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7年3月30日晚,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個女孩接過主持人手中的奧斯卡金像獎,她沒有講話,一直

1987年3月30日晚,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個女孩接過主持人手中的奧斯卡金像獎,她沒有講話,一直用手比劃着。這時,人們才發現,這屆的奧斯卡女主角,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

她就是瑪莉·馬特琳,美國奧斯卡電影獎中第一位聾啞影後。

瑪莉·馬特琳并不是天生的聾啞,而是在18個月時,因高燒而導緻失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從小的殘疾并沒有讓她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喜歡表演,在8歲時加入了兒童劇院,跟着劇院參加舞台劇。她每次得到演出的機會,都十分珍惜,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揣摩角色的表演方法,在被批評時也不沮喪,她會請教别人如何表演。每天晚上排練結束後,她會依舊在舞台上繼續練習,把每一個動作都發揮到最好。

1985年,19歲的瑪莉因演技不錯,參演了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大獲成功。這讓女導演蘭達看到了機會,決定将該舞台劇搬上電影螢幕。然而,女主的扮演者卻依舊沒有找到合适的。

正當蘭達一籌莫展時,她從《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中看到了瑪莉的表演,認為瑪莉正是她想要尋找的女主角,進而決定讓她擔任這部電影的主演。

在電影中瑪莉飾演一位孤僻的聾人女工,故事講述了她和聾人學校的青年教師,兩人從相識到分離,再到一起的愛情。故事中,她與教師之間有争吵,因為是聾啞人,她的憤怒不能用言語去表達,隻能靠肢體語言、神情去表演。

她瞪大眼睛盯着教師,手中的拳頭握得緊緊的,然而一瞬間,瑪莉眼中又流露出對教師的不舍,她的表演将這個人物的沖突之處很好的表達出來。

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将那個孤僻的聾人女工展現得淋漓盡緻,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心去領悟角色的内心,力求做到完美。

電影上映後,所有人都對她的演技所折服。然而,不知道的是,她也正如電影中的女主一樣,是一位聾啞人。

1987年,在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瑪莉憑借電影中的角色榮獲奧斯卡電影獎的影後。拿着獎杯,站在舞台的中央,她沒有說話,也沒有膽怯,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所有人的感謝和支援。這時,他們才發現她不能說話。

在瑪莉事業有成之後,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為聽障人士送去更多的關愛和鼓勵。

瑪莉說:“我的成功,也許對每個人都是一種激勵。”她的成名之作,也許隻是給正常人呈現了一個跨越偏見的愛情,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聾人們被社會的孤獨和抛棄。更希望這些被孤立的人們大膽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愛。

世人有時都喜歡求神拜佛,佛渡衆人,卻不能解衆人難題。任何事情都指望上天,不如靠自己,畢竟自己努力了,成功遲早會來。

1987年3月30日晚,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個女孩接過主持人手中的奧斯卡金像獎,她沒有講話,一直
1987年3月30日晚,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個女孩接過主持人手中的奧斯卡金像獎,她沒有講話,一直
1987年3月30日晚,第5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個女孩接過主持人手中的奧斯卡金像獎,她沒有講話,一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