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作者:物道

物道君語:

全世界最美的書,在中國,它叫龍鱗裝。

想起一句話:“因為讀書很難,是以才要讀書。”讀書很私人,勸人讀書更是一件不妥的事情。

有一個人愛書但不勸人讀書,隻把中國失傳了的最美做書技藝——龍鱗裝複原。他把書做成如同一條遊龍在雲海飛過,鱗片遇風翻飛,潋滟開來。把書做成了一副長畫,書被撩動,畫中山水、人物,如在眼前,活靈活現。

物道之華,贊1.8萬

他是唯一的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一個80後做的書,被小朋友喜歡上了,還告訴他說:“看到之後就深深地記在心裡,忘不掉。”

就在張曉棟《千頁·無限》個展展出之際,我們采訪了他,與他談談,做書的快樂。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圖檔來自一條

什麼是龍鱗裝?這是物道君在采訪時問張曉棟的第一個問題。張老師讓我想象一下:

手捧一本書,稍抖一下,那若隐若現的文字透過頁子間隙被人看到,而且沒有重疊,是像鱗片一樣鱗次排列,又有畫,紙張也不厚,一束光來,透過頁子形成的錯落光影。

這便是龍鱗裝。在《古籍版本鑒定叢談》是這樣講的:“是以長紙做底,頁子鱗次相錯地黏貼在底紙之上,收起來是一個手卷,打開來,頁子有規律的翹起,遇風則靈動翻飛。”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圖檔來自一條

更難想象的是,這是一千年前的書藝。早在唐朝,皇宮就已使用“龍鱗裝”閱讀,并傳承到明清。如今故宮館藏的《刊謬補缺切韻》就是唯一一部流傳下來的龍鱗裝,很可惜它沒被展覽過。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張曉棟原本是研究書籍裝幀的,2008年開始完全投身于複原龍鱗裝,至今快15年。千年以前的人創作龍鱗裝是為了使閱讀友善,張曉棟研究它,就像他自己說的:“我覺得那個太美了。”

第一部龍鱗研究作品,他選擇了書法寶典——《三十二篆金剛經》。這一部有三十二種書法字,如像滾滾露珠的垂露篆,像稻谷的穗書,如同晶頭的倒薤篆,還有柳葉、芝英、碧落這些光聽名字就有畫面的篆體,一一把金剛經分成32段寫成的書。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張曉棟想象着,若把每一種篆體如同魚鱗的鱗次一樣排比,一頁頁黏在底紙上,每當翻開時,用書撥輕輕将書頁撩起,那些如露如花的篆體經文顯現。

而在頁與頁相間的部分,古人的設計是空白的,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靈活的空間,我是可以做内容的”。于是想到乾隆皇帝的禦用畫冊《丁觀鵬法界源流圖卷》。

便又在頁口的正反面,鱗次相比地做成這一幅法界圖,在翻閱“鱗片”時,可以看到頁口邊有時是佛界的雲氣騰出,有時是佛陀的一個衣角顯露,有時是一節佛帶。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龍鱗裝作品《三十二篆金剛經》 張曉棟 (圖檔來自一條)

若是一瞬将200多頁撩過,那些石青、朱紅、淺白或深褐的色彩,鱗次流淌,宛如遊龍光麟的驚鴻一現。

不同于現代常見的精裝、簡裝的普通命名,甚至是古代線裝書的較為準确的裝幀說法,龍鱗裝“它是一種形象化的命名”,是說人們在看這種書時的一種視覺享受。

是以在張曉棟看來,龍鱗裝不僅僅是書籍的裝幀形式那麼簡單,它是龍,是舞,是畫。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龍鱗裝作品《三十二篆金剛經》 張曉棟

那麼,做一部龍鱗裝難不難呢?

80後張曉棟,畢業于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本身