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耶飛的六十六載中國情緣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從中亞到北非,中國同中東各國的情誼順沿絲綢古道,續寫繁榮。十年間,有這樣一群中東人,他們或行商踏遍中國、或積極投身于中文教育、或與中國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東總站推出系列報道《我的中國故事》,看中東人講述他們别樣的中國情。

阿蔔杜拉·海耶飛在1958年來到中國,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前往中國的葉門留學生,随後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六十六載的光陰中譜寫了無數的中國故事。他是中也兩國友誼的見證者,更是兩國友誼的譜寫者;他是中國發展的見證者,更是中國發展的親曆者。

中國人是第一批來葉門修路的人。首先從紅海到薩那,然後從薩那向北延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當地報道員團隊在葉門音像檔案館中,找到了一段20世紀60年代的意大利語配音節目,這是中國援建者在葉門留下的最早的影像資料之一。

1958年中國同葉門建交兩年後,葉門開始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當時葉門政府從全國為數不多的高中裡選擇了一批最優秀的學生派到中國學習,海耶飛就是其中之一。那時葉門還沒有一所高等學校,到中國上大學,讓青年海耶飛感到既興奮又緊張。

海耶飛的六十六載中國情緣

阿蔔杜拉·海耶飛:我們1958年5月從薩那啟程,随後到了中部城市塔伊茲,從那裡輾轉去了埃及開羅,從開羅我們(先坐船後坐火車)到了莫斯科,從莫斯科又到了中國,整個行程持續了一個多月。

在20世紀50年代,整個葉門還沒有一條現代化公路,城市間的交通多靠雙腿和牲口完成。路途的艱辛和跋涉,更加堅定了海耶飛和同學們的決心,一定要在中國學到本領,改善葉門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在抵達中國後,海耶飛和同學們受到了熱烈歡迎,并進入北京大學學習路橋工程。

海耶飛的六十六載中國情緣

阿蔔杜拉·海耶飛:我們當時的學習有理論教育也有實踐課程,(在留學的最後一年)我們被帶到各種科研機構和項目上參觀學習,有的地方甚至在北京外面,我們對于從現場汲取到的知識甘之如饴,如饑似渴。

海耶飛和同學們在完成了四年的學業後于1962年傳回葉門。這時候,葉門的第一條現代化公路,由中國援建地從首都通往紅海港口的薩那-荷台達公路已經通車。海耶飛回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這條公路的維護與善後收尾工作。

海耶飛的六十六載中國情緣

阿蔔杜拉·海耶飛:薩那荷台達公路的建成,為我們國家帶來了光明,中國專家讓葉門得以融入現代世界的舞台。

之後,海耶飛參與了很多葉門重點路橋建設項目,當時葉門同中國有關的項目幾乎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包括中國援建的薩那荷台達公路、薩那哈傑公路等等。這些葉門國内重要戰略主幹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中薩那哈傑公路,是一條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來的公路,由于地質複雜,很多地方無法使用炸藥,工程建設者隻能用雙手來開鑿。

阿蔔杜拉·海耶飛:你看這裡的開鑿,在岩壁上鑿出路之後,路和山體宛如一體。當時我們僅僅在這裡就花了兩年的時間。

虛心學習,勤懇工作,中國專家們對于海耶飛這個小徒弟的求教毫無保留。畢業僅十年,海耶飛就成了葉門著名的路橋專家,并在1972年被授予了當時代表葉門最高榮譽的馬裡蔔獎章,成了曆史上該獎章最年輕的獲獎者。海耶飛說整個葉門現代路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朋友們幫助書寫的曆史。

阿蔔杜拉·海耶飛:中國經驗是葉門路橋領域的鼻祖,此後我們自己進行路橋項目的時候仍舊在借鑒中國朋友們的經驗,直到現在,中國人在葉門的業績也在所有領域被津津樂道。

海耶飛說,他在路橋和建設領域工作了一輩子,也和中國人合作了一輩子,他的中國故事講也講不完。中國近十年的發展成就令人驚歎,他好想再回到中國轉一轉。最後海耶飛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向他的老朋友們再問一次好。

阿蔔杜拉·海耶飛:我已經八十多歲了,我原來在中國讀書,我想對我在中國原來的老朋友問好,對我們的老師教授問候,向我在中國的朋友們問好。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