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圖書館大叔消息》吳貴春正在圖書館學習。本報記者 鄧瑞軒
工作文獻雜志。
"世界工廠"東莞,有600多萬農民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從農村到城市。工廠、生産線、食堂、上下鋪...形成了他們的生活
然而,當他們拿起書,拿起筆,走上舞台時,這座城市被他們照亮了。
本站記者車曉軒,黃浩元,鄧瑞軒
當吳貴春聽到《國書》的作文題目時,突然湧現出動靜,"我說出我的想法。
最近感動了億萬網友的"圖書館留言大叔",是一位國小畢業的線職工,曾經多次讀一行字查字典。在他面前,還有一面曆史故事談讀者。
17年的工作,12年的學習,這種修養和陪伴自己的工作城市,吳桂春已經變得難以放棄"第二故鄉"。
"世界工廠"東莞,機器轟鳴,無數中國制造從這裡走向世界。
這裡有600多萬農民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從農村到城市。工廠、生産線、食堂、上下鋪...形成了他們的生活。
然而,當他們拿起書,拿起筆,走上舞台時,這座城市被他們照亮了。
他們是流水線上的勞工,是充滿激情生活的歌手。
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是城市文化的參與者和塑造者。
他們建造了這座城市,并榮耀了它。
閱讀和培養精神和靈魂
身材不高,幹瘦,皮膚黝黑,兩指關節特别大,這是常年體力勞動者的典型形象。
我們第一次見面時,54歲的吳桂春給人的印象是沒有笑容,甚至略帶木讷。
6月24日,在家鄉湖北孝順的吳貴春在東莞圖書館留言簿中寫道:"我來東莞已經17年了,其中我在圖書館看書已經十二年了,書可以合理,是唯一一本對人沒有害處的書。今年的疫情導緻許多行業倒閉,農民工無事可做,選擇回國。當我想到這些年的生活時,最好的地方是圖書館。雖然各種不情願,但生活是被迫的,餘生永遠不會忘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做得越來越富足。了解惠東莞,了解惠族農民工。"
在失業之前,吳貴春在一家鞋廠當雜工。從早到晚,周圍都是縫紉機的咔哒聲,濃郁的鞋油和膠水味。他羨慕有技能的工作,"掙得更多,沒那麼累。"
走進密集的工廠和不間斷的流水線,卻沒有被辛苦和困難打敗,因為有書香作為伴侶。工作多年,離别場合不怨恨不恨,感謝書香,吳桂春的故事瞬間感動了整個網絡。
在東莞職工文化宮職工書屋,在書的中間,木頭吳桂春的外表變得舒适、活潑很多。記者當天看到吳貴春,正好趕上聯考語言科目的結束,當我聽到作文問題時,老吳來到強勢,打開盒子:"來吧,我告訴你。"
"子公大方,能容納人,會用人,不允許他達到霸權;包叔叔不嫉妒,他也能認識人;關鐘确實有實力,他給齊國章,是一代人的名字。
這時,老吳的眼神閃過,"一個人成為最後一眼,是要經曆一些挫折。這樣的聯考作文不錯,在曆史故事中有正能量。他說。
因為學曆低,沒有手藝,17年的工作吳桂春很辛苦。為了省錢,他非常經濟,一年四季都不回家。去年,他的兒子終于拿到了碩士學位,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他肩上的負擔輕多了。"
第一次進書館,除了記得有空調,有很多書,吳桂春還記得自己的心,"穿工作服去,衣服上還沾了一些油污,這麼好的地方我能進去啊?"
有一次他忍不住問圖書館保安,結果對方回答說:圖書館是讓大家讀書的,你不來我們失業,怎麼能被抛棄呢?
