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滇池洱海高原湖泊生态修複見成效 海菜花已在滇池綻放

作者:都市時報

理工學院教授孔海南分别介紹了昆明市衛馳高原和渤海高原湖泊生态修複的經驗和成果。兩位專家都提到,經過生态修複,水質變好,海花椰菜開滿了美麗的花朵。

滇池洱海高原湖泊生态修複見成效 海菜花已在滇池綻放

雲南渤海開的海花椰菜(照片拍攝于2020年5月31日)由新華社記者姜文耀

環形池塘濕地植被覆寫

從2007年的13.1%增加到約81%

"寶峰濕地是我們團隊恢複高原湖泊的經典典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俊興表示,目前,湖畔生态系統的初步恢複,生态條件的不斷改善,生物多樣性的不斷豐富,環形池塘濕地的植被覆寫率已從2007年的13.1%提高到現在的81%左右, 植物種類從232種到303種,在池塘裡已經消失了多年,鳥類、魚兒又出現了。其中,水質好轉後,海水花椰菜在池塘裡開了。

楊俊星介紹,雲南的本土魚類594種,占全國淡水魚種類數量的37.5%,位居全國各省第一。自1960年代以來,魚類多樣性有所下降,特别是在高原湖泊,瀕危物種占本地魚類物種的60%以上。針對雲南本土魚類保護形勢嚴峻,楊俊星團隊一直緻力于本土魚類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目前,雲南本土魚類活地搬遷保護102種,突破人工養殖技術48種,初步實作産業化3個品種,包括金雞、野豬白魚和軟鳍新輕唇魚。

以金雞金線為例,燕池金線是雁池河沿岸漁民的主要捕撈目标,産量豐富,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各種因素,雁池金線飛蛾數量急劇減少。到上個世紀末,它基本上已經從湖體中消失了,在周圍的河流和龍潭中隻留下了非常少的種群。1989年,Ichi的黃金線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并于2008年被IUCN紅色名錄評為極度瀕危物種。自2000年以來,楊俊星團隊一直在對流域金雞的數量、分布、生境、攝食生态學和繁殖生态學進行研究,2007年進行田間引進、人工馴化、人工繁殖成功,進而進行增殖釋放研究,以恢複其野生種群。截至目前,魚池盆地金線已有200多萬尾藤條增殖釋放,增殖釋放效應評價結果表明,格龍江金線已形成穩定種群,生長發育狀況良好。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新的"花魚螺鳥"三維生态恢複本土生物恢複生态系統模型,在池塘、渤海、澎湖等高原湖泊開展生态修複示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魚池生态圓柱體"。同時,在可持續利用研究的基礎上,經過連續4代養殖,培育出快速生長、肌間刺猬的新品種金雞金雞水産品——"玉玉1号",這是雲南省第一個新水生物種,也是我國第一個立足于國家保護的魚類創造的新品種。燕池金線"魚遊1号"的準許,标志着鹽池金線從保護到可持續利用的成功勘探,證明了以鹽池金線為代表的雲南高原特色漁業産業的可行性。

目前,已授權23項相關魚類的人工繁育、餌料和育種發明專利,48種本土魚類全流程人工養殖技術體系開發完成,11種本土魚類的300多萬尾增殖放行,以恢複野生珍稀可愛的魚類種群。已達到年産500多萬尾的國産魚種能力,可直接帶動特色魚年産值1億元以上。

在上海交通大學建造微型渤海

介紹大理《兩朵花》

國家水污染防治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教授孔海南,每年平均在雲南省大利安海邊科研站工作200多天,帶領團隊為打造渤海而不懈努力, 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污染,回歸了過去的"母湖"風采。

孔海南于1983年獲得同濟醫科大學環境醫學學士學位,1988年至2000年在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水與環境系研究員,期間攻讀環境工程博士學位并進行博士後研究。2000年,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決定回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回國後,孔海南利用其研發技術和在日本積累的經驗,先後參與了太湖、巢湖、西湖、渤海、威馳、長江三峽、蘇州河等江湖水庫綜合治理和示範項目。然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渤海是大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渤海長期遭受湖水富營養化,兩次大規模藍藻暴發,湖水質急劇惡化。渤海保護已被列入國家"水污染防治"科技重大專項。

2006年渤海工程開工時,孔海南58歲,但他決定在項目中帶頭,考慮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國務院已經準許了專家建議,成立了"國家水污染重大控制工程"。2012年5月,渤海項目進入驗收階段,患心髒病,他堅持到當年9月,項目驗收結束,然後傳回上海連續兩大營運。

10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共有1000多名師生進駐渤海等江湖管理線,目前有20多名師生常年在大理等地開展實地科研,共現場抽取3萬多份, 水質名額分析16萬次以上。

2019年10月24日,孔海南在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相關負責人在場的情況下,慷慨捐贈200萬元,為上海交大渤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注入首筆資金。

在這場渤海保衛戰中,孔海南和他的團隊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水産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幾十個機關,用了10多年的時間,使渤海水質從渾濁到清澈,連續3年保持國家二級, III類水質标準。随着生态的逐漸恢複,大理鯉魚、海花椰菜等消失多年的渤海特産再次被發現,甚至出現了過去從未在渤海停留過的新鳥類。

"我今年74歲,但考慮到渤海項目需要後續人員,我把南縣獨有的200朵櫻花介紹給上海交通大學,并将渤海花椰菜移植到上海交通大學,建了一個微型渤海,仿照渤海的氣候等種植方法,現在生長良好。我年紀大了,但團隊中有很多年輕的"水處理人員",他們将繼續做得更好。"

來源:龐繼光,《大都會時報》全媒體記者

編輯:Towi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