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成年人喜歡的愛情故事,《夏花》為國産劇類型破壁

犀牛娛樂原創

文|胖部   編輯|樸芳

何冉與蕭寒等待着昙花盛開,拍攝這段兩人定情的關鍵戲時,《夏花》總導演陳宙飛坐在螢幕前卻一直皺着眉頭,按照原本的設計,在室内拍了兩個人的對話、花開,但就是覺得效果不好。

“我說可能我們得去靠海,換一個方式拍。”原本的計劃廢棄,全劇組緊急排程攝影機、燈光及各部門在屋外的海邊趕天光拍攝。這才有了那個名場面:何冉和蕭寒背對鏡頭,面朝大海,朝霞仿佛記錄着時間的流逝。

講成年人喜歡的愛情故事,《夏花》為國産劇類型破壁

類似質感的鏡頭,看過這部劇的觀衆都能說出幾個。在這背後是陳宙飛所說的:“這部戲裡,沒有人會為了追進度而放棄效果,我們一直在堅持如果不夠好,就換一個方式拍。”如此,才有了《夏花》“每一幀都能作為屏保”的質感。

當下的觀衆對于這種用心打磨的質感,是有正向感覺的。随着該劇日前收官,無論是“永遠熱戀”、“平行世界也會生生世世在一起的”的HE支援者,還是“情願在雪地ending”的意難平,這些對開放式結局的讨論,都傳遞着觀衆真情實感的追劇情緒,也表現出《夏花》極強的共情感與感染力。

騰訊線上視訊影視内容制作部天然工作室進階總監、《夏花》總制片人張娜認為:“其實愛情本來應該是一個很廣泛的、觀衆喜歡看的題材。但甜寵、低齡這些标簽,導緻這個題材成了行業的鄙視鍊底端。”這也是《夏花》團隊為愛情劇類型拓維的初心,而更新的核心,在于“相信觀衆智商、尊重觀衆”。

“終于有了一部大膽表達愛的劇”

“如果我回不來了,你不準哭。”讓無數觀衆心碎的雪地告别,依然是何冉微笑着安慰泣不成聲的蕭寒,不禁讓人想起她向蕭寒說出的非洲菊花語:“不畏艱難,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何冉也讓自己活成了那幅色彩豔麗又充滿生命力的“夏花”。

被網友狂呼“太撩了”的何冉,向觀衆展現了一種極其少見的愛情劇女主形象,當蕭寒因為兩個人年齡和身份的差距試圖放棄,是她主動追愛,頻頻直球表達對蕭寒的好感,也并不掩飾沖動。

這種大膽追愛的熱烈與勇氣,與甜寵劇集裡歡喜冤家的玩鬧叙事拉開了差距。而何冉與蕭寒最終在彼此的愛裡被填補為完整的自己,帶觀衆重新找回愛情裡奮不顧身的自己。

“我看到有網友評價《夏花》,認為中國終于有了一部去講如何大膽表達愛的電視劇。”對于當下日趨模式化的愛情劇制作,這種“反套路”帶來的新鮮感,成為《夏花》的優勢,而“反套路”的堅持也展現在情節的方方面面。

比如大結局的改編,主創團隊也費了一番心思。原著小說的悲劇結尾其實是符合現實預期的,但對于觀衆來說,愛情劇往往能吸引他們代入情緒、付出情感,是以所有人的内心都會期待一個美好的結局,目前的版本也寄托了主創們的用心,希望觀衆繼續“相信美好”。

“很多人跟我說看了《夏花》特别想談戀愛,我覺得太好了。”《夏花》的特别之處在于,真正讓觀衆品嘗到了愛情的甜味,實作了極佳的“造夢”效果。

是以張娜會堅持“反對偏刻意的劇情,讓兩個人強行遇到、強行制造巧合,甚至強行接吻。”相比一切都是陰差陽錯、天降奇緣,主動發起的追愛和穩穩到手的愛情,才能讓成熟一點的觀衆相信,“讓觀衆了解、上頭、發自内心地想要追劇,而不是單純為了打發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該劇能夠帶動多個圈層的觀衆真情實感地追劇,其中不乏并非騰訊視訊的深度使用者、相對年齡層更高的群體。張娜特别提到,她注意到彈幕裡有人說這是最近唯一一部沒有快進的劇,這給了她很大的鼓勵。