老吳最常去的"24小時圖書館"一樓,因為工作時間多變,有時工作時間圖書館已經關閉,"但它總是開放的"。
喝點酒,讀一本書,在吳貴春看來,這是人生的極大享受。堅持讀書,讓老勞工有一顆活潑、富有的心,他俏皮地說,最像蘇偉"用酒杯找月亮"的境界:"當月亮的時候,酒問青田。"最喜歡讀《三字兩拍》《東周利傳記》這些書。
"書籍可以教理性。懂得"三字兩拍"要懂得做人,不做好事就不會有好結果。"在閱讀中,吳貴春形成了自己簡單的人生信條,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心情也比較平和。
在東莞,像吳貴春這樣的農民工超過600萬,約占常住人口的70%。東莞已成為中國最糟糕的城市之一。
作為城市公共資源的一部分,遍布城鄉的公共圖書館為許多勞工提供了身心庇護所,并滋養了他們的精神和靈魂。
目前,東莞圖書館已設立全市綜合圖書館、52個分館、102個圖書館移動車服務點、400個村(社群)基層服務點服務體系、全市32個鎮(街道、公園)24小時自助出借服務覆寫,實作"一個圖書館證書,多圖書館出借;
在東莞圖書館,一支志願服務隊令人印象深刻,他們默默地為讀者提供服務,其中大多數是農民工:電工、保安、廚師......專業地位是多種多樣的。
36歲的蔣雲濤第一次見到志願者很不明白:"工廠工作太累了,一個月休息不是兩天,還要抽點時間做這個!但現在,姜雲堂接過了志願服務的接力棒,成為了服務隊的隊長。
高中畢業後,姜雲濤來到東莞的一家電子廠工作。十多年來,擺攤,做銷售,倉庫經理,安全...他改變了很多職業,同樣是閱讀和學習的習慣。
如今,蔣雲陶已經成為一家大型地産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收入增長不少,還在東莞組建了一個大家庭。多年來,他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圖書館,獲得了人力資源管理證書、食品安全證書等專業資格,現在正在稽核消防員證書的準備工作。"當你不斷學習,你不斷進步,知識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他說。
他們體驗,他們寫作,青春和詩歌跳上生産線
"歐藍德,生命的起跑線/不要仰望我們的背影/我們向命運彎腰/站起來/向前邁進。
1992年,劉東軒(原名劉定福)決定到東莞工作,臨走前,他看了電視劇《工作姐妹(外國姐妹)》,"做好心理準備",但現實還是讓他喘不過氣來。
大朗鎮是一個專業的毛紡織之鄉,劉東軒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學習刺繡。在一次事故中,一根長長的繡花針穿過了他的指甲,"整個人都處于一種蠕動的狀态。這時螢幕過來了,非常有經驗,把指甲捏回來的形狀,好像小孩子一般玩弄橡膠泥。
這是令劉東軒震驚的那一句話,甚至連短暫的悲憫之痛都沒有。那一年,他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痛苦。
"在震耳欲聾的寂寞聲中/流下三百六十五滴眼淚/當天的别針翻過/水線縫不住裂開的心。
一首小詩,這隻是為了表達内心的悲傷,有一天劉東軒發現大朗鎮的鎮報有副刊,他試圖投稿,沒想到能很快出版。
20世紀90年代,珠江三角洲出現了工作文獻。底層的勞工把自己内心的沖擊力和情感從農村帶到城市,以詩歌、小說等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引起全社會對勞工群體的關注。東莞是工作文學的"大學營"。
"從廠報、鎮報、日報到文聯,東莞都設立了一系列展示和支援工作文獻的平台。雖然早期的作品文學大多是對苦難的叙述,但這些出版物并沒有把它看成是一道需要掩蓋的傷疤,而是要把工作上的工作者去探索、培養、推薦作品到更高的平台。"
走文學創作之路的工作者,劉東軒後來成為東莞市工作文學刊物《南飛炎》的主編,同時也是工作文學的研究專家,其70萬字的工作文獻研究專著也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從底層,從生活本身,從農村到城市,夢想與現實的劇烈碰撞,受到生活的擠壓",使勞工的寫作呈現出"直言不諱,不吐唾沫"的鮮明特征。劉東軒說,非全日制勞動者文學是勞動者親身經曆為中國工業化程序所寫的曆史印記。
面對在生産線上嶄露頭角的勞工群體和一般文化基礎不高,東莞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培養和支撐方式:東莞文藝、南飛燕成為創作工作文學的重要陣地,堅持經營雜志十餘年;
