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體》真人版和傳統好萊塢科幻電影不一樣之處在于夠硬核

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相對于不讓原著粉滿意的《三體動畫版》,能上央視播出的真人電視劇版《三體》的口碑要好的多的多。

但網上的口碑是一回事。粉絲的觀感嘛,又是另一回事。

考慮到本号粉絲們的需要,還是要解惑一下,這其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偏差的。

畢竟,熟悉并完全忠于原著的原著黨,還是鳳毛麟角的少數派。

多數的看熱鬧吃瓜群衆,非常不了解以下問題。

明明在視覺效果觀感上,《三體動畫版》要秒殺《三體》。這點從網傳的投資也能看出,據說《三體動畫版》花了2億還是多少,隻整了區區15集,而長達30集的真人版《三體》電視劇據說隻花了8000w。

而且在吃瓜群衆的觀感上,《三體動畫版》在視覺效果上要好的多,追車戲精彩刺激,人物模組化也漂亮,尤其是一開始和羅輯有魚水之歡的女龍套,因為是數字人模組化的原因,皮膚吹彈可破,身材美輪美奂。場景設計也好,雖然好萊塢味太濃,但看起來未來感十足的都市,有這一種美國口味的科幻感。

而真人版《三體》,真實的北京胡同,真實的街景,看起來和《隐秘的角落》拉不開時代差距的時空表現。怎麼看都像再拍現在的中國。

國味是肯定足足的了,是沒有好萊塢味了。但很多人覺得,科幻味也沒了。

就像上期我們探讨的那樣,很多人被好萊塢電影洗腦嚴重,覺得科幻味就是未來感,就是樣子貨,就是要像《銀河護衛隊》一樣,外表光鮮就夠了。

像《星際穿越》這種核心硬的要死的片子都能嫌棄外表不夠豔麗。

更别提《三體》這種看起來就像發生在現在,一點未來感都沒有的玩意了。

而且重要的是,這種表面功夫,《三體動畫版》做的還可以。更重要的是,他倆居然還有一個主角。

那就是史強。當然汪淼在動畫版第一部裡短暫出現了一下,但史強是兩部《三體》裡共用的角色。

明白我的意思嗎?同一個角色,雖然一個是于和偉演的,另一個怎麼看都是按馬東錫的樣子捏的。但他們都是史強,而且是同一個時空的史強。這兩個角色所處的時空也就相差一兩年而已。

但兩部作品所創造的世界,理論上應該是同一個時空的世界,也就是史強大概四五十歲的世界,但兩者給的觀感确實截然不同的。

《三體動畫版》就是按照好萊塢的那一套,打造的虛幻科幻世界。

而《三體》劇版,給的則是現實的世界。這不代表《三體》就不夠科幻。

事實上,哪怕是科幻感的營造上,三體劇版也足夠硬核。

最典型的就是劇中虛拟的良廂例子加速器飾演中心的場景。對于普通觀衆來說,這個場景就足夠科幻。

為什麼說他硬呢?

因為,這個科幻感十足的場景,是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取的景。

人家是實拍的!

是實拍的。

不是隻有克裡斯托弗·諾蘭會玩實拍狂魔的遊戲。

我們其實也能做到的。

我們再對比一下《三體動畫版》裡那個虛構的未來都市,你覺得哪個更酷,更硬呢?

