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作者:熱情的金桔A

辛辛苦苦打了将近一萬字,系統居然删掉了,弄得我很不爽。好吧,再讀一遍,把這部分補上。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一、經濟制度和政策

我一直把制度和政策放在最前面講,因為制度和政策具有方向的指引性,反作用巨大。

1.南京臨時政府的措施。

1】所借外債,一概償還。但英美拒絕借款給臨時政府。以漢冶萍公司和招商局向日本抵押借款,遭到國内輿論廣泛反對。

2】鼓勵發展工商業。

2.北京政府措施。

1】工商部于 1912 年 11 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臨時工商會議,到會實業家一百多人,代表們提出了發展實業的各種計劃和提案,并要求政府制定保護工商業的法律,修改稅則等。

2】北洋政府農商部成立後,電令各省都督調查實業發展情況,并要求各省設立實業司,專管實業調查和發展實業計劃。

3】張謇就任農商總長後,制定了一系列獎勵實業發展的法律和條例,1912—1916 年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共有八十六項。解除了開辦企業、開采礦産的若幹限制,鼓勵商人和吸收外資開礦、探礦,取消地區壟斷。獎勵商辦企業,隻要符合下列條件,都能得到政府不同等級的獎章:

一、建設工廠制造重要商品者,其資本金在五萬元以上,營業繼續滿三年以上。

二、經營直接輸出貿易者,其每年貨價總額在十萬元以上,營業繼續滿三年以上。

三、承墾大宗荒地依限或提前竣墾者,其竣墾畝數在三千畝以上。

四、發明或改良各種便利實用之工藝品者,視其種類有一二特色以上。

五、開采大宗礦産純用本國資本者,其每年礦産稅額在二千元以上。

六、從事公海漁業者,其汽船噸數在五十噸以上,帆船噸數在三十噸以上,營業繼續滿三年以上。

七、捐款或募款設立商品、農産、水産等陳列所,農事、林藝、畜牧等試驗場、實業補習學校及其他與此相類之事業者,捐款在一千元以上,募款在五千元以上,事業繼續滿一年以上。

八、辦理商會或農會固有之職務,确有裨益于農工商各界者,其經辦滿三年以上。

4】政府設立各種示範場所,引導人民創辦實業。1915 年農商部在北京成立了勸業委員會,并設立了勸業場和附屬商品陳列所、工業試驗所,不久又成立了中央農事試驗場、氣候觀察所、農林傳習所,并在直隸正定、江蘇南通、湖北武昌創辦了棉業試驗場。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5】統一度量衡。

6】财政。1912-1913年大小借款15000萬元左右,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善後大借款2500萬英鎊。但是,各種利息、扣用、彙水、貼費損失竟達六千萬元左右。

1912—1913 年間的中央财政危機,根源于地方财政危機。辛亥革命當中,獨立各省紛紛減免田賦,廢除厘金,停征苛捐雜稅。由于革命情緒高漲,人民不再如前清時被迫納稅。雖然獨立各省因财政困難,不久即恢複賦稅的征收,但是新的财政體制的建立相當緩慢,因而各省的财政收入,遠遠達不到前清的目标。

稅收種類主要有:地丁、漕米改征銀元,征收田賦附加稅,清丈田畝,厘金,常關稅,驗契和契稅,印花稅,煙酒稅、煙酒牌照稅和煙酒公賣,當稅和牙稅,還有糖稅、礦稅、茶稅、漁業稅、牲畜屠宰稅等等。地方上還有木稅、漁業稅、鬥稅、包裹稅、驢稅、牛稅、花布稅、房稅、船稅、油稅、貨捐、火車貨捐、車捐、船捐、戲捐、妓捐、花生捐、瓜子捐、豬捐、羊捐、糧米捐、商捐、碼頭捐等等。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上海罷市,有利于國貨

二、工商業發展

1.概況。1912—1921 年在北洋政府農工商部注冊的企業為794家,比辛亥革命前增加一倍。投資總額達1億4286萬5134元,比甲午戰争到辛亥革命十六年的總和還多三千多萬元。1922年以後,中國私營企業大肆擴産,歐美列強重返中國,經營的黃金時期過去,大多數企業負債累累。

1】紡織業。以紡織業為例,辛亥革命前,每年進口大量的棉紗棉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各帝國主義忙于戰争,減少對中國的棉貨輸出,中國棉紡工業得以突飛猛進地發展。1910 年中國共有紡織工廠29家,外商7家,22家為華商經營,紗錠524009枚;1912 年華商工廠增為24家,紗錠580341;1916 年華廠增為30家,紗錠增為721105枚。

