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顯
上周,香港傳媒老闆施永青在一篇名為《美國以拖累全球來纾緩自己的通脹》說:
“次按危機爆破後,美聯儲局以QE的方式成功扭轉敗局。起初人們以為,QE的後遺症會是通脹,但QE帶來的隻是資産價格的上升,消費物價卻依然保持平穩,普通人的生活沒受到多大影響……”
“一般消費品的折舊速度很快,并沒有多大的投資價值,人們隻會買來用,不會買來囤積居奇,是以QE産生的額外資金,隻會流入金融資産市場,而不會流入消費品市場,對消費物價的影響不大。如是導緻通脹沒有因QE而遺患世界。”
上面的話,我幾乎完全同意,隻不同意最後一句話:“如是導緻通脹沒有因QE而遺患世界。”
相反,QE正是今日世界混亂,甚至崩潰的根源。皆因資金流進了金融市場,後果就是資産價格不合理地暴漲,這也直接導緻了這十多年來的貧富懸殊嚴重加劇。
要知道,窮人的财富來自賺錢能力、收入和現金,富人的主要财富則是資産,當資産膨脹時,令到窮人不管再努力,财富也比不上富人的資産增值,今日全球所共通的社會沖突,盡管全球經濟衰退,《福布斯》富豪榜的500人的身家屢破新高,因樓價暴升而窮人沒立錐之地,造成社會沖突和動亂,正是源因于此。
這得說回伯南克,對,就是剛剛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那位仁兄,他在2001年出版了《通貨膨脹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因而在明年被任命為聯儲局理事,2005年出任聯儲局主席,2008年至2009年負責處理金融海嘯。
所謂的“通貨膨脹目标制”,也即是美元政策與通貨膨脹挂鈎:如果通脹高,則用緊縮貨币政策,如加息,如通脹低,則用量化寬松的貨币政策,如減息、買債之類。換言之,這是用通脹來決定聯儲局的政策。
很可惜,所謂的“通貨膨脹”,并非真指貨币發行量,而隻是“消費物價指數”,正如施永青那篇文章所言,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把商品價格擠壓到最便宜,令到在貨币量快速增加的同時,通脹/消費物價指數卻裹足不前。于是,量化寬松遂可永遠繼續下去,而諾貝爾獎也許是由500富豪們頒給伯南克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檔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内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