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2》上映10多天了,相信各位該看都看了。
片子整體好不好,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見解。但至少在一點上,大家應該能達成共識——論特效和制作這一塊,該片屬實牛逼。
這不僅僅是因為《流浪地球2》有太空電梯、空間站隕落、炸月球這樣的大場面和視覺奇觀,
還因為該片有着一種獨特的“寫實感”。
許多觀衆都覺得,與其說《流2》是一部科幻片,倒不如說它是一部有關“未來曆史”的紀錄片,看着特别的“真”,就好像在另一條時空線裡,這一切真的發生過一樣。
這種真實的質感是如何産生的呢?
答案無外乎三個字:
堆細節
這裡可以先做一個對比。
在《流浪地球1》裡,整個制作團隊做出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1萬件拍攝道具,置景展開面積為10萬平方米。
到了第二部,規模擴大到了5300張概念設計、9.5萬件拍攝道具,置景面積超過90萬平方米。
道具的增多和場景的擴大,就讓《流2》的許多裝備和場景,都不是純粹用綠幕和CG做出來的,而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比如影片開場,劉培強和師傅張鵬所開的那架垂直起降式魔改殲20,就是用一個1∶1還原的道具拍出來的。
制作該道具的鐘劍偉團隊,不但做出了機體的外殼,還打造了内部的整個駕駛艙,不論是螢幕和操控裝置,還是起落架和專用輪胎,全都按照真實的飛機工藝制作。
同樣,在拍攝加蓬基地被襲擊那一段時,其中一輛被摧毀的裝載車,也是徐工集團專門提供用于拍攝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輛車的強化玻璃品質太好,道具組折騰了好久,最終動用了叉車才把車窗砸碎。
徐工給《流浪地球2》投入了61台主機裝置、400多套零部件及工廠中的房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從業人員。
除此之外,大到整個臨時指揮中心,小到劉培強向韓朵朵求婚用的戒指,遠到空間站裡的休眠倉和外骨骼,近到加蓬某處二樓人們聚餐時用的燒烤架……各種真實的置景與道具,不但震驚了銀幕前的觀衆,也吓到了銀幕裡的演員。
沙溢在第一天進組時,完全沒想到組裡居然真搭出了一個UEG基地,而吳京在路演的時候也吐槽,說沒想到那個無人機幹擾槍有幾十斤重,舉那玩意就像在健身。
并且,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不論是機器人還是單兵裝甲,用的還不全是一套制式,有的還能看出明顯的戰損。
而如果不說軍械,你會發現劉培強用的手機,由移動提供7G網絡信号,在他去看患病的妻子時,你能聽到隔壁病房的咳嗽和呻吟聲。
甚至,《流浪地球2》團隊對這種真實細節的追求,已經到了一種瘋狂的地步。
在電影的設定裡,前期的故事發生地加蓬位于赤道位置,但電影的拍攝地卻在山東青島。為了保持太陽光的照射能夠真實,拍攝組用吊車吊起了許多燈,搞了一個U型燈陣,以此來模拟真實經緯度的光源。
而上述這一切,便為《流2》提供了“量大到幾乎要溢出的”可用視聽素材,導演和剪輯使用起來,簡直可以用“揮霍”來形容。
你可以回顧一下這部片子裡,那些令人難忘的科幻橋段:
太空電梯在運作時的分級加速和“冰盾”護體,月球發動機點火時的打火石機械結構變化,門框機器人保護人類時的“變形金剛式護盾展開”......
