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作者:史學調查室

在泰國的曆史上,一共有四個王朝,其中有一個王朝隻僅僅存在了十五年,也隻有一個國王,卻改變了泰國的曆史走向,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泰國”。這個王朝就是吞武裡王朝,而建立這個王朝的國王,就是泰國曆史上五大帝之首,“吞武裡大帝”鄭信。

鄭信在阿瑜陀耶王朝被滅後,帶領泰國人民抗擊緬甸大軍,把緬軍驅逐出境,再把四分五裂的泰國重新實作統一,是泰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然而,當你翻開泰國的曆史就會發現,鄭信在曆史中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在拉瑪四世之前,鄭信的事迹充滿神秘色彩,他被描述成無所不能的“神王”,而在他的後期統治中,又被描述成了失敗的統治者。真正形成現在的主流印象“民族英雄”,是在拉瑪四世之後,對鄭信抗緬救國、一統泰國的事迹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也對鄭信的曆史地位進行了重新定義。

之後随着泰國民族主義思想的萌芽,加上政府的引導,鄭信的曆史評價向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民族英雄的印象深入人心,最後被冠以“大帝”的稱号,受世人敬仰。

鄭信的曆史評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走向?我們不妨從泰國思想發展史中找找答案。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傳統佛教政治思想下,無所不能的“神王”鄭信

1238年,老族起義脫離了吳哥王朝,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國王為了得到群眾更好的認可與擁護,在國内大力宣揚佛教,并編寫了泰國佛教第一本傳世之作《三界論》。

《三界論》宣揚國王是一切政治權利的核心,國王之是以成為國王,不是因為肉體凡胎的血緣正統,而是因為他有無數個前世的功德積累,神聖不可侵犯。

這一神化國王的思想,形成了泰國群眾早期的世界觀,他們不管王朝更疊,也不管國際戰争, 隻要是勝利的一方,成為國王,那麼他就是正義的化身,功德無量的轉世菩薩,新國王必将帶領王國重新走向輝煌。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官方也刻意忽略事實,從“神迹”的角度去記錄曆史事件。

在《(鄭)潘詹塔努瑪版王朝史》中,沒有過多的記載鄭信是如何帶兵打仗,如何在阿瑜陀耶王朝滅亡後,起兵抗緬并重新統一泰國。而是歌頌鄭信“受佛陀點化”的偉大功德,維護佛教之心至誠,感動上天。

他的一切軍事行動都受到了天神的庇佑,比如在遇到大風無法行軍的時候,是鄭信親自起祭台,以自己的無上功德和神力,換來風平浪靜,大軍才得以繼續前進;緬甸撤軍,是因為緬軍無法阻擋鄭信的無量功法,隻能撤退作鳥獸散。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總的來說,鄭信被描述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神聖國王,他的國王之位不是因為他救國複國的英雄事迹,而是因為他前幾世積累的無尚功德,使他擊退了緬甸大軍,收複國土,最終成為了王中之王,百姓也是以欣然接受了這個新國王。

鄭信在吞武裡王朝後期,因為精神原因,暴虐無道,被拉瑪一世所殺。之後拉瑪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出于自己統治合法性的考量,曆史書中對鄭信的描述漸漸從無所不能的“神王”轉向失敗的統治者。

1795年,拉瑪一世命宮廷詩人對《(鄭)潘詹塔努瑪版王朝史》進行了整修,在原先的基礎上,着重描寫了鄭信後期統治的失敗,但描寫角度依舊沒離開傳統佛教的刻畫。比如鄭信的統治不符合“佛教十王道”,緻使佛教衰落,如同末日。“功德盡失”的鄭信,不複神王地位,被功德更加圓滿的拉瑪一世所取代。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這一階段的鄭信曆史評價,全都是基于佛教思想的傳統觀念,在政治因素的引導下所形成的,無論是前期擁有神秘力量的“神王”,還是整修後“失敗的統治者”,都是基于這一思想因素。

這種傳統佛教政治觀念,一直持續到拉瑪四世。拉瑪四世期間,泰國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威脅,民族主義思想及現代國家觀念開始萌芽,在國家的有意推動下,鄭信的曆史評價也随之發生了轉變。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西方思想沖擊下,泰國民族主義思想萌芽,“神王”走下神壇,成為“民族英雄”