不可否認,動畫版的好萊塢式虛拟未來可能要更紮眼一些。

實拍的電子加速實驗室,那種真實存在的厚重工業之美,是需要門檻來欣賞的。

它所具有的,是厚重的工業感,踏實裡的理論基礎,和更加夯實的未來美感。那種正在實作的美感。

更加欣賞誰?那要見仁見智。

我絲毫不覺得他們誰更強,我讨厭的,是動畫版裡導演犯的那些低級錯誤,而不是美術,場景,和技術團隊的工作。兩部作品的美感我覺得都是合格的。

我不喜歡的隻是導演的那些低級邏輯錯誤,比如上集提到的明明很趕時間的追車戲,中間強行浪費時間等紅燈?這不合邏輯,為了裝逼而裝逼。

劇版《三體》就沒有這方面的錯誤,而且還表現得很好。

比如楊冬的粒子對撞實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它用了一場撞球,就說的明明白白。

這場戲拍的太好了,還遵守了基本的變格派推理手法,一些太直白的東西直接做了留白,留給觀衆自己去思考。

這裡我就直接把留白的地方劇透了,跟老人孩子看的時候你們可以直接按我的說法來解釋。

達到裝逼效果。

丁儀和汪淼一共打了五場球,五場都打進了,這表示實驗成功。

但如果實驗失敗了呢?怎麼失敗呢?如果按照合理的邏輯解釋,失敗的可能性很多,比如,杆子沒打中球,球沒動。

或者,打中了球,但打偏了,球沒進洞。甚至“直線”飛出了場外。

這都是我們現實中可能遇到的,可以總結失敗經驗教訓的,可以通過更改實驗條件改正的錯誤。

但實際情況,就像丁儀在片中說的那樣,球打中了,但飛了起來,飛的卻不是符合牛頓力學的直線,而是七拐八扭的,速度不是勻速,時快時慢。甚至飛出了太陽系。

總之,不符合實體定律,根本沒辦法總結錯誤經驗,根本沒辦法改正。

這就是現代實體學所遭遇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瓶頸。

是最最經典的實體“測不準”定律。

是愛因斯坦一輩子都在論證争取的“上帝不擲骰子”。

是現代實體學客觀存在的謬論危機。

這麼複雜的科學概念,用簡單的一場撞球的戲份就跟你說清楚了。

這就很牛逼了。

這也是《三體》原著之是以被稱為硬科幻,雖然他描寫的就是現在的戲份,但卻足夠硬,硬到能獲得雨果獎的原因。

很多吃瓜群衆去看了劇版三體都覺得沒有科幻味,反而像個懸疑推理電視劇。

事實上原著就是這樣。真人電視劇版最大的優點就在于他足夠尊重原著。

而原著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懸疑推理。

當今實體界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遇到了瓶頸,宏觀層面,你打個撞球,球是尊重牛頓定律可以勻速直線運動的,是以你可以觀測它,然後預測它。

但微觀層面,原子核旁邊的電子和質子确實無序的,他就這樣像胡亂閃爍一樣随機的出現又随機的消失,而不是我們想象的也圍着原子核轉。

而且還有各種各樣小白看起來奇葩的故事。

劇中史強就很不解“薛定谔的貓”是什麼含義,為什麼貓處在死和沒死之間的疊加态,為什麼你不觀測它,它就是疊加态,你一觀測它就“坍縮”了。

這些東西都是現實存在的實體難題,總結成一句人話,就是不能觀測,測不準,随機的。是以才被總結為,上帝在擲骰子。

愛因斯坦一輩子都在反對這點,他旗幟鮮明的提出,“上帝不擲骰子”。

但就在去年,實體屆在量子力學上取的突破進展,卻離“上帝在擲骰子”更近了一步。

更别提還有更複雜的“量子糾纏”了。

這就是目前人類在微觀實體層面所遇到的瓶頸。

100年前,在愛因斯坦成名前,科學界就說實體的大廈已經築成,後面的發展隻是對他的小修小補。那是宏觀實體學的大成,但是愛因斯坦們成功把實體學帶進了微觀世界。目前,就卡在了各種測不準,疊加态,量子糾纏上,這是最前沿,最科學的難題。

而劉慈欣,在《三體》裡給出了一個符合邏輯的答案。

來自大劉自己的答案。

這才是《三體》最硬的地方。

并不是外星人入侵地球,這是爛大街的話題。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三體》第一部的結局,三體人都沒到的原因。因為外星人入侵并不是什麼主線。

它甚至都不重要,隻是個背景而已。

劉慈欣的答案,就是質子。一個被二維展開後,經過編寫的,可以被控制的質子。

因為質子的無序,速度時間對于它來說毫無意義,人類的各種微觀層面的實體探索在它的幹擾下都會得到“測不準”的結果,也就鎖死了人類在科學層面的探索。這就是三體版的“鎖死科技”。

這也是為啥開頭幾集汪淼會看到所謂“幽靈倒計時”的原因,甚至動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宇宙背景輻射,都看到了宇宙閃爍。

宇宙不是真的閃爍了,隻是他們的觀測被質子幹擾了。

汪淼看到了幽靈倒計時,不是世界上真的出現了什麼物質層面的倒計時,隻是智子把這些光影信号直接投射到他的視網膜上而已。

這樣,在現實世界的實體學上真實存在的那麼多難題,那麼多微觀實體學上概念謬論。被大劉用推理小說的方式,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科不科學?不知道,那是科學家需要證明的事情。

但在文學層面,他是符合邏輯,可以自圓其說的。

這是《三體》最硬,最牛逼的地方。

就隻有這些嗎?

