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車圈又開始活躍了起來,作為網際網路領域“鍵盤值”極高的品牌小米,自家的小米汽車備受關注。獨自“閉關”建立汽車生産線的小米,能否造出“年輕人的第一輛車”,硬體、顔值能否滿足大家的“胃口”,都是近期熱議的話題。
距離小米汽車釋出的日子越來越近,相關的爆料開始密集。
小米汽車,真的要來了
近日,網上流出了一組号稱是小米汽車設計效果圖,型号為MS11。雖然隻有兩張圖檔,但也足夠把小米首款汽車的外觀“扒光”了。可以看出來,MS11的設計效果圖跟此前曝光的工程圖以及路測僞裝車的契合度很高。整車造型比較圓潤,流線感很強,采用了大遛背的設計,彰顯轎跑的調性,車頂有一體式的全景天幕,很符合造車新勢力與新能源汽車的設計特征。
(圖檔來自@德鹵愛開車)
效果圖一出,相信許多人第一讨論的是小米汽車的顔值如何。說實話,小雷認為MS11目前的顔值和特征都不算很突出,但貴在流線感很足,車身沒有用力過猛以及修飾過度的地方,不靠浮誇的外觀刺激消費者的眼球,這一點很難得。
據說小米汽車MS11目前的外觀設計已經很接近量産形态了,但距離正式量産下線還有不少時間,仍然有調整的空間,調整幅度應該不會很大。
(圖檔來自@德鹵愛開車)
對此,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回應稱,小米汽車的最終設計稿并非這樣,網上洩露的圖檔是非常早期的招标過程的設計稿,并非最終設計。至于小米汽車最終長得咋樣,得靠官方親自解答。定位上,小米汽車很可能也是要對标特斯拉Model 3的。
小米汽車路測期間,連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也親自參與冬測駕駛,可見内部對這款汽車的認真程度,畢竟汽車是雷老闆最後一次創業,也是目前科技行業的風口,錯過了必定很可惜。
豪華堆料依舊是小米汽車的特色
小米在智能手機上的堆料之“兇狠”,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同價位能買到比其它品牌更多配置的高成本效益深入人心。盡管打入了高端市場,小米對堆料一事從未手軟過。
這一“傳統美德”也在汽車領域上得以延續,最新消息透露,小米MS11将會搭載固态Lidar技術,車頂配備一個遠距離高線束主Lidar,左右翼子闆以及車尾兩側斜面分布了4個短距離固态Lidar,加起來就是一套5 Lidar的強勢組合。
(圖檔來自特斯拉)
雷射雷達是汽車中最為金貴的感覺元件,市面上單顆雷射雷達成本價普遍達到了1萬元。考慮到成本控制問題,許多新能源車型都是采用單/雙雷射雷達+多個輔助雷達的組合,一輛車上超過2個雷射雷達已經能叫“奢侈”了,對比一下MS11上的5雷射雷達陣列,小米明顯是下了血本。
兇猛堆料的背後,恐怕也有小米的難言之隐。雷射雷達再多,最終都是要通過車内算法處理的,軟體端必須要跟上。首先小米目前沒有已經量産且上市的車型,道路資料等方面的積累猶如一張白紙,光靠路測上訓練得來的成果,肯定沒法跟摸爬滾打多年的造車新勢力相提并論。要盡可能縮短小米與其它新勢力的距離,用更豪華的硬體陣容彌補,不失為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
(圖檔來自蔚來)
事實上傳統車企不乏搭載3-4個雷射雷達或其它輔助雷達組合的車型,但最終在軟體調優、AI算法等領域敗給了新勢力,這也是新勢力短期内迅速成長的一大殺手锏。小米怎麼說也是做智能手機起家的,軟體算法從來不缺。
而在電機、電池等純電車型的核心要素,目前并沒有太多的細節資訊,小雷相信小米的堆料不會讓大家失望。
(圖檔來自小米)
在國内大部分消費者的眼中,大車更有排面,擁有充裕的駕乘空間,适合多人乘坐、油箱/電池更大、載物能力更強等要素,對SUV/MPV車型是關愛有加,是以各大新勢力的第一款車型都會選在SUV,迎合主流的消費群體,蔚來、理想、恒大等品牌的首款産品,基本都是SUV。盡管特斯拉靠着Model 3破圈,但後來的Model Y明顯更受歡迎。
(圖檔來自蔚來)
市面上也有劍走偏鋒,首推轎車的品牌,其中比較知名的應該就是長安深藍SL03。此外,小鵬P7、特斯拉Model 3、蔚來ET5/7、比亞迪海豹等,都是爆款級别的轎車。
轎車并不算是一個違背市場發展的方向,國内消費群體多種多樣,“年輕人的第一輛車”更應該是從個人使用的角度出發,富有個性的轎跑同樣能收獲高銷量。名爵也有一款“雪藏”了半年之久的大遛背轎跑MG7,目前熱度頗高,但就是沒有量産上市。
小雷預計小米内部應該是有SUV項目的計劃,估計要等生産線成熟之後才會逐漸推進,想要SUV的米粉估計還得多等幾年。
被造車時代推着走的小米
廠商互相跨界早已不是新鮮事,前有小米跨界造車,後有蔚來、吉利跨界造手機,前者是汽車領域的新玩家,後兩者則是手機領域的“萌新”。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廠商為了發展,走出了自己固守多年的舒适圈,冒險尋求其它領域,尤其是智能手機市場,近兩年銷量下跌很嚴重,幾乎是十年以來最低谷。即便如此,汽車廠商依舊選擇了“逆行”。
雷軍也曾表示,小米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就要跟着風向走,造車業務是被逼出來的。
(圖檔來自小米)
想想也正常,電子資訊産業不斷發展,新消費領域的市場風向也是瞬息萬變,小米如果不邁出舒适圈,最終會成為一家“傳統公司”,跟不上時代發展,被後來的新勢力所淘汰。跨界對于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造車或許不在小米的計劃中,卻為了時代發展不得不跟進。
究其原因,汽車低碳化、智能化是未來必經的發展方向,同時汽車也在跟智能手機互相融合,成為智能生态中的一部分。蔚來造手機,表面上是吐槽蘋果業務封閉不開放接口影響使用者體驗,實際上也是在借此發展自己的生态閉環。
(圖檔來自蔚來)
目前iPhone使用者占比超60%,車企們擔心的是,一旦蘋果汽車布局成功,這些人很有可能就是潛在的消費群體。在強調智能生态的大環境下,沒有配套産品的造車新勢力,亦或者是沒有汽車的智能終端廠商,競争力自然會下降。以後手機與汽車的聯系會越來越緊密,靠生态關聯把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綁定在一起。
善于裝置協同的小米,在車機上應該也有不少值得期待的地方,或許還會推出一個“MIUI For Car”的系統平台,加強小米手機與汽車之間的聯系,核心競争力還是具備的。
總結
小米汽車能否成為“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關鍵還是在于價格。不同于智能手機,汽車起步都是幾萬以上的,普通的年輕打勞工一個月就小幾千元工資,獨自供完一輛車的難度很高,是以對汽車的售價極其敏感。目前曝光的小米汽車售價在30萬元左右,非一般年輕人能消受。
但不管怎麼說,小米汽車的開發程序比我們想象的要順利,明年面世的機會很大,到時候應該會有許多樂于嘗鮮的人買單吧。
(封面圖來自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