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大年初一,看電影《無名》。”

對1999年就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導演程耳來說,雖然《無名》已經是他的第四部院線作品,但此前他從未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親身參與宣傳。現如今,這句話已經成了他面對鏡頭時,可以脫口而出的一個本能表達。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程耳導演

當然可以說,在這部宣傳時被定義為“超級商業片”的電影中,該有的商業元素一個不少,諸如影帝影後的演技加持、頂級流量藝人的賣力出演、群星荟萃的演員陣容、“地表最強攝影機”等技術上的突破、以懸疑視角拍主旋律題材的創新等等,網友也樂于看到原來堅持“登報”宣傳的導演能體驗直播賣票的影響力,但在這些帶有“标簽”性質的宣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作為導演,到底想用一部怎樣的作品,去占據觀衆生命中的兩個小時。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卡在電影上映的節點,程耳和我們分享了他在這部電影創作過程中的一些經曆。對導演來說,每一次創作都是從影影綽綽到清晰可見的漫長探索,而大部分觀衆在銀幕前接受的,卻隻有一個最終的結果。是以當電影終于上映,一切評價的權利已經掌握在觀衆手裡,聽他講講自己由不确定走向确定的過程,等于擁有了另一個重新解讀電影的視角。這樣的視角,或許不是讓人買票的直接理由,但了解這些,能讓人更清楚自己在看一部怎樣的電影。一部電影給人帶來的思考,并不局限于坐在電影院裡的短暫時刻。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時間退回到眼前這一切都還不存在的時候,程耳并沒有想到,要把這麼一個戰争時期隐秘戰線的故事,拍成現在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宏大制作。當這個故事還隻是在他筆下的一篇小說,出發點簡單到就是他的個人興趣,再到後來,當确定有這麼一個機會,要拍攝一部民國題材的電影,《東亞往事》這個此前斷斷續續創作的小說,就逐漸有了輪廓。“基本屬于信手拈來。”雖然那時候劇本還沒有成型,但他對那個曆史時期有着充分的了解,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後,他依舊想用自己的方式,把他的好奇、觀察和思考表達出來。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那個年代的豐富展現在各個方面,包括當時的人物、生活,以及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我覺得它的戲劇性比和平年代更加極端。”

事後回想,正是這個完全由興趣生發的起點,支撐了程耳的整個創作過程。其實在電影籌備期、乃至開機許久之後,他都沒有完成一版足夠細緻的劇本,演員也隻知道各自角色大概的走向,但就是因為那個足夠确定的初衷,讓程耳在焦慮的同時有了信心。他知道,哪怕過程艱難,也一定能得到一個明确的答案。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我們調整過幾次劇本,到最後去上海籌備的時候,我隻是有一個概括性的故事,劇本并沒有寫完。有時候很奇怪,你不到現場真的跟演員一起等待一個劇本的時候,它就寫不出來。”在這次宣傳電影的過程中,程耳還在與演員回憶拍攝時的困惑,“王傳君的戲都快拍完了,最多就差三、五天的時候,他才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劇本,王一博是大概拍完前十天拿到的,都很晚了。但大體的氛圍和每個人物的走向,我都是曾經跟他們一起梳理過的。”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程耳拍攝時一直有個習慣,就是他不怎麼跟别人讨論劇本。從上學拍攝畢業作品算起,他就同時擔任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輯,他也不諱言“我讨論劇本的經驗比較少”,但即便是這樣的工作方式,他也不吝于跟演員在表演上做出盡可能豐富的交流:“通常都是我跟演員去讨論現場怎麼表演,或者在演員提前做功課的時候,我們讨論整個邏輯和情感的重點。”

觀衆觀看這部諜戰片時,也許能感覺這就像在影院看角色們玩兒了一場“劇本殺”,其實創作過程也如出一轍。從導演到演員,他們都跟觀衆一樣,是從隻知道大緻的題材和走向開始的。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次邊走邊看的冒險。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在演員的選擇上,程耳同樣經曆了由混沌到清晰的探索。

“我比較擔心的其實是王一博這個角色,因為他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我之前沒有拍過這麼年輕的演員,對這個年齡段的演員也不是很熟悉,是以我當時就在想,這個人應該是誰啊?後來我覺得還是應該從形象和氣質這些感覺入手。然後他們給我看了王一博的照片,我覺得還挺不錯的,可以試一試,就約他談了一會兒,見面的感覺非常好。”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雖然是個一直跟影像打交道的導演,但程耳在創作最初的小說時,完全沒有出于職業本能地在眼前勾勒出每個角色的鮮明形象。“小說相對是天馬行空的,我寫的時候,對人物的感受更加寬泛。”再到小說變成劇本,文字在腦海中逐漸成了畫面,這些角色就像經曆過一個“水落石出”的過程。不僅是王一博,其他的許多面孔,也慢慢地在程耳眼前呈現了出來。