良好的土壤催生了東莞工作文學的繁榮,東莞強勢崛起的一批工作作家,如鄭曉瓊、王十月等衆多當代著名作家。
近年來,東莞市有30餘位在職作家加入中國協會,100餘人加入廣東省協會,253人加入東莞市協會。"東莞現象"已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界具有獨特氣質的美麗風景。
20年前,18歲的于美燕從湖南漳州來到東莞,成為一名職工姐姐。從一個工廠到另一個工廠,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她仍然在制造公司工作和寫作。
工作服、工廠卡、宿舍...于美豔用紀錄片散文筆觸,以女工的視角,将生活與城市置于深刻的解構之中,或抑郁或恐慌,或迷茫或和平,展現了工作小組的火熱生存。
2016年,在東莞市文化産品專項資金的支援下,餘美豔出版了散文集《線上青年》。她的作品還獲得了第二屆孫李作文比賽一等獎。
雖然還在制造業工作,但餘女士說,她的下一份工作将不再有那種懸念感,因為社會變了,工作和生活變了,人們的抱負也變了。
有同樣感受的劉冬軒認為,早期的工作文學是在"别人的城市"寫的,充滿了苦難的叙事。但現在勞工的地位、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城市的孤立、排斥和抵抗都減少了,勞動文學将逐漸轉變為新的城市文學。
愛,如此歌唱,活躍在工作歌手小鎮
2016年,32歲的賴世甯在東莞黃江鎮的一家紙箱廠擔任機械操作機。"每天面對機器,幾乎不說話。重量接近200磅,來自廣東省梅州的客家曼子說。
16歲離家開始闖入世界,賴世甯轉過身來好幾個不同的地方,睡在建築工地上,已經當過廚師,進廠,跑銷售。不變的是,他有一個愛好:唱歌。
沒學過音樂,但聽港台流行音樂長大的賴世甯,沒什麼喜歡唱兩句話的,不高興的時候也會唱幾首勵志歌曲來激勵自己。慢慢地,這個熱愛搖滾的年輕人征服了他的同僚,成為工業園區裡一個有點名氣的歌手。
工作日繁忙且有規律。周末,賴世甯将主動報名參加一些歌唱比賽,圓一輪自己的"歌手夢"。"有個朋友說,在我旁邊的唐沙鎮有一個勞工唱歌比賽,是以讓我試試吧。
唐沙是東莞東南部的一個小鎮,戶籍人口為5萬,常住人口近50萬,其中絕大部分為該鎮4.5萬家工廠工作。
"唐沙有很多工廠,很多外國人口,但文化生活比較單一,我們認為最好辦一個工作組自己的歌唱比賽。"唐霞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志全說。
2006年,塘廈鎮舉辦了首屆"唱紅多紅"歌唱比賽,面向全體勞動人民。當時,比賽系統是一種創新:一種海選資格賽系統,包括全年的每周,每月,每季度和年度決賽。舞台也從封閉的場地轉移到社群,企業和學校的戶外廣場,沒有門票,完全開放。
每周有比賽,每月比賽,每年40到60場演出。民歌比賽攪動全鎮沸騰,平均每場演出觀衆2300人,高峰期2萬人。為了看清楚,有些人會爬上樹去看比賽。
報名參加比賽後,賴某向工廠申請,工資從計時改為計件。比賽當天,他會在早上六點起床加班,盡量在3點.m之前多做點工,然後帶着行李到二三十公裡外的賽場,晚上比賽後趕回工廠繼續工作。
"比賽充滿了火藥,兩兩場比賽,沒有立即被淘汰。從海選一路貫穿,賴世甯憑借硬實力,從周、月、季突破,在年度總決賽中獲得亞軍。2018年,賴世甯奪冠。
"這是一場改變了我一生的遊戲。賴世甯感慨地說,不僅收獲了排名、獎金,經過大賽評委、組委會老師的專業指導,他從一個"野路子唱歌"的業餘歌手慢慢成長為一個準職業歌手。"每場比賽下來,老師都會指出我的缺點,教我如何正确發音。他們自己的台風,發聲風格,表現力等都大大提高。"
歌唱比賽給了賴世甯追逐夢想的勇氣。比賽結束後,他退出工廠,先是作為酒吧的常駐歌手,現在又作為表演經紀人,還參加了塘廈鎮的"勞工藝術團",定期下廠,走進社群,為勞工送演出。
像賴世甯一樣,在過去的十年裡,數百名在職歌手走上了這個小鎮的舞台,炫耀着自己。通過這個"魔幻"的舞台,許多夢想家從普通勞工變成了耀眼的基層"人民"明星,成就了音樂夢想。
在職工歌唱大賽的基礎上,"中國農民工歌曲創作基地"落戶塘廈鎮,以參加歌手為底層的班級,當地成立了東莞(塘廈)農民工藝術團體。歌唱比賽也從塘廈鎮到東莞市、廣東省乃至全國,成為一張璀璨的文化名片。
2013年,"唱得更紅"歌唱大賽更名為"同河水"廣東職工歌唱大賽,由一個鎮到廣東省文化廳等省級部門主辦,多城市協辦,從一個鎮級群衆文化活動品牌成長為全國優秀大衆文化品牌。