當然不止!

就像電視劇版《三體》裡,推理元素不止這點内容一樣。

當年大夥讀原著的時候,導緻看不下去的最大障礙就是“三體遊戲”。

這也是全書中國味道最濃的地方。各種“秦始皇”“周文王”亂入,遊戲劇情卻灰暗,無序,處處存在着毀滅。

原著這幾段真的老難啃了。電視劇影像化後可能會好一些。畢竟我還沒追到這一段。但那場撞球的戲份讓我對編導有信心。

這幾段三體遊戲的劇情實際上就是在暗示真實的三體世界,在三個太陽的無序運動下,地獄般的場景,和不得不殖民尋找出路的理由。

具體是什麼地獄的場景各位去翻原著,或者看劇吧。

總之,将一個地獄般的世界,通過遊戲的方式,展開各種線索,讓讀者自行推理,并積累和代入情感,是很高端的手法。

《三體》的原著就是這麼一部懸疑推理小說。是以電視劇拍成這樣是終于原著的,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是隻有美國式的滿屏特效的戰争或者超級英雄,戰甲亂飛才叫科幻。

你看好萊塢不是也依照現有科技拍過《地心引力》麼,當然好像不是美國人拍的。

總之,《三體》和那種傳統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不一樣。

它足夠硬核。

《三體》原著最強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結局,盡管被鎖死科技,看上去人類的前途充滿灰暗,但《三體1》還是給了一個陽光的結局的。

而且這個結局也需要稍微推理一下,才知道他暗示了一個人類取的勝利的大可能。

珍惜他吧!

因為這個陽光美好的可能,是《三體1》的最佳結局。是個Happy end。

後面的《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放棄了這種可能。

那才叫真的背脊發涼。

因為涉及劇透,咱不聊了。如果有緣的話,大家進影迷群探讨吧!

最後,說個話題,最近網上罵《三體》的不少,有個大V的觀點最奇葩,說科學家們都是人生父母養的,内心沒那麼脆弱,實驗失敗了自殺算怎麼回事呢。

理念崩壞就足以讓科學家死亡了?不至于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确實,劉慈欣在他的大作《朝聞道》裡也寫了一群這種為了科學理念而甘願付出生命的科學家。但那隻是一篇短文。并不代表劉慈欣就鐵了心要創造一群非要為了理想而赴死的人。

人心,沒有這麼軸。

有時候,有些事,有社會學的味道。有宣傳口徑的事例。大夥兒都懂。但你不能揪着不放。

其實這事在社會層面可以解釋的,比如楊冬,做為國家粒子對撞實驗的負責人。負責強子對撞機,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粒子對撞是個什麼概念。覺得不就是一台機器麼?能有多大,很多人想象的機器也就是醫院裡那些醫療器械,比如核磁共振機器,伽馬刀,然後放大想象一下,有幾平米大吧。

但粒子對撞機可不是這個概念,想象一下,粒子對撞實驗,那是從北京挖個大道地去河北,然後在道地裡鋪上《三體》裡實拍的那種機器,一直鋪滿,幾百公裡,讓粒子在裡面穿梭,對撞一下。

想象一下這個工程量。想象一下維護這個工程量的技術人員,後勤人員,還有其他人員。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如果你做的這一切都是空虛,實體學不存在。你将面臨什麼責任?有多少人會是以而怎麼樣?

是以說這麼說的大V顯然就是個沒幹過大工程的純文科生鍵盤俠,根本沒法了解一個大項目負責人的壓力。覺得理想破滅算啥,拍拍屁股的事情。

重點是,大劉還不能這麼寫。宣傳做過的人可能都知道,這個話題是上不了台面的,如果可以用理想破滅來代替,為什麼不呢?

當年讀原著的時候,我們就看懂這個不能說破的道理。沒想到居然現實中還真的有人中招了。

這和劇中史強一樣,對于這些站在工程最高點的科學負責人,有這階級代差的不了解。

挺有趣的!

這種現實和原著以及電視劇之間的奇妙關聯,或者說作品對于現實社會的奇妙“預言”。

原著裡還有很多。當然那基本上都是《黑暗森林》的劇情了。

不涉及《三體1》的内容。是以這裡就不展開了。

祝大家觀影愉快,新年快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