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浪地球2》提升了國産科幻片的高度,帶給觀衆視覺上強烈震撼

四年前,一部逆襲的《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片元年。

讓大家看到了國産科幻片的新希望,較為成熟的特效與工業化,獨屬于中國味兒的科幻,都叫人歎為觀止。

如今,導演郭帆召集原班人馬,又在吳京之外增加了劉德華這一重量級的演員,讓《流浪地球2》呈現出了1+1>的效果。

《流浪地球2》在設定上延續的是前作的套路。

之是以相較于第一部實作了全面更新,是因為重塑了一個新的世界。

太陽氦閃危機即将來臨,人類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數字生命派與移山派各自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

由此電影總分總的多線性叙事展開。

移山+逐月的流浪地球計劃為主線,引出數字生命派,劉培強和圖恒宇三條分線。

三條線互相交叉,最終劉培強線跟圖恒宇線彙內建一條線,即流浪地球線,與第一部産生聯系,形成互補的延續。

如果僅有概念,沒有技術的支撐,那也是空中樓閣。

《流浪地球2》能撐起這些大場面,小細節,是因為其電影技法也是完善的,電影的節奏時緩時快,觀衆的情緒随之起伏,在最後一刻完成升華。

《流浪地球2》提升了國産科幻片的高度,帶給觀衆視覺上強烈震撼

開篇第一幕的太空電梯,一開始鏡頭從上到下移動,太空電梯的震撼一覽無餘,恢弘氣勢全然展現在眼前。

而後借助景别的不同變化,先近景再全景,後拉一個遠景,太空電梯由近地到太空,畫面從白到黑,短短幾分鐘,可見場面排程之娴熟。

再加上鏡頭的各種角度,不漏掉任何一個好看的畫面。

還有絲滑流暢的快速剪輯,數個短鏡頭拼接成一個畫面,讓觀衆應接不暇,腎上腺素一直處于飙升狀态,根本停不下來。

可《流浪地球2》有的不隻是這些。

片中的美術設計幾乎算是國産科幻片迄今為止的巅峰了。

布景、道具、服裝等方面的設計,把構想的未來世界通過線上的審美觀念和比興的表現手法使其視覺化、形象化。

《流浪地球2》的布景看起來極為真實,讓觀衆感覺不到有什麼别扭或不自然之處,像那麼一回事,影片的品質也是以而提升。

有時候好電影不一定會有一個好故事,能夠讓一個概念落地,讓電影中的世界成立,也算是另一種值回票價,《流浪地球2》做了個優秀的示範。

在特效方面,《流浪地球2》将國産科幻大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片的CG特效大都集中在了太空電梯危機和月球墜落危機,前者勝在技巧,後者讓人看到了氣勢磅礴的視覺奇觀。

《流浪地球2》提升了國産科幻片的高度,帶給觀衆視覺上強烈震撼

電梯危機是為了第一眼就吸引住觀衆,一望無際的電梯,本身就是很大的看點。

在大氣層中高速穿越的電梯,與繩索的摩擦産生耀眼的火焰,緊張刺激的音樂響起,懸疑感撲面而來。

随後數字生命派的壞分子劫持電梯,進攻基地,引爆聲遮天蔽日,天空中好似煙花絢爛,浪漫主義跟絕望窒息一起襲來。

最後方舟空間站轟然墜地,觀衆的心情也随之跌落谷底,情緒的變化都被特效場面拿捏,也帶給了觀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引爆月球是審美上的一次提升,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油畫質感。

茫茫宇宙中被行星發動機點亮的地球,雖然危機重重,但一片藍色之中冒出的繁星點點,依舊能讓人看到生機勃勃的希望,藍色所帶來的清冷都被這些黃色一掃而光。

與地球相對的月球,上面的每一位孤勇者都成了最美的點綴,美輪美奂的畫面,結構主題明确、布局适宜,多樣而統一、鮮明而簡練,這世間最美的畫莫過于此。

《流浪地球2》在特效上能夠做到這一切,完全得益于國産電影工業化的逐漸完善。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吳京接受采訪,被問到為什麼會支援郭帆導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不擔心拍爛了,毀了自己的口碑嗎?