2】面粉業。全國機制面粉廠 1903—1908 年為12家,到 1919 年發展到62家,1920—1921 年更發展到123家,中國的面粉也由過去每年入超一變而為出超。面粉進口不斷減少,1912 年為320萬擔,1913 年為250萬擔,1914 年為219萬擔,1915 年迅速降低為15萬擔;而面粉出口則不斷增加,1914 年時還不足7萬擔,1915 年上升為20萬擔,到 1918 年達200萬擔,1920 年更猛增為400萬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歐洲各國糧食生産減少,迫切需要面粉,中國所産面粉運銷英、法、土耳其、日本、東南亞等地,進而促使中國面粉工業得以迅猛地向前發展。

3】缫絲業。1911 年上海擁有絲廠48家,絲車13738台。1914 年增為56家,絲車14424台。1917 年猛增為70家,絲車18386台。随着生産能力的增加,蠶絲出口也逐漸增加。1911 年出口各種蠶絲為7450多萬兩,1913 年增為8315萬兩。

4】卷煙業。上海卷煙廠由1910年的1家煙廠發展到1916年的7家。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5】榨油業。中國新式榨油工業,東北以大連、營口為中心,華北以青島為中心。東北出産黃豆,以生産豆油為主;山東出産花生,青島是花生油生産的中心;江浙産棉籽,上海多産棉籽油;漢口為桐油集散地。辛亥革命後特别是歐戰期間,油料為各國所需,大陸舊式油坊不能滿足需要,新式油坊應運而生。東北大連 1913 年有新式榨油工廠52家,1919年增加到82家,大多數為華商所開。油料輸出也逐年增加,以豆油為例,1913 年輸出為49萬擔,1916 年增加到156萬擔。

6】火柴業。1905—1913 年大陸的火柴廠開設了 52 家,1914—1923 年增加到 113 家。由于國産火柴的增長,進口火柴不斷減少。據統計:1913 年火柴進口為568963箱,1914 年就降為476715箱,1915 年降為419468箱。如北洋一廠,開辦時資本不過二萬元,到 1917—1918 年間竟獲利十萬餘元。

7】造紙、針織、制糖、制燭、食品罐頭等工業方面,這個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8】采煤業。中國的采煤工業大部分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私營資本投資采煤工業的很少。辛亥革命後政府鼓勵采礦,采煤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12 年向農商部領取的礦照為21件,1913 年為32件,1914 年為58件,1915 年猛增為153件,其中以領取煤、鐵、金、銀礦照的居多。1912年機械采煤量隻有516萬噸,1919 年增為1280多萬噸,1920 年更增加到1413萬多噸。例如,純為私營資本創辦的山西保晉煤礦公司,産量增加很快:1912 年産量為21000多噸,1916 年上升為71000多噸,1920年猛增到225000多噸,該礦在 1916 年以前年年虧損,1916 年盈利達四十三萬元。

9】鋼鐵業。1911 年全國鋼鐵總産量為12萬噸,1916 年發展為41萬噸。鋼鐵進口量也在減少,1911 年進口21萬噸,1915 年降為12萬噸。但控制在日本等列強手中居多。

10】鐵路。1912—1916 年,北洋政府為興建鐵路的對外借款共為二億二千六百七十七萬餘元。這些借款大多數為北洋政府挪作軍事、行政費用,真正用來修路的經費很少。民國後并沒有修築大的鐵路幹線,隻是零星地修築了幹線中所未完成的地段和一些支線。1912—1913 年間修築了二百五十六英裡,1914—1920 年間修築了八百零四英裡。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民國鐵路分布圖

11】輪船航運業。航業大都控制在帝國主義所辦的輪船公司手中。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上海、汕頭、廣州、杭州等幾個大的通商口岸,陸續出現了一些民營的輪船公司。1910 年,中國共有輪船885隻,總噸位為88888噸。1912 年為897隻,總噸位為95447噸。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商船增加較快。1914年為1147隻,噸位上升為96649噸。到 1916 年,猛增到1343隻,噸位上升為10萬2757噸。1919 年輪船數達到1410隻,總噸位上升為15萬2585噸。這期間大陸船數雖然增長較快,但增加的大多數為小輪船,而且以 4 噸以下的居多數,4 噸以上的較大輪船增長得很少。

