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陸逐漸步入低生育社會中,很多人是獻計獻策,希望能夠讓大家都能多生孩子。
這和當初的計劃生育形成了鮮明對比,多少令人感慨物是人非。
想當初,有“超生遊擊隊”浪迹天涯,結果是面臨各種施壓,大家隻生一個好。
如今,鬥轉星移轉眼間又是提倡大家多生,生的越多越好。
但想要大家多生孩子,卻并非那麼容易。
生孩子不隻是要懷胎十月,還有面臨生下來的養育問題。
大家都忙于生計,自己生活都面臨難題,又哪裡能夠多生孩子?
如果要想大家多生孩子,總是要給一個理由先,也總是要給一些動力才行。
這兩天,就有代表和委員先後提出一些建議。
有代表建議免除2024年後出生孩子的學費至大學,有委員建議第三胎孩子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全免費。
這些代表和委員的建議,都等于要給多生孩子的家庭減輕教育成本和負擔。
其實,在此之前日本也曾實施了這種方法。
比如在安倍當政期間,就實行了教育免費政策。
盡管如此,也隻是一時有效,這兩年日本又陷入了低生育困境之中。
還有美國同樣也面臨低生育困境,但美國是移民國家,吸納全世界人才,這一點又是很多國家所難以相比。
據美國統計發現,很多具有生育年齡的女性越來越不想生孩子了,沒有孩子的女性比例也創下了紀錄。
這種情況的産生,也是有着多方面原因。如女性越來越重視事業,更願意享受單身生活。
同樣,大陸也面臨這樣的困境。
一方面,很多女性開始改變思想,越來越享受單身生活。
既然結婚都不想結了,你就别想她們生孩子了。
一方面,社會壓力增大,很多人面臨各種壓力,單獨生活往往會更加有助于生活品質。
如果拖家帶口的,使得一些人的生活會變得糟糕。
一方面,孩子生下後,養育成本是越來越高。
生下來要養,還要教育,這些都使得一些人對多生孩子産生了畏懼心理。
歸根結底,生育不應該成為一種工具,而是社會服務的對象。
若沒有服務好,隻是一味的刺激,希望廣大女性多生孩子,隻能說适得其反,也沒有做到以人為本。
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質和水準,讓大家在沒有什麼壓力中生兒育女才是正道。
類似一些歐洲國家,福利好,大家也沒有工作壓力,還有很多生育假,很多家庭自然是想多生孩子。
像瑞典這類國家,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生育率。
但要想達到瑞典這類國家的富裕程度,恐怕我們目前還很難做到。
是以,我們目前更應該做的,不是急吼吼的提高生育率,而是更應該返璞歸真,要讓當下的年輕人活得更有能力和條件去生兒育女。
否則,大家都疲于奔命,大家都整日裡忙于工作和生計,試問誰還有心情去結婚去生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