吳京直言道:“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制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四年後,《流浪地球2》上映,再回頭品味吳京說的這段話,意義非凡。

這7000人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國産科幻電影确實在特效方面實作了質的跨越,工業化的未來或許已經不遠了。

有了技術層面的保底,還得讓影片的價值觀立的住。

《流浪地球2》沒有一味地歌頌或批評,而是在片中恰如其分地帶入中國人的價值觀,觀感不生硬、尴尬,故事不割裂、跳躍。

耳濡目染間就會慢慢看到中國好的一面,進而借助電影的力量扭轉世界上一些國家和許多人的錯誤認知,改變他們的偏見,提升中國人在海外的正面形象,這比任何宣傳片都管用。

像《流浪地球2》這種潛移默化的電影,才是走出去最好的方式。

片中傳達的是中國人看問題的角度,即憂患意識,做某件事的最終目标,即故土難離,為之堅持的精神寄托,即舐犢情深。

導演并沒有特别突出某個中國人,而是胸懷宇宙的大情懷。

人類之是以能夠讓文明延續,靠的是堅持不懈和從未缺少的勇氣,這種包容性讓《流浪地球2》不止适合我們看,完全可以走出去。

但在虛懷若谷的同時,《流浪地球2》也沒有忘記國産科幻的本土化。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的一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被《流浪地球2》引用,有一語雙關之妙。

現在的人不曾見過以前的月亮,古時的月亮卻照過古人,同理,今人沒有見過李白,但跟古人一樣都讀過李白的詩,進而道出變與不變這兩個概念。

《流浪地球2》提升了國産科幻片的高度,帶給觀衆視覺上強烈震撼

變的是人,古往今來,古人今人的數量何止河中泥沙。

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亘古如斯,他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懷從未消逝,他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思念不曾消減。

這就是不變,這種不變是中國人故土難離的情結,也是中國人對親人離去放不下的羁絆,更是《流浪地球2》本土化的根本。

好萊塢科幻電影一般是兩個套路。

一是人類的終極命題,如《2001太空漫遊》《星際穿越》,二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如漫威的所有電影。

這兩個方向上的所有故事基本都被好萊塢拍完了,漫威拯救世界、宇宙都拯救了十幾年,觀衆早就見怪不怪了,是以在此條道上想要彎道超車,跟天方夜譚無異。

是以,《流浪地球2》必須創新才能赢得認可,才能讓國産科幻片有第三種可能。

20年代,電影之是以從西洋影戲變成中國電影,就是因為鄭正秋、張石川他們讓電影具有了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現實主義的屬性讓中國有了電影。

《流浪地球2》的意義就在于此,做現實主義+故土情節科幻,不僅可以與好萊塢科幻片差別開來,還能夠讓本土化國産科幻片再度回歸。

至于怎麼讓這些中國元素合理的融進到故事當中?相較于前作,《流浪地球2》做了加法。

第一部的中國元素是随處可見的建築與落葉歸根的羁絆,但在續集中,除了表面功夫外,在核心上也做足了文章,屬于内外兼修。

如突出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贊頌舍小家為大家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彩蛋中居安思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主題。

這些價值觀沒有直覺地擺在眼前,觀衆不會反感,反而會跟着故事發展,循序漸進并發自内心的接受電影中傳輸的這種概念。

不必“不要擡頭”,看見人類的劣根性,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悲觀,可以昂首挺胸地擡起頭,因為目之所及都是希望。

這種希望來自團結一緻,來自舍小為大,來自集體主義精神。

上一代人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下一代人才能安居樂業,才能讓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

是以他們選擇放棄,但他們留下了年輕,留下了人類文明延續的火種,做到了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 。

這是一種千紅一窟,萬豔同悲的大悲壯,更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格局。

國産科幻片想要不成為舶來品,實作本土化,就該在這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像邯鄲學步那樣,看似很用功,學這學那,其實一無是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