12】國營企業。江南制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廠、山東機器局、新疆機器廠、成都機器局、江西子彈廠、山西制造局、廣州機器局、湖南機器廠等十幾個軍火工廠,這時都入軍閥之手。1904 年袁世凱在德州創辦的規模巨大的北洋機器新局所屬的十二個廠,成為北洋軍閥制造軍火的重要工廠。此外,袁世凱于 1915 年籌辦了規模較大的河南鞏縣兵工廠,在湖南新設了湖南兵工廠。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北洋官僚多投資銀行。交通系首領是梁士诒,他賴以操縱财政的主要是交通銀行。交通銀行成立于1907 年,與中國銀行的前身大清銀行同時成立。成立時,由郵傳部撥資四百萬兩,集商本二百萬兩組成,1911 年加募商股四百萬兩,股票還未售完,辛亥革命爆發,遂中止發售。召集京、津股東會,陸宗輿被選為會長,不久又任總理。民國成立後,北方銀根吃緊,該行股票每百兩落至二十兩。

梁士诒乘機大量收買股票,借總統府秘書長資格,推倒陸宗輿而取得總理。梁将各種交通機關的收入共約千萬元寄存該行,又把屢次所借修築鐵路的款項也存入該行,均無需付利息。交通銀行是以有了大量存款,信用日增,憑此大發紙币。梁為牢固的控制交通銀行,就增加商股。交通銀行的股東大多數為鐵路、電局的要人,主要也是鐵路存款。梁士诒、葉恭綽等把持路政,各路局長大多為梁、葉親信。他們串通一氣,隐匿盈餘不報,每年未報之盈餘約千餘萬元。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交通銀行創始人梁士诒

13】外資企業。

大戰之前英國商品輸入占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位,日本次之,美國第三。歐戰爆發後,貿易位置則有很大變動,日本占第一位,美國次之,英國第三。日本乘英、法、俄、德等國忙于歐洲戰争的機會,利用它地理上鄰近中國的優越地位,加緊其獨霸中國的侵略活動。據統計,從 1914 年至1917 年間,日本對華貸款總額達到八千一百多萬元,其中以交通、鐵路、礦山、工廠等部門貸款最多。

1913 年,日本通過借款控制了當時中國最大的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日本資本家通過橫濱正金銀行向漢冶萍公司放款一千五百萬元,并規定該公司應允在四十年内售與日本八幡制鐵所上等礦石一千五百萬噸、生鐵八百萬噸,并以聘任日本财務顧問和日藉工程師為借款條件,進而控制了漢冶萍公司。歐戰期間,鐵價暴漲,但由于日方限制,價格不能提高,銷售也不能自由擴大。“售給日本生鐵約三十萬噸,礦石約一百萬噸。若照當時生鐵每噸最低市價一百六十元計價,便可售銀一億四千餘萬元。可是事實上賣給日本的每噸生鐵價格,隻有一百二十元。東京市價每噸高達四百八十日元,約合中國六百元左右。隻此一項,公司損失三千萬元,若與鐵砂合計,公司損失一億一千五百五十萬元”。

14】特點。發展不平衡,輕工業居多,重工業少;沿海沿江多,内地西部少;中小企業發展快;技術人員缺乏,企業管理落後。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2.榮氏企業。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所經營的紡織、面粉工業,在辛亥革命後發展很快。榮氏投資于紡織業,始于 1909 年在無錫創立的振新紗廠,起初資本隻有三十萬元,紗機12000錠的小廠,經營七、八年成效不大,至 1914 年增加紗錠18000枚。1916 年榮氏從振新分出,獨自創立了申新紡織公司,額定資本為30萬元,紗錠為12960錠,獲得很大利潤,1918 年盈利 22 萬元,盈利率達 74.2%。随後申新又增建了九個廠,榮氏也成為中國有名的“棉紗大王”。

1902 年榮家在無錫創辦了保興面粉廠(茂新前身),隻有石磨四套,日出面粉不過三百包,由于外粉傾銷,頗多虧折。辛亥革命後形勢好轉,營業大有起色。1912 年茂新獲利十二萬八千兩,轉虧為盈,除付還各欠外,尚餘數萬。榮家依此擴大生産,于 1912—1914 年建立了福新一、二、三廠。到 1916 年,榮家茂新、福新系統發展到六個廠,粉磨增加到一百零一台,比創辦時增長二十四倍多。1921 年茂新發展為四個廠,福新系統增加到九個廠,日生産面粉七萬六千袋,其生産能力占全國私營粉廠的三分之一左右。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榮宗敬,生于1873年,榮德生小兩歲,江蘇無錫人,先世多從事商業。榮宗敬14歲進上海南市鐵錨廠學習帳房業務,次年,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錢莊習藝。榮德生15歲到上海通順錢莊學藝。1896年,榮氏與人合夥在上海開設廣生錢莊。榮宗敬任經理,榮德生為管帳。頭兩年,錢莊盈利不多,合夥的三個股東便将股金抽走。從1898年起,廣生錢莊由榮家獨資經營。為發展業務,錢莊在無錫設了分莊,榮德生任經理,經營上海、無錫以及江陰、宜興間的彙兌業務。廣生業務日益興旺,盈利節節增加。1908年,榮宗敬在上海投資的裕大祥商号搞投機生意失敗,虧銀六七十萬兩,廣生錢莊受到牽連歇業。