“都是我寫着寫着,随着劇本具體化、或者說細節化之後,人物的形象會慢慢浮現出來,有了具體的輪廓。可能當一個人物清晰了之後,在我寫某句台詞時,我會想象這是誰在說。王一博定下來之後,包括周迅、大鵬、王傳君,都是漸漸地,你好像能看到這個人物向你走來。”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特别是這次在電影裡跟過往形象截然不同的大鵬。最近放映後,程耳甚至聽說有觀衆完全沒認出銀幕上那個戴着眼鏡、一看就充滿了狠戾氣質的角色是由他扮演的,包括程耳自己的女兒也無法将片場認識的大鵬和生活中的他對上号……每每聽說這樣的“意料之外”,程耳都忍不住為演員驕傲,這恰恰證明了演員的可塑性,這是表演的意義,也是創作的魅力。

在之前的一些報道裡,有個格外被粉絲贊歎的點,是說程耳為了讓王一博更好地找到狀态,要求剛進組的他在酒店房間裡獨處一周的時間,在那一周裡,王一博需要從日常的忙碌中抽身,逐漸習慣一個人的世界,逐漸習慣“葉先生”這個角色的孤獨。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就還是得獨處。”說回到提出這個要求時的目的,程耳的想法并不複雜。其實他也會時常為自己創造一些獨處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平常許多來不及細想,或者怎麼都想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因為足夠安靜而找出解法。類似于演員上台前總要閉目養神一小會兒,時間不用太長,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但它必須得存在,有了這種客觀上的抽離,才能在主觀上找到方向。

“有時候在現場,如果我自己覺得剛才那一條好像缺了點什麼,還不是那麼理想,也會一個人跑到攝影棚外面待着。我們的攝影棚外有條河,我就在河邊,獨自站一會兒,讓自己想一想,然後回去接着拍。”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特别是《無名》這種邊寫邊拍的電影,當拍攝過程中有很多突如其來的“飛頁”,他就更需要留白,是這樣的留白時刻,讓他能在各種可能中找出真正的必要。“我們最後定下的演員是黃磊,原本是沒有這個人物的,在現場飛頁寫出一些片段,然後越寫越多,就寫出了這麼一個人物。”“因為飛頁,我增加了演員,也增加了場景,這确實是很大的壓力。”程耳一直說自己不是個愛跟人讨論劇本的導演,根源就在于他有自己的堅持,所有的選擇不需要他人評判,他得安安靜靜地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才能開啟後面所有的拍攝和表演。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包括畫面風格也一樣,有時候甚至是不知不覺地,他也會延續一些習慣,直到在銀幕上看到,才能發現這些早就融入進了自己的本能裡。比如《無名》中有一段經典的打鬥戲,王一博用窗簾纏住了梁朝偉的頭,那個畫面像極了他之前作品《邊境風雲》裡楊坤的一個動作;還有《無名》裡梁朝偉反複擦拭袖子沾上的血,同樣王一博也做出過這樣的動作,這些無意識,早就漸漸成了程耳的潛意識。“我還挺喜歡拍這種無限重複的動作,它們是可以完全持續并且不變形的,有一種奇怪的重複感,這種感覺讓我挺迷戀的。”包括《羅曼蒂克消亡史》裡,趙寶剛飾演的角色被鐵鍬砸得滿面傷痕,其實原本拍攝的長度比播出版本還要多一倍,“這些東西都是有相通之處的,次數會變得很多,動作一模一樣,它有一種簡單的、不需要變化的重複。”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随着作品數量的增加,程耳獨特的影像特色也在越來越鮮明地顯露出來。“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從心理上,這些東西捕捉起來還挺有趣的。”不管是獨處、飛頁還是隐隐呈現的視覺習慣,這些都已經和程耳作品是否足夠“商業”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他先抛出一個通過鏡頭講述的故事,每個觀衆再去各自解讀。迷人的,始終是這些發現和讨論的過程,他自己也沉浸其中。

《無名》幕後,不該無名|專訪導演程耳

《無名》劇組人員

是以大年初一,你去看《無名》了嗎?

編輯:Mia、西貝

采訪、撰文:張凡

圖檔來源:《無名》劇組

設計:小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