在這個觀衆習慣于用劇當“背景音”的時代,《夏花》希望做一部讓觀衆放下手機看的好劇。“雖然很難,但我覺得這件事我們做對了。”

用視覺化風格

開啟成年人愛情的心門

標明陳宙飛這樣一位男導演,執導《夏花》這樣的女性向作品,源于張娜看到了陳宙飛作品《雙探》的片頭并欣賞其表現出來的美學和色彩。而《夏花》居然是陳宙飛第一次接拍愛情劇。

如此選擇不可謂不大膽。在張娜看來,要拍好《夏花》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影調風格,“這部劇本身的故事其實蠻簡單的,是以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導演達到畫面、質感上的要求。”陳宙飛沒有讓人失望,最終《夏花》呈現出了一種像夢一樣的、極緻的美學風格。

講成年人喜歡的愛情故事,《夏花》為國産劇類型破壁

視聽質感也成為《夏花》最早擊中觀衆的記憶點和興趣點,無論是片頭片尾動畫的色彩美學,還是若幹重場戲的場景、用光設計,都成為讨論的熱點話題。

這一方面得益于劇組打造精品化内容的初心,願意付出時間成本打磨質感。據介紹,該劇在海南三亞、陵水、萬甯置景,“海邊廢棄的房子是專門搭建的實景”,養眼的畫面也成為該劇的最大亮點之一。

張娜印象很深的是,在拍攝15集畫室那場戲時,導演無意中碰到了一個幻燈片按鍵,讓整個場景都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唯美效果,也讓當天那場戲逾時了五個小時進行重拍。這種逾時在劇組其實也很常見,包括言承旭、徐若晗都會為了更好的鏡頭質感配合反複嘗試。

另一方面,導演陳宙飛和主創們也有着非常明确的創作意圖,整個拍攝過程都傾注了各種設計和巧思,并展現為制作上的“反套路”。

比如在美術風格上,往常的愛情劇給人的印象就是清新、色彩相對單一,但在《夏花》裡其實能夠看到很多複古色調和陳設,也通過與現實的間離增添全劇的“造夢”質感;比如蕭寒的家就參考了很多上海老理發店的元素風格,也讓觀衆接受蕭寒避世且充滿故事感的設定。

陳宙飛印象很深的一場戲,是何冉和蕭寒在西京治病,何冉發瘋一般沖到胡同裡找蕭寒那一刻,圍繞蕭寒和何冉的整個光影帶來了一種孤獨感,并釋放了演員的全部情緒,攝影、燈光和演員的表演構成了情感濃度高、又極其完整的美感傳遞。

講成年人喜歡的愛情故事,《夏花》為國産劇類型破壁

各個工種的用心彙聚為全劇突出的審美質感,也讓氛圍感與沉浸感成為觀看該劇最核心的體驗。“不管是攝影、燈光,還有美術、服裝、道具、錄音,缺一不可”,這也是張娜和陳宙飛始終強調的“我們是一個團隊”。

“《夏花》證明了觀衆完全看得懂‘質感’這件事,你做的不一樣的嘗試他們能感覺到,這就是《夏花》的收獲。”在張娜看來,把更多的錢花在制作本身,就是全劇創新和精品化的最寶貴經驗。

突破類型藩籬

找到情緒與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過去幾年裡,伴随着市場逐漸擴大和傳播媒介的豐富,長視訊的閱聽人日趨多元化,也對制作端提出了突破主流群體、覆寫更廣泛年齡圈層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主要類型卻依然限制在所謂的主流消費人群,很難進一步激活更多潛在閱聽人。

要打破這種制作思路上的藩籬,《夏花》選擇從愛情劇入手,也正是因為主題本身有着足夠多的可能性。主創團隊希望,這部劇能夠吸引一些非粘性的使用者來看, “這個難度非常大”。

最終的效果超出預期。“我身邊就有朋友平時不太看劇,但看了這部劇會主動來跟我說覺得很喜歡、拍得好。”

類型閱聽人“破壁”的背後,來源于尊重觀衆、相信觀衆的态度。不管是“反套路”的制作原則,還是用心設計、打磨作品的态度,都在實作一種面向更多元閱聽人,在情緒、價值、審美上與觀衆達成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這種通過創新滿足更多元閱聽人需求的能力,使劇集以良好口碑實作破圈成為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