榮氏兄弟開錢莊的同時,還經營收繭,利用錢莊彙兌,無息使用顧主彙款來大批收購蠶繭,利用與無錫絲廠經理的私交,使蠶繭銷售暢通無阻,因而收購蠶繭的業務年年盈利。

1902年,與官僚朱仲甫各出一半股金,在無錫創辦保興面粉廠。榮德生經營工廠内部事務,榮宗敬在上海主管廣生錢莊,并負責保興的對外業務。保興面粉廠規模不大,隻有30餘名勞工,法國石磨四套,每晝夜出粉300包。開業之初,銷路不佳,朱仲甫退出。為打開銷路,榮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館、面店、點心店進行推銷,實行先試用後付款的辦法,聘請王堯臣、王禹卿推銷産品。王氏兄弟對北方的客幫極熟,與營口、煙台、天津各幫坐莊也有交誼。經過王氏兄弟的努力,保興面粉在北方打開了銷路,更名為茂新。

1904年,日俄戰争爆發。面粉在東北三省極為暢銷,面粉價格也随之上漲。榮氏兄弟向英國購買鋼磨,改進生産裝置,擴大生産能力。茂新面粉産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時,他們注意提高面粉品質,不收潮麥、壞麥,凡購進的小麥都要經過人工挑揀,所有砂石雜物一概剔出。茂新生産的“兵船”牌面粉不僅品質優良,而且包裝美觀,1912年初,面粉市場一度疲軟,但“兵船”面粉銷路仍暢。

棉紡業也是榮氏兄弟經營的重要事業。1905年,榮氏兄弟同榮瑞馨等合股集資27萬元在無錫創辦振新紗廠。起初,紗廠因經營不善,大虧。1909年,人事改組,榮宗敬任董事長,榮德生任經理,經過一番整頓,度過難關。到1915年,榮氏兄弟以股東之間沖突為由,退出了振新紗廠。

1912年9月,全國臨時工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榮德生以無錫商會會員代表身份出席會議。會上,榮德生主張擴充紡織業,增設機器制造廠,以輪船、火車、農、礦、軍械制造等為主,由國家發起然後招商籌辦,并要求政府派學生出國學習國外先進技術。與會的一些政界名人,也發表了鼓勵辦實業的演說,榮德生很受感動。加上茂新面粉廠獲利甚豐,榮氏兄弟辦實業的熱情更加高漲。1912年,他們與人合作,在上海建立福新面粉廠,榮宗敬任總經理,1913年冬和1914年夏,他們在上海創辦福新二廠和三廠。

一戰爆發,歐洲各交戰國糧食生産銳減,向國外采購,上海機制面粉工業迎來了“黃金時代”。榮氏兄弟于1915年收買上海中興面粉廠,改為福新四廠。1917年将在上海租辦的華興面粉廠改為福新六廠。1918年在漢口興建福新五廠。1916年,收買了無錫惠元面粉廠,改為茂新二廠。到1919年,茂新、福新面粉系統共有8個廠。榮氏兄弟獲得了“面粉大王”的稱号。

他們的經營之道主要有:一是充分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洋行訂購機器,以此來不斷擴充生産裝置。二是依靠信譽,大量抛售遠期棧單,作為排程資金的手段。三是采取控制原料的辦法,搶先買下大量的新麥,以維持長期不斷的生産,這樣便使自己的企業在同業的競争中處于優勢地位。四是十分注意生産技術的改進和産品品質的提高,如他們生産的“兵船”牌面粉之是以光滑潔白,除選用優質麥為原料外,還由于在生産中使用了漂白劑。此外,為适應顧客的心理,他們還采用上等白布制作比其他廠家更大的面粉袋,并且适應一般人的僥幸心理,在面粉袋裡放銅元,作為“彩頭”以擴大銷路。

1916年,在上海招股創辦申新紡織無限公司,确定資本為30萬元,分作3000股,榮氏兄弟占60%,榮宗敬任總經理。公司的經營大權、财務排程、各廠成品銷售、原料和物料的采購,以及人員的雇傭和調動等權力都由總經理掌握。申新紡織無限公司成立後,發展很快。到1918年,盈利達22萬元,為1916年該廠盈利額的11倍。1917年,榮宗敬買下上海恒昌源紗廠,1919年3月,改稱申新二廠。

