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滇池洱海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见成效 海菜花已在滇池绽放

作者:都市时报

理工学院教授孔海南分别介绍了昆明市卫驰高原和渤海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成果。两位专家都提到,经过生态修复,水质变好,海花椰菜开满了美丽的花朵。

滇池洱海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见成效 海菜花已在滇池绽放

云南渤海开的海花椰菜(照片拍摄于2020年5月31日)由新华社记者姜文耀

环形池塘湿地植被覆盖

从2007年的13.1%增加到约81%

"宝峰湿地是我们团队恢复高原湖泊的经典典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俊兴表示,目前,湖畔生态系统的初步恢复,生态条件的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丰富,环形池塘湿地的植被覆盖率已从2007年的13.1%提高到现在的81%左右, 植物种类从232种到303种,在池塘里已经消失了多年,鸟类、鱼儿又出现了。其中,水质好转后,海水花椰菜在池塘里开了。

杨俊星介绍,云南的本土鱼类594种,占全国淡水鱼种类数量的37.5%,位居全国各省第一。自1960年代以来,鱼类多样性有所下降,特别是在高原湖泊,濒危物种占本地鱼类物种的60%以上。针对云南本土鱼类保护形势严峻,杨俊星团队一直致力于本土鱼类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目前,云南本土鱼类活地搬迁保护102种,突破人工养殖技术48种,初步实现产业化3个品种,包括金鸡、野猪白鱼和软鳍新轻唇鱼。

以金鸡金线为例,燕池金线是雁池河沿岸渔民的主要捕捞目标,产量丰富,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雁池金线飞蛾数量急剧减少。到上个世纪末,它基本上已经从湖体中消失了,在周围的河流和龙潭中只留下了非常少的种群。1989年,Ichi的黄金线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于2008年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自2000年以来,杨俊星团队一直在对流域金鸡的数量、分布、生境、摄食生态学和繁殖生态学进行研究,2007年进行田间引进、人工驯化、人工繁殖成功,进而进行增殖释放研究,以恢复其野生种群。截至目前,鱼池盆地金线已有200多万尾藤条增殖释放,增殖释放效应评价结果表明,格龙江金线已形成稳定种群,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花鱼螺鸟"三维生态恢复本土生物恢复生态系统模型,在池塘、渤海、澎湖等高原湖泊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鱼池生态圆柱体"。同时,在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连续4代养殖,培育出快速生长、肌间刺猬的新品种金鸡金鸡水产品——"玉玉1号",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新水生物种,也是我国第一个立足于国家保护的鱼类创造的新品种。燕池金线"鱼游1号"的批准,标志着盐池金线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成功勘探,证明了以盐池金线为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渔业产业的可行性。

目前,已授权23项相关鱼类的人工繁育、饵料和育种发明专利,48种本土鱼类全流程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开发完成,11种本土鱼类的300多万尾增殖放行,以恢复野生珍稀可爱的鱼类种群。已达到年产500多万尾的国产鱼种能力,可直接带动特色鱼年产值1亿元以上。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微型渤海

介绍大理《两朵花》

国家水污染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孔海南,每年平均在云南省大利安海边科研站工作200多天,带领团队为打造渤海而不懈努力, 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污染,回归了过去的"母湖"风采。

孔海南于1983年获得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2000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水与环境系研究员,期间攻读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决定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回国后,孔海南利用其研发技术和在日本积累的经验,先后参与了太湖、巢湖、西湖、渤海、威驰、长江三峡、苏州河等江湖水库综合治理和示范项目。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渤海是大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渤海长期遭受湖水富营养化,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湖水质急剧恶化。渤海保护已被列入国家"水污染防治"科技重大专项。

2006年渤海工程开工时,孔海南58岁,但他决定在项目中带头,考虑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专家建议,成立了"国家水污染重大控制工程"。2012年5月,渤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患心脏病,他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验收结束,然后返回上海连续两大营运。

10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共有1000多名师生进驻渤海等江湖管理线,目前有20多名师生常年在大理等地开展实地科研,共现场抽取3万多份, 水质指标分析16万次以上。

2019年10月24日,孔海南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在场的情况下,慷慨捐赠200万元,为上海交大渤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首笔资金。

在这场渤海保卫战中,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几十个单位,用了10多年的时间,使渤海水质从浑浊到清澈,连续3年保持国家二级, III类水质标准。随着生态的逐步恢复,大理鲤鱼、海花椰菜等消失多年的渤海特产再次被发现,甚至出现了过去从未在渤海停留过的新鸟类。

"我今年74岁,但考虑到渤海项目需要后续人员,我把南县独有的200朵樱花介绍给上海交通大学,并将渤海花椰菜移植到上海交通大学,建了一个微型渤海,仿照渤海的气候等种植方法,现在生长良好。我年纪大了,但团队中有很多年轻的"水处理人员",他们将继续做得更好。"

来源:庞继光,《大都会时报》全媒体记者

编辑:Towie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