這些橋段雖然炫酷,但在片子裡最多也就展現個幾秒,多一個鏡頭也不給。你還沒來得及欣賞細節,注意力就被下一個奇觀吸引走了。
并且,有很多品質非常高的素材,甚至都沒好好被用上。
比如影片中段,有一個圖恒宇被電擊槍射出的兩根針所擊倒的鏡頭。
實際上,那把電擊槍不但有自己的模型,而且經過了精心的設計,但為了影片整體的節奏感,最後它們全都被砍掉了。
還有劇中的航天員機動裝置,其設計橫跨一年,做出了好幾個版本,最後卻隻在太空電梯的長鏡頭裡,作為背景闆短暫地閃現了兩秒。
按照郭帆導演的話,《流浪地球2》所追求的,就是好萊塢《複仇者聯盟4》那樣,令人應接不暇的資訊轟炸。
而細節的密度越大,我們作為觀衆的真實感自然就越強。
但同樣,這種高飽和的視聽體驗,也無形中提高了觀影的門檻——片子裡許多優秀的設計,你可能要3刷,甚至5刷才能get到。
這就讓許多人對《流2》的執着提出了疑問:如此程度的追求細節與還原,對于一部以盈利為主商業片而言,真的有必要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是什麼支撐着《流浪地球2》的團隊,完成了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自《流浪地球1》開始,“電影工業化”這個詞,就被媒體和影人反複提及。
有些人覺得,所謂的電影工業化,就是在影片裡展現大國重器 、工程機械,就是把特效拉滿,創造盡可能多的視覺奇觀。
但實際上,任何工業化的本質,其實都是“标準化和規範化”。
郭帆導演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及,早在2014年,他就被好萊塢大片《終結者》的制作流程所震撼:
“電影制作的整個過程都是可以量化拆分的,電影被拆分成一個個項目組,分門别類對接道具、攝影、特效等工種,高效地完成任務。”
而國内的電影拍攝,缺的恰恰就是這樣一套規範化的,有迹可循的成熟模闆。
用郭帆的話說,就是:
“......好萊塢現有800多個工業标準,每年以50個新标準的速度遞增,而我們現行的關于創作和制作的标準幾乎為零。”
這一點,在“流浪地球”系列的拍攝中非常明顯:
在拍《流1》的時候,導演想拍一個鏡頭,卻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呈現,一個特效鏡頭足足改了249遍;
那時打開《流1》的特效鏡頭檔案夾,所有的檔案名都千奇百怪,根本就沒法正常歸檔。
在《流1》大獲成功後,有很多媒體說這部片子開啟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大門,但隻有拍攝組自己知道,這種工業化“都是拿‘人肉’填的”。
而到了拍《流2》時,規模更大了,問題也更多了。
郭帆導演發現,當拍電影的人員由幾百人上升至幾千人後,連中午如何安排吃飯都成了問題。
在拍的時候,他專門找了20個實習生,就負責記錄片場出現的錯誤,結果到影片殺青時,那個記錄的紙張摞在一起,居然有半米高。
但也就是在這種毫無先例可參考的前提下,《流浪地球》“被迫”開啟了自己的電影工業化,甚至為這個行業制定了一些标準。
像在《流浪地球2》的工作名單裡,你能發現一個叫科學顧問工作制片人的陌生崗位。
而該崗位的工作,就是在電影人和科學家之間建立橋梁,把艱深的科學資訊轉化成能被了解的視聽語言,讓影片裡的一切都更加可信。
于是乎,這邊,片方大半夜兩三點給中科院的大佬打電話,問“兩個科學家在電梯裡都聊些啥”;那邊,做力學的大佬以此編了一套關于太空電梯的考題,準備等影片上映後讓他的學生們答答看。
在《流1》裡,制造道具基本上都屬于“平地摳餅”,根本就沒有個頭緒,有的道具甚至是靠木雕和拼貼做出來的。
但到了《流2》,像宇航服這樣的裝備就能夠量産了,素材檔案也有一套标準化的歸檔流程了。
并且,《流2》的制片人龔格爾表示,這部片子的許多從業人員,其實都是從《獨行月球》團隊裡轉過來的,有許多現成的生産鍊可以接着用,但在《流1》時,卻沒有這麼好的待遇。
是以,如果把《流浪地球2》那些追求真實的細節,看作是工廠裡所生産出的一個個零件,那麼電影工業化就是給這些零件的生産,設定一個統一标準,讓它們能互相咬合運轉,并被批量化地創造出來。
而更進一步,當這家名叫“流浪地球2”的“工廠”可以實作量産時,那麼它的“生産經驗”,也就可以推廣到其他的“工廠中的房間”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流2》拍攝期間,郭帆與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成立了一個名叫“電影工業化實驗室”的組織,其目的就是嘗試建立一套中國電影自己的拍攝标準,用自己的經驗,讓後來的電影人“不再踩坑”。
從這個視角再來看《流浪地球2》,它不但是一個新高峰,更可能是一個新開始。
在中國的科幻電影史上,《流浪地球2》成了新的巨人,它不但站得筆直,還給後來者“留出了足夠寬的肩膀”。
設計/視覺: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