1919年,爆發五四愛國運動。上海棉紡織業積極響應,舉行罷市,榮宗敬發表講話,認為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這些“不良分子不顧民心”,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緻學界罷課,商業罷市,農工辍工,風潮飄蕩,全國風靡,人心一緻,衆志成城。”榮氏兄弟積極參加了全國規模的抵制日貨運動,派熟悉國外情況的人至歐美考察,購買新式機器,聯合同業組織了面粉和紗布交易所,申新不僅做多頭,大量購進棉紗來哄擡市價,而且大量抛出棉花來壓低花價,謀取更大的利潤。

榮氏兄弟接受張謇“用教育來創進實業”的主張,積極興辦教育。從1906年起,先後在無錫創辦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國小,競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國小,在上海申新一廠辦子弟學校,鼓勵勞工子弟就學。1919年,為了培養企業技術管理人才,創辦了公益工商中學,開設工商兩班,并設有商店、銀行和工場,供學生實習用。畢業生在榮家企業的生産和管理方面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到1922年,榮氏兄弟經營的面粉廠已經達到12個,其中茂新有4個廠,福新有8個廠。其生産能力,已占全國民族資本面粉廠生産量的1/3左右。申新紡織廠在這期間也發展至4個廠,擁有紗錠13萬餘枚,比創辦時期增長了9.4倍,其發展速度,大大地超過了同期全國紗廠及民族資本紗廠的速度。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在上海成立,榮宗敬任總經理。這标志榮氏企業系統基本形成。

1922年,西方列強卷土重來,榮氏企業在内外壓迫下,申新兩年中就虧損百餘萬元,福新廠的産銷也在下降,從盈餘轉為虧損。為了加強競争,榮德生在企業管理方面進行整頓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廠實行管理改革,聘用專家和技術人員替代工頭管理生産,并制訂出一整套廠規條例,進而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降低了産品成本,使企業在競争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榮宗敬立即發表宣言:“自五月卅日南京路發生慘劇以後,凡我同胞,莫不切齒痛恨,緻釀成罷課、罷市、罷工之舉行……現在家常日用與夫個人生活所必需,實以舶來品占居多數,每年流出之金錢,何以勝計,漏卮不塞,困窮立待。茲由鄙人發起,自6月1日起,凡在本公司範圍以内之同仁,一律不購買舶來品。”《錫報》1925年6月26日報道說,“自滬案(五卅慘案)發生後,本邑各界捐款助滬工者頗為踴躍,昨本市西門外申新第三紡織廠主人榮德生君,因鑒于滬上罷工勞工失業日久,亟應量力救濟,願将廠中端節筵資一百萬如數捐助。”榮家企業在提倡國貨、抵制外貨的高潮中開始轉虧為盈。1925年先後收買上海德大紗廠建立申新五廠,租辦常州紗廠成立申新六廠。

1927年,榮宗敬因抵制國民政府攤派的“二五庫券”而遭到通緝,被迫屈服,購下了攤派的“庫券”。為了拉攏榮宗敬,國民政府讓他擔任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取得銀行支援,申新又增添了3個。到1931年底,榮氏申新紡織系統發展到9個規模較大的紡織廠,擁有紗錠46萬枚,成為規模最大的民營棉紡織業資本集團,獲得“棉紗大王”的稱号。

這時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資産總額為6800萬元,負債卻超過6300萬元,大部分廠子被抵押了出去,國民政府實業部企圖用300萬元的低廉價格将榮氏企業據為己有,懾于社會輿論,實業部不得不放棄。

抗戰爆發,榮氏大部分企業未向内地遷移,損失慘重。上海除申新二、九兩廠因開設于租界,白天勉強開工,其餘各廠均遭破壞。榮宗敬因企業損失嚴重,曾一度參加了日本策劃成立的“上海市民協會”,愛國者及時指明了該組織的反動性質,1938年1月避居到香港,在香港逝世,享年65歲。

榮宗敬去世後,榮德生由漢口傳回上海,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經營無錫申新三廠和茂新二廠。這時,榮氏企業多由子侄經營,申新四廠和福新五廠遷入西南和西北,為支援抗戰起過作用。

抗戰勝利後,榮德生積極恢複茂新一廠,并于1946年在上海組織“天元實業公司”,在無錫開設天元麻毛棉紡織廠。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廠與上海幾家大面粉廠合作組織同業聯營組織“五廠公證”,在國民政府糧食部的支援下,曾壟斷了小麥的采購,并且操縱了面粉的銷售。1948年,由榮德生主持将申新二、三、五廠和茂新廠組成總管理處,并出任總經理。

