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七大忠臣,為何死得一個比一個慘?

#曆史開講#大陸自古就流傳着一句俗話,道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君分憂、為國盡忠不知是多少臣子們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曆史上的七大忠臣,為何死得一個比一個慘?

可帝王心向來難以揣摩,逆耳的忠言有時未必能聽得進去,反而會給谏言者招來殺身之禍。

力勸秦孝公變法,奠定秦朝橫掃六合基礎的商鞅慘遭車裂;嬴政的肱股之臣李斯被施以腰斬之刑。他們都曾為了君王的天下大業殚精竭慮,卻最終落得個不得善終的結局。

大陸曆史上死得最為凄慘的七位忠臣,究竟都是誰呢?

商鞅:車裂而亡

戰國時期的商鞅本是衛國人士,但他素來有着大抱負。聽聞秦孝公在秦國境内廣發求賢令征集能人後,商鞅以為遇上了明主,特意專程投奔秦國,做了秦孝公的謀士。

那時的秦國偏居西北雍州,地處偏僻,物資貧瘠。中原各國的諸侯王在結盟時也往往将秦國排除在外,并不将這個落後的西北小國放在眼裡。

曆史上的七大忠臣,為何死得一個比一個慘?

針對這樣的局面,秦孝公發誓要變法圖強,扭轉秦國所處的劣勢。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援下,商鞅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先是朝着舊貴族開刀,廢除世卿世祿制,削弱貴族官僚的特權。繼而頒布二十等爵制,按照軍功大小授予爵祿,打通了平民百姓進入上層的路徑,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盡管商鞅的變法舉措使得秦國很快富強起來,有了和中原各國分庭抗禮的實力,但他的變法卻也無疑是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

是以,秦孝公死後的商鞅被貴族勢力羅織罪名,被扣上了一頂“謀逆”的帽子,戰死前線後屍身還被專程帶回國内,落得個車裂示衆的下場。

後世“五馬分屍”的成語便是從商鞅的故事中衍化而來的。

李斯:腰斬而亡

李斯是嬴政圖謀天下霸業的左膀右臂,正是他提出了“先滅掉南韓,借滅韓的威風震懾他國”的吞并順序,助力了嬴政的吞并大業。

而當秦王誤信讒言,決定驅逐來到秦國的門客謀士時,也是李斯挺身而出,寫出了著名的《谏逐客書》,說服秦王取消“逐客令”,為秦國留下了一衆可堪重用的人才。

也正是李斯,提出了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以鞏固皇權的建議,幫助秦始皇收攏大權。

而他提出的“書同文字”的建議也被嬴政采納,自此确立了官方文字,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秦二世胡亥即位後,國内多地爆發農民起義,皇權搖搖欲墜。此時的李斯多次上書谏言,力勸胡亥整頓朝綱,但這卻觸了胡亥的黴頭。

在趙高的鼓吹撺掇下,這位為秦朝鞠躬盡瘁的丞相最終被下令腰斬于市中心。但胡亥尤嫌不解氣,甚至下令夷滅李斯的三族,以儆效尤。

可憐一代能臣,卻落得個抄斬全家的下場,實在可歎。

晁錯:腰斬東市

晁錯是西漢時期的謀臣。他在擔任博士一職時,便已經展現出自己智謀過人的一面,很是得太子劉啟的喜愛,被譽為“智囊”。

劉啟即位後,更是屢屢提拔晁錯,對晁錯的計謀言聽計從。

在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劉啟下令削藩,将散落在諸侯王手裡的封地兵權收回中央。

這雖然是忠君愛國之策,但卻也給晁錯埋下了禍患。

數日後,不滿于景帝削藩令的諸侯王高舉“清君側”的旗幟,以誅殺晁錯的名義舉兵反叛,史稱為“七國之亂”。

為了能夠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亂,景帝決定犧牲晁錯換取諸侯退兵。是以他特意下诏召見晁錯,命他即刻前往宮内觐見。

晁錯聞訊後急忙乘車入宮,在經過長安東市時,卻被密探攔下車馬當街腰斬,暴斃于長安街頭,此時的他身上仍然穿着那身準備入宮觐見的朝服。

李膺:拷打至死

東漢名士李膺位列“東漢八俊”之首,出身官宦世家的他耿直嚴明,有着“天下模楷”的美譽。

他得知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魚肉鄉裡,殘殺孕婦,立刻勃然大怒,當即率領吏卒捉拿張朔,并将他就地正法,絲毫不畏懼張讓一手遮天的權勢。

但這樣一位忠誠無畏的直臣卻因為黨锢之禍遭到迫害,六十多歲的李膺在獄中遭受了嚴刑拷打,竟生生被拷打而死,他的妻女也被流放邊境,下場凄涼。

嶽飛:橫屍獄中

宋金議和之際,曾經率領重兵對抗金國的嶽飛成為了完顔兀術的眼中刺。他秘密寫信告訴秦桧,必須殺死嶽飛,之後才可能談成議和之事。

此時的嶽飛已經沒有兵權,但秦桧的迫害卻步步緊逼。僅憑着一份捏造的供詞,這位曾經為南宋立下汗馬功勞的嶽飛被投入大獄。

盡管不斷有大臣替嶽飛伸冤,但宋高宗仍然偏信小人讒言,下令賜死嶽飛。

《朝野遺記》記載,嶽飛在大理寺的獄中遭受“拉肋之刑”,也就是被猛擊胸肋而亡,最終暴斃于獄中,時年不過39歲。

解缙:凍死雪中

明朝名士解缙幼時便有“神童”的贊譽,他七歲能文,十歲時便能過目不忘,在文學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賦。

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被朱棣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主持修編《永樂大典》。

兩年後,解缙因為勤勉謹慎,又能對帝王耿直進言,被朱棣晉升為内閣首輔,一時間春風得意。永樂八年,解缙因公入京奏事,卻不巧碰上朱棣北征不在宮内,他隻好拜見了太子之後便傳回地方。

但這件事卻被早就對他懷恨在心的朱高煦大做文章,朱高煦污蔑解缙的舉動正是目無尊卑,不将皇帝朱棣放在眼中。

朱棣勃然大怒,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将解缙投入獄中,随後命人将解缙灌醉,拖入積雪掩埋,将解缙生生凍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袁崇煥:淩遲處死

在明末國力衰微的亂世中,袁崇煥的威名曾令敵軍聞之色變。

那時的後金國屢屢來犯,國難當頭,袁崇煥挺身而出,以一人之力鎮守山海關,守住了明朝的國門。

在後金軍兵臨城下之際,也是袁崇煥率領大軍連夜奇襲,千裡迢迢回京救援,但京都之圍解開之日,卻也是袁崇煥獲罪之時。

他被污蔑為與後金互相勾結,私自放清兵入關,崇祯皇帝聽信讒言,下令将袁崇煥淩遲處死。

淩遲之刑一般都是對窮兇極惡的罪犯才施加的刑罰,而袁崇煥身為抗清名将,沒有戰死沙場,卻被自己效忠的君王施以淩遲極刑,其下場之凄慘着實令人感到悲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