1893年,暹羅“盧索112危機”爆發,法軍占領了暹羅皇宮。最後暹羅皇室以高棉和寮國的宗主權,換取了自己國家主權的獨立。

這一事件對拉瑪四世造成了巨大沖擊,也促使了現代國家觀念的産生。原先佛教中“無限疆域”的思想觀念被國家領土概念所取代,民族主義思想觀念也随之萌芽。

随着民族主義思想的萌芽,國家曆史開始得到重視,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從素可泰王朝至今的曆史中,尋求國家領土合法性的依據,在面對西方列強侵略時,以可考的曆史證據來證明國家領土及對附屬國的宗主權利。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對内統治中,拉瑪四世也希望能以曆史喚醒泰國群眾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護國的決心。而在泰國的曆史中,隻有鄭信是驅逐外來入侵者,建立王朝,并且重新實作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是以對鄭信的曆史事迹及曆史評價都發生了改變。

新的曆史評價肯定了鄭信救國複國、維護國家主權的偉大事迹,“民族英雄”的概念也開始在群眾之間形成。但由于曼谷王朝是在謀殺鄭信的基礎上建立的,為了自身統治的合理合法性,對鄭信後期不修仁政的描寫并沒有多少改變,還是着重描寫其統治的失敗,百姓生活艱難,最終才導緻鄭信被殺,王朝覆滅。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思想的覺醒總是伴随着一次次曆史事件,去促使推動思想的進步。1932年,暹羅發生政變。一群由知識分子組成的民黨組織,抓住拉瑪七世去華欣避暑的機會,在披耶拍鳳上校的指揮下,沖進王宮抓走了王室成員,與此同時,首都各大臣官員也都被政變軍隊控制,和所有王室成員一起被抓作人質。并且控制了無線電台及鐵路局等重要據點。

此種情況下,拉瑪七世不得不做出妥協,結束了泰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宣布接受立憲政體。

新政府需要新的精神信仰,在政府大力宣揚民族主義的時候,平民出身的鄭信有了更正面積極的描寫。鄭信救國複國偉大事迹被大肆渲染,民族英雄的概念深入人心,這也為新政府的統治提供了曆史依據。

不難發現,泰國思想史是随着王朝“建立、打破、重建立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而鄭信的事迹剛好又能促進新思想的發展,處在起承轉合的關鍵位置,是以他的曆史評價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鄭信事迹還原

鄭信的父親鄭镛,是泰國第一代華人,他通過經商積累了驚人的财富,也是以結交了不少權貴。鄭镛死後,把鄭信托付給了權臣坡耶節基。在坡耶節基的引薦下,鄭信進入宮廷擔任侍衛,并迅速崛起,一路從侍衛升到了達城城主,并獲封侯爵。

在緬甸大軍進攻阿瑜陀耶王城的時候,鄭信就在王城之内。他率領将士數次抗敵,辛苦支撐局面。但王朝内部早已腐朽不堪,武器、糧草都不能接應。鄭信一人無法力挽狂瀾,于是率領500士兵突圍。

不久之後,阿瑜陀耶王城被緬甸大軍攻破,王朝覆滅。緬甸大軍進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激起了泰國群眾的強烈反抗。

鄭信因為有帶兵與緬軍交戰的經驗,又成功突圍在羅勇城建立了根據地,讓他迅速集結到了數萬人的軍隊,衆多反抗力量也随之加入。

1767年10月,緬甸大軍回師北撤,鄭信抓住機會率領上百艘戰船從水路進行反攻,成功收複了阿瑜陀耶王城,并将緬甸大軍驅逐出境。

鄭信也是以被推崇為新的國王。但阿瑜陀耶王城已被緬甸大軍付之一炬,成為廢墟。最後鄭信定都吞武裡,建立了吞武裡王朝,他也成為了吞武裡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也是唯一一位國王。

在鄭信在位的15年間,他不但完成了國家統一,還使高棉、寮國成為了泰國的藩屬,奠定了現代泰國的疆域版圖。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結語

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後,為了建構和美化自身的君主地位,遵循了傳統的佛教政治觀念,把自己描述成了功德圓滿的轉世菩薩,神聖不可侵犯。

而拉瑪一世為了使自己殺死鄭信的舉動有理可依,于是在史書中着重刻畫了鄭信統治的暴虐殘忍,把他形容成“失敗的統治者”,也以此來模糊篡位的事實。

随着西方列強的入侵,民族主義思想覺醒,泰國已經不需要無所不能的“神王”,而是可以喚醒群眾民族榮譽感與家國情懷的英雄人物。是以驅逐外寇,救國複國的鄭信又以“民族英雄”的偉大形象出現在了泰國的曆史評價上。

縱觀鄭信的曆史評價變遷,無非都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而統治階級也推動着思想變革。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思想的進步意識的覺醒,鄭信最終成為泰國的“民族英雄”,也是基于他驅逐緬甸大軍,收複國土完成統一的偉大事迹。

泰國思想史視野下的鄭信曆史評價變遷研究

參考資料:

《泰國史》、《泰國通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