榮德生對國民黨政府有過幻想,想通過國民政府向日本索取賠償,還想得到國民政府的幫助來發展榮家企業。1945年,他向國民政府進言,要求穩定貨币,建立威信。1946年,榮德生遭到綁架。榮家為了救他,竟被上海當局敲詐了60多萬美元。榮德生的幻想完全破滅了。無錫解放時,他留了下來。

榮德生于1948年下半年制止将申新三廠機器拆遷運台灣。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和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職務。1952年7月,逝世,享年77歲。

3.周學熙。

(傳記略)

4.楚興公司。

清末武漢紡織工廠主要是張之洞創辦的紗、布、絲、麻四局,辛亥革命前夕,經營大多無利,時常關廠停工。1913 年以徐榮廷為首的資本家租辦了官辦的紗、布、絲、麻四局,組成了楚興公司。經過整頓,大有起色,布匹銷售供不應求,除了支付 1913—1914 年的租金外,每年淨利都在 15%以上。1918 年,楚興公司又在武昌開辦了裕華紗廠,以後逐漸形成資本雄厚的裕大華集團。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裕華紗廠。女工晨操。

5.簡氏兄弟企業。

僑商簡照南、簡玉階兄弟所創辦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1906 年成立于香港,最初資本不過十萬元,辛亥革命後資本發展到一百萬元,1918 年增資到五百萬元,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開設了分廠,規模逐漸擴大,盈利也增長很快。1920—1921 年盈餘達四百多萬元,進而能與外國資本經營的英美煙草公司相匹敵。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大公報》

(傳記略)

6.劉鴻生。

劉鴻生, 1920 年創辦鴻生火柴公司,最初資本不過十萬元,後來發展為規模巨大的大中華火柴公司,所産火柴行銷長江流域和兩廣、閩浙地區。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傳記略)

7.張謇。大生資本集團。

(傳記略)

8.民生公司。私營航運業。

9.範旭東。永利制堿。硫酸铔廠。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範旭東,1883年生于湖南湘陰。6歲父逝,家境貧寒,靠母親做針線活維持。1892年,兄範源濂任塾師,得以繼續求學。範旭東自幼從姑母學詩書,範旭東随範源濂緻力于維新,1900年,參加漢口唐才常舉義失敗,随兄赴日留學,考取京都帝國大學化學系。1910年畢業後留校任專科助教,次年回國在天津制币廠任總稽核,最終辭職。與人合夥開辦石墨坩鍋制造廠。1912年7月,範旭東在農商部任職,次年被派往歐洲考察鹽務。集資5萬元,創辦久大精鹽公司。1915年8月塘沽廠投産,次年,第一批國産精鹽運往天津銷售。

一戰爆發,純堿奇缺,獨霸大陸堿業的英國蔔内門公司囤積居奇,上海、天津等城市的食品業和用堿工業被迫停産。1917年10月,北洋政府準許永利原鹽免稅并通令在永利廠址百裡内不得再設同類工廠。1918年11月,永利制堿公司在天津成立,招募銀元40萬。為了擺脫困境,他派陳調甫赴美考察物色人才,以高薪先後聘請了留美化工專家侯德榜和美國工程師李佐華,經過多年的技術鑽研,終于解決了大現模制堿的一系列技術難題,永利1924年8月開工生産。回憶當時的情景,範旭東說:“侯先生奮不顧身,寝饋于工廠,從事死拼,先後四五年……煞費苦心。”

6年的設計安裝耗資160萬元,出的堿紅、黑相間,被迫停工。範旭東派人出國學習、借用久大資金、裁減人員。英國蔔内門公司千方百計企圖吞并,都被範旭東采取措施擊破。1925年8月又發生範旭東被綁票事件,反動政客郝鵬訛詐13萬元。侯德榜在美國幾經周折,終于查明新制堿失敗的原因是幹燥鍋品質太差,買得新幹燥鍋回國。1926年6月,永利重新開工,每日生産優質純堿30噸以上,“紅三角”牌純堿參加在費城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

“紅三角”牌純堿獲獎後,永利堿廠的産品銷路大開,産量不斷增加。1926年産量為4504噸,1931年為23442噸,1936年為55410噸。

永利辦起來後,範旭東又着手創辦制酸工業。1929年1月,範旭東給實業部打報告,提出了以2000萬元發展純堿、硫酸、合成氨、硝酸等工業的計劃。1933年11月,範旭東正式呈文政府備案承辦硫酸铔廠。1934年4月,範派侯德榜等人赴美考察,引進硫酸铔廠技術裝置。經過兩年籌建,1936年被準許為特許公司。1937年2月,南京硫酸铔廠竣工,首次試車成功,日産硫酸铔250噸,硝酸40噸。

