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作者:史学调查室

在泰国的历史上,一共有四个王朝,其中有一个王朝只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也只有一个国王,却改变了泰国的历史走向,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泰国”。这个王朝就是吞武里王朝,而建立这个王朝的国王,就是泰国历史上五大帝之首,“吞武里大帝”郑信。

郑信在阿瑜陀耶王朝被灭后,带领泰国人民抗击缅甸大军,把缅军驱逐出境,再把四分五裂的泰国重新实现统一,是泰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然而,当你翻开泰国的历史就会发现,郑信在历史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拉玛四世之前,郑信的事迹充满神秘色彩,他被描述成无所不能的“神王”,而在他的后期统治中,又被描述成了失败的统治者。真正形成现在的主流印象“民族英雄”,是在拉玛四世之后,对郑信抗缅救国、一统泰国的事迹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也对郑信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义。

之后随着泰国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加上政府的引导,郑信的历史评价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民族英雄的印象深入人心,最后被冠以“大帝”的称号,受世人敬仰。

郑信的历史评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走向?我们不妨从泰国思想发展史中找找答案。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传统佛教政治思想下,无所不能的“神王”郑信

1238年,老族起义脱离了吴哥王朝,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国王为了得到民众更好的认可与拥护,在国内大力宣扬佛教,并编写了泰国佛教第一本传世之作《三界论》。

《三界论》宣扬国王是一切政治权利的核心,国王之所以成为国王,不是因为肉体凡胎的血缘正统,而是因为他有无数个前世的功德积累,神圣不可侵犯。

这一神化国王的思想,形成了泰国民众早期的世界观,他们不管王朝更迭,也不管国际战争, 只要是胜利的一方,成为国王,那么他就是正义的化身,功德无量的转世菩萨,新国王必将带领王国重新走向辉煌。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官方也刻意忽略事实,从“神迹”的角度去记录历史事件。

在《(郑)潘詹塔努玛版王朝史》中,没有过多的记载郑信是如何带兵打仗,如何在阿瑜陀耶王朝灭亡后,起兵抗缅并重新统一泰国。而是歌颂郑信“受佛陀点化”的伟大功德,维护佛教之心至诚,感动上天。

他的一切军事行动都受到了天神的庇佑,比如在遇到大风无法行军的时候,是郑信亲自起祭台,以自己的无上功德和神力,换来风平浪静,大军才得以继续前进;缅甸撤军,是因为缅军无法阻挡郑信的无量功法,只能撤退作鸟兽散。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总的来说,郑信被描述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圣国王,他的国王之位不是因为他救国复国的英雄事迹,而是因为他前几世积累的无尚功德,使他击退了缅甸大军,收复国土,最终成为了王中之王,百姓也因此欣然接受了这个新国王。

郑信在吞武里王朝后期,因为精神原因,暴虐无道,被拉玛一世所杀。之后拉玛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出于自己统治合法性的考量,历史书中对郑信的描述渐渐从无所不能的“神王”转向失败的统治者。

1795年,拉玛一世命宫廷诗人对《(郑)潘詹塔努玛版王朝史》进行了整修,在原先的基础上,着重描写了郑信后期统治的失败,但描写角度依旧没离开传统佛教的刻画。比如郑信的统治不符合“佛教十王道”,致使佛教衰落,如同末日。“功德尽失”的郑信,不复神王地位,被功德更加圆满的拉玛一世所取代。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这一阶段的郑信历史评价,全都是基于佛教思想的传统观念,在政治因素的引导下所形成的,无论是前期拥有神秘力量的“神王”,还是整修后“失败的统治者”,都是基于这一思想因素。

这种传统佛教政治观念,一直持续到拉玛四世。拉玛四世期间,泰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威胁,民族主义思想及现代国家观念开始萌芽,在国家的有意推动下,郑信的历史评价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西方思想冲击下,泰国民族主义思想萌芽,“神王”走下神坛,成为“民族英雄”

1893年,暹罗“卢索112危机”爆发,法军占领了暹罗皇宫。最后暹罗皇室以柬埔寨和老挝的宗主权,换取了自己国家主权的独立。

这一事件对拉玛四世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促使了现代国家观念的产生。原先佛教中“无限疆域”的思想观念被国家领土概念所取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也随之萌芽。