"同飲一河"廣東勞工歌唱比賽已舉辦13年,共800多場活動。"珠江三角洲,粵西各大城市,社群廣場,都有我們的舞台形象。"李志全說。
勞工寫,勞工唱歌,勞工聽。
近年來,唐夏的農民工歌手創作了《洋芋花》《百年夢》《腳印》《快樂打工男女》等農民工代表歌曲,東莞(塘廈)農民工藝術團體已成為多項全國性文藝活動的"常客"。
開放、共享、公場、才華橫溢的你來
每周三晚上,東莞市行政中心廣場上的城市彩虹劇場都會熱鬧非凡,一場色彩缤紛的公益文化表演《雷霆動不動》在這裡"約定你"。
東莞"公民舞台"由群衆而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開放性、參與度,這裡全部由文化志願者組織管理、收藏和節目編排,所有演出免費,免費供公衆觀看。"你在舞台上"成為舞台上最響亮,最引人注目的口号。
自2014年啟動以來,這個開放的公益文化項目已舉辦超過240場演出,志願者超過60,000人,平均每場演出吸引超過2,000名觀衆,使其成為具有東莞特色的廣場文化品牌。
開放、共享、無差别、無門檻,與"公共舞台"相似,東莞近年來,大衆文化供給越來越努力地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群體工作者無疑成為了重要的受益者。
當代著名小說家陳玉雲有一部小說《香府四季》,講述了1960年代以東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新農村建設的故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東莞已從一個長江山莊的農業區轉變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擁有轟轟烈烈的機械。
幾十年來,渤海三田,時代發生的巨大變化發生在這片土地上,兩旁是工業廠房,而不是大面積的稻田、香蕉林,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億農民工在這裡拼搏、夢想,成為支撐"世界工廠"的重要力量。
現在,讓外籍人口和戶籍人口共享各種公共服務,已日益成為上下東莞的共識,這不僅是建立在東莞特殊人口結構的基礎上,更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城市競争力和活力的關鍵行動。
讓産業勞工成為新公民,讓農村勞工成為城市人,近年來,東莞舉辦了"全國藝術普及行動計劃",每年安排派往基層進行數千次文藝教育訓練。
現年45歲的安東是東莞人氣的"明星"人物,他主持的"一見鐘情你笑"的串擾獨幕喜劇月刊每月在東莞文化博物館小劇院上演,往往一張票很難找到。
而20年前,安東也是一名勞工,在一家橡膠廠當倉庫經理。從在文化站學習期間工作到成為移動節目中的業餘表演者,安東已成為東莞文化博物館的全職員工,創立了當地的"德雲社"。
安東的經曆在東莞并不特别。賣報紙、喜歡唱歌的年輕人創辦了自己的表演藝術公司,喜歡在廣場上跳舞的保安變成了拉丁舞老師......這樣的故事經常發生在東莞。
農民工作為"世界工廠"的建設者,也為東莞的文化特色留下了鮮明的印記:2018年,東莞市以改革開放40年為貢品創作了一首大型聲樂群歌《時代交響曲——緻産業勞工之歌》,就選用一線産業勞工的故事為主線;
正如吳貴春在緻辭中所說,"了解東莞,認識農民工",東莞通過提供開放、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升工作組的文化擷取、幸福感和滿意度。
近年來,制造業興起,"世界工廠"文化品味越來越濃厚,形成了完善的城、鎮、村(社群)三級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鎮、村(社群)基層。
目前,東莞公共文化設施室内建築面積69927萬平方米,共有文化廣場755個,公共圖書館(客房)653個,"農舍"589個,博物館57個,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都免費向公衆開放。
例如,就公共圖書館而言,這一數字已從2000年的18個增加到今天的653個,幾乎從"零"增加到村莊(社群)的完全覆寫。
吳貴春的故事迎來了一個溫暖的結局,他不想離開這座城市也沒有放棄他。令他高興的是,在他的新工作中,有一個員工書屋,裡面有成千上萬的書,他離書更近了。
專欄編輯:秦鴻 文字編輯:宋輝 标題:視覺中國 照片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