七七事變後,永利堿廠被日軍占領,日軍進攻上海,範旭東組織南京硫酸铔廠全體職員趕制軍需炸藥,支援抗戰。日軍曾三次轟炸南京硫酸铔廠。範旭東與侯德榜有組織地把部分人員、主要機械裝置遷往内地,有的笨重裝置不便轉移,則拆下投入長江,不為敵用。範旭東決心為中國再創立一個化工中心,堿廠廠址標明在四川省犍為縣岷江畔五通橋的老龍壩,1938年8月,範旭東派侯德榜等人到歐美考察,侯德榜不負厚望,經過五百次試驗,新法制堿終于宣告成功,1941年3月,範旭東将新的制堿方法命名為“侯氏制堿法”。1940年10月,範旭東赴美,運回機器裝置200輛運貨卡車。太平洋戰争爆發,範被困香港,至1942年3月才回到重慶。

1944年11月,範旭東赴美出席戰後工商國際開發會議,與美國華盛頓進出口銀行商約借款,美方破例以優惠條件借款1600萬美元,隻要中國政府擔保,即可履行放款手續。不料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和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互相推诿,遲遲不給答複。

1945年10月1日,範旭東突然病倒。10月4日下午3時病逝于重慶沙坪壩南園寓所,享年62歲。

10.三北公司。私營航運公司。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虞洽卿,1867年生于浙江鎮海。12歲時父親病逝,家道中落,15歲到上海瑞康顔料行當學徒,因腦子靈,會盤算,做事勤快,心細,有眼光,很受老闆的賞識。第二年,他由學徒升為跑街,負責聯系業務。之後,他出銀二百兩加入瑞康行,成了股東。為了更好地跟外國人打交道,他進了一家私人補習夜校學習英語,英語水準提高很快。他注意閱覽《申報》、《新聞報》等報刊,德國洋行急于脫手一大批顔料,一些商行怕顔料品質有問題難銷。虞洽卿通過看報知道德國人急于出手是因為歐洲正在打仗,德國人要馬上回國。于是虞洽卿将顔料全部買下,後來情況果真如虞洽卿所預料的,瑞康行因而發了大财。

1905年,虞洽卿等發起組織“萬國商團”中華隊,維護中國商人利益。1907年,虞洽卿擔任了上海總商會會長。1908年,虞洽卿等旅滬甯波人發起開辦“上海四明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兼辦儲蓄、發行鈔票。先後在甯波、溫州、漢口、南京、蘇州、杭州、紹興及上海、香港等處設分支行或辦事處。股本總額由150萬兩到“國币”400萬元。

1909年,虞洽卿上書清政府,要求籌辦“南洋勸業會”,1910年1月25日,勸業會在南京正式開幕。這是大陸最早的一次規模盛大的全國性博覽會,分設教官館、工藝館、農業館、美術館及衛生、武備、機械、通運、水族等館。各省區分别建館的還有北京、直隸、山東、河南、安徽、暨南(包括南洋華僑)等十六個館,另外還有江南制造局出品陳列館,廣東教育出品陳列館和兩個陳列外國産品、供人觀摩的參考館。這些館除陳列各地特産外,也展出一些名勝古迹的模型、文物以及從海外引進的新奇産品。整個展覽會上的展品共達100多萬件。另外,勸業會還附設馬戲場、動物園、植物園、娛樂商場等。南洋勸業會曆時半年,觀摩交流者達20多萬人。

虞洽卿一生不願做官,他說,“做官如做戲,我做生意還來不及,還做啥戲!”然而,他十分懂得政治與商業的關系。辛亥革命期間,虞洽卿開始與同盟會接觸。他組織革命軍饷征募隊,積極資助革命黨人陳其美開展活動。1911年11月,上海起義,虞洽卿被陳其美派去蘇州遊說江蘇巡撫程德全易幟成功。在革命軍攻打南京的戰鬥中,虞洽卿代江浙聯軍向外國人購買槍械,親自押運子彈到南京支援浙軍。

1918年,虞洽卿與聞蘭亭、李雲書等在上海發起組織大陸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大發其财的同時,暗通孫中山,他結交了一大批國民黨以後的軍政要員如張靜江、戴季陶、陳果夫、蔣介石等人。1920年4月,虞洽卿當選為全國工商協會會長,确定了敦促和協助政府實施改良稅則、保護專利、獎勵發明、改善交通和金融等措施為該會的活動方針,他還親自到北京、南京為修改稅則而奔走。

1925年5月,五卅運動爆發,虞洽卿召開總商會大會,成立上海總商會五卅慘案委員會。為了與英國殖民當局交涉,工商學聯合會提出條件17條。總商會删去17條中有關撤退海軍陸戰隊,解除商團及巡捕武裝,永遠撤退英、日駐軍,取消領事裁判權,進階巡捕中華人應占半數及勞工罷工集會自由等4條,改為13條,遭到工商學聯合會登報反對。6月26日,上海總商會宣布罷市結束。

