿肉體用來沖擊眼球的片子。
創作者為了賺錢瘋狂的裁縫,迎合娛樂化,連成熟的影視工業都包不住“答辯”了。
2023年目前以來為何全撲,除了《英雄》好點。你看科幻片《貞伊》是裁縫美國日大學幻,原本亞洲第一的影視工業,不巧中國出了《流浪地球2》被襯托成了答辯。
《交涉》又是抄美國同類型的片子,又太過商業化和娛樂化,答辯。
《幽靈》翻拍中國電影《風聲》,為了賺錢娛樂化的抗日,又成了答辯。2023年南韓翻拍中國的電影還有《七月與安生》《不能說的秘密》《後來的我們》等,創意越來越匮乏。
南韓創作者也急,資本不願意投資——人才流失嚴重——作品創意匮乏——瘋狂裁縫娛樂化——本土觀衆不買賬——資本不願意投資——
事實證明,2002年香港電影衰落?20年後,輪到了南韓電影
2023年的南韓電影,和90年代末的香港電影有些相似,當然也有不相似之處。
相似的是同樣的投資困境,外國人才虹吸效應,本土文化産業衰退明顯。不同是港台市場加起來隻有3000多萬人口(還有地理間隔),南韓好歹5200萬人,有七大支柱産業;這肯定比隻做金融貿易,結果在98年後腰斬的香港更有韌性。
我認為未來不遇到大的現實沖擊像戰争、地緣政治沖突、強烈的金融危機等——
韓流的衰落還是一個較長過程,像日本經濟世界第二,人口1億多,流行文化産業一度世界第二,積累如此深厚“衰落的30年”,2010年後影視産業才明顯不行,40年到2020年後才隻剩下動漫和遊戲等産業。
港台音樂和電視劇等隻撐了10年,2010年後就不行了。香港電影有内地市場,是以又多撐了10年,2020年後還吹香港電影的人是——
韓流,一定比不上日本,我認為也可能會像港台的十來年(韌性決于現實大的回報),雖然有那麼多相似和不相似之處,但有兩點吧。
一是“韓流”巅峰時期,文學和電影還沒有港台在世界的影響力;音樂和韓劇好些,但都隻是過于商業化、娛樂化的成功,這種過度娛樂流行的内容,一定是快速更新換代的。
二是港台衰落後因為龐大的内地市場,14億人口支撐文化内容在緩慢衰退。我們的流行文化崛起則一定會和“韓流”競争,這和日本流行文化一樣,因為有東亞文化審美定義的曆史恩怨。
比如中國觀衆對于古裝劇的服化道要求越來越嚴格,這是在争奪東亞傳統文化審美的定義權,古裝影視劇如果能爆發一波,韓劇肯定是打不過的。
比如大家瞧不起的中國流媒體,因為中國經濟,人口和市場才能孕育出愛優騰。這些平台目前海外先走到了東南亞市場,是以在東南亞市場國産影視劇和網飛的南韓影視劇已經打得有些難舍難分,而這些中國流媒體2019年才開始出走海外,還有三年“疫情”影響。
因為經濟,人口和市場沒有這類流媒體的韓流,它從來就不是中國流行文化的對手,美國的流行文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