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国家历史开始得到重视,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从素可泰王朝至今的历史中,寻求国家领土合法性的依据,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时,以可考的历史证据来证明国家领土及对附属国的宗主权利。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对内统治中,拉玛四世也希望能以历史唤醒泰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护国的决心。而在泰国的历史中,只有郑信是驱逐外来入侵者,建立王朝,并且重新实现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以对郑信的历史事迹及历史评价都发生了改变。

新的历史评价肯定了郑信救国复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伟大事迹,“民族英雄”的概念也开始在民众之间形成。但由于曼谷王朝是在谋杀郑信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自身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对郑信后期不修仁政的描写并没有多少改变,还是着重描写其统治的失败,百姓生活艰难,最终才导致郑信被杀,王朝覆灭。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思想的觉醒总是伴随着一次次历史事件,去促使推动思想的进步。1932年,暹罗发生政变。一群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民党组织,抓住拉玛七世去华欣避暑的机会,在披耶拍凤上校的指挥下,冲进王宫抓走了王室成员,与此同时,首都各大臣官员也都被政变军队控制,和所有王室成员一起被抓作人质。并且控制了无线电台及铁路局等重要据点。

此种情况下,拉玛七世不得不做出妥协,结束了泰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宣布接受立宪政体。

新政府需要新的精神信仰,在政府大力宣扬民族主义的时候,平民出身的郑信有了更正面积极的描写。郑信救国复国伟大事迹被大肆渲染,民族英雄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也为新政府的统治提供了历史依据。

不难发现,泰国思想史是随着王朝“建立、打破、重新建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而郑信的事迹刚好又能促进新思想的发展,处在起承转合的关键位置,所以他的历史评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郑信事迹还原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泰国第一代华人,他通过经商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权贵。郑镛死后,把郑信托付给了权臣坡耶节基。在坡耶节基的引荐下,郑信进入宫廷担任侍卫,并迅速崛起,一路从侍卫升到了达城城主,并获封侯爵。

在缅甸大军进攻阿瑜陀耶王城的时候,郑信就在王城之内。他率领将士数次抗敌,辛苦支撑局面。但王朝内部早已腐朽不堪,武器、粮草都不能接应。郑信一人无法力挽狂澜,于是率领500士兵突围。

不久之后,阿瑜陀耶王城被缅甸大军攻破,王朝覆灭。缅甸大军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泰国民众的强烈反抗。

郑信因为有带兵与缅军交战的经验,又成功突围在罗勇城建立了根据地,让他迅速集结到了数万人的军队,众多反抗力量也随之加入。

1767年10月,缅甸大军回师北撤,郑信抓住机会率领上百艘战船从水路进行反攻,成功收复了阿瑜陀耶王城,并将缅甸大军驱逐出境。

郑信也因此被推崇为新的国王。但阿瑜陀耶王城已被缅甸大军付之一炬,成为废墟。最后郑信定都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他也成为了吞武里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也是唯一一位国王。

在郑信在位的15年间,他不但完成了国家统一,还使柬埔寨、老挝成为了泰国的藩属,奠定了现代泰国的疆域版图。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结语

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后,为了构建和美化自身的君主地位,遵循了传统的佛教政治观念,把自己描述成了功德圆满的转世菩萨,神圣不可侵犯。

而拉玛一世为了使自己杀死郑信的举动有理可依,于是在史书中着重刻画了郑信统治的暴虐残忍,把他形容成“失败的统治者”,也以此来模糊篡位的事实。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主义思想觉醒,泰国已经不需要无所不能的“神王”,而是可以唤醒民众民族荣誉感与家国情怀的英雄人物。因此驱逐外寇,救国复国的郑信又以“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出现在了泰国的历史评价上。

纵观郑信的历史评价变迁,无非都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而统治阶级也推动着思想变革。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进步意识的觉醒,郑信最终成为泰国的“民族英雄”,也是基于他驱逐缅甸大军,收复国土完成统一的伟大事迹。

泰国思想史视野下的郑信历史评价变迁研究

参考资料:

《泰国史》、《泰国通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