五卅運動中,上海總商會積極募捐,援助罷工勞工。從1925年6月到次年6月底,募捐總計洋236萬元,銀43.3萬兩。這筆巨款,是罷工勞工生活費的基本來源。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李立三曾說,“虞洽卿的捐款,我們随時要,他随時拿”。

北伐勝利進軍,1927年3月6日,蔣介石來到上海,虞洽卿連夜見蔣,商量替蔣介石籌措軍饷,第二天,召開上海商業聯合會會議,商界全力支援蔣介石。虞洽卿還将自己的10萬元作為“慰勞費”送給蔣介石。

航運業是虞洽卿經營的重要部分。1909年,他發起成立“甯紹輪船公司”,任總經理。因甯紹公司是股份公司,他的股本不多,總經理上有董事會,很難讓他施展抱負。1913年,他獨資創辦“三北輪船公司”,在家鄉浙江龍山修築海堤,建造碼頭,購置三艘百噸小輪,行駛于甯波、餘姚、鎮海、舟山等地。到1916年,三北公司買進了“甯興輪”,參加滬甬航線。公司的資金從20萬增到100萬。以後又盤進英商鴻安輪船公司,開辟了南北洋航線。到1919年,三北公司資本增到250萬。盤進肇成機器廠,改名三北輪埠公司機器廠,專門修理三北、鴻安、甯興公司的船隻,也能制造一些小型船隻和拖輪鐵駁及長江各埠的趸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商輪船回國,一時船少貨多,三北公司獲利很大。虞再為三北公司添資百萬,購置江輪五六艘,發展沿海及長江中下遊航線。歐戰結束後,外商輪船紛紛重來,三北公司沒有能力與之競争,虧損很大。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三北公司損失巨大。有3萬噸船被政府征用炸沉,用來封鎖江陰要塞。另有2萬噸行駛長江,吃水深,不能進入川江。

留在上海的4萬噸船,一時也無法活動。不久,經意大利駐滬領事的同意,三北公司留在上海的4萬噸船隊,挂上意大利國旗航行。虞洽卿借自己是上海難民救濟會理事長之便,借戰時上海租界糧食緊張之機,募集大筆款項,用三北公司輪船到西貢、仰光運大米到上海,獲利頗豐。同時,他向香港彙豐銀行借款,在香港向挪威華倫洋行購進3艘遠洋輪船,以“華倫銀行”代理的名義,讓這3艘遠洋輪船挂上挪威和巴拿馬國旗搞運輸。這樣,虞洽卿經營的三北公司船隊重又活躍起來。

1937年底,上海淪陷後,上海的租界成了“孤島”,虞洽卿仍留在上海。日本人為控制上海,企圖拉攏虞洽卿,虞洽卿接到蔣介石兩份電報,一電勸他到内地從事工商業建設,一電問他何日啟程。為了躲避日軍及漢奸的威逼利誘,虞洽卿通過國民政府在上海的地下人員于1941年春離開上海去重慶。

1941年夏,虞洽卿一路上看到陸上運輸在大後方的重要地位。到重慶後,與王曉籁、朱聯馥等組織“三民運輸公司”,經營水陸運輸,水路有原三北公司在川江行駛的幾隻輪船,陸路是汽車運輸。他到昆明與龍雲接洽,和西南财閥缪雲台合資開辦了“三北運輸公司”,購到美國道奇牌卡車3百輛,從緬甸仰光販運國内很需要的汽車零配件、五金器材等到四川。虞洽卿弄到一張蔣介石的“手谕”,寫明“搶運物資”,沿途軍警不得留難。這樣,虞洽卿進川不久,又發了大财。1945年4月,虞洽卿在重慶逝世,終年78歲。彌留之際,他囑贈黃金千兩給國家,支援抗戰。

三、農牧業

1.旗人官莊。本來有優待條件保留,但革命後佃戶普遍抗租,旗人大批出賣土地,落入漢族地主手中。

2.開荒。政府鼓勵墾荒,沿海、沿江、沿湖、邊地墾荒比較多。

老張講曆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3.商品經濟發展。清末有“棉鐵救國論”,棉紡織業發展,帶動棉花種植擴大。缫絲業發展,帶動桑蠶業發展。煙草業發展,帶動煙葉種植發展。大豆出口增加,帶動種植面積擴大。榨油業發展,帶動花生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面粉業繁榮,刺激小麥種植擴大。茶葉受印度等地排擠,種植加工萎縮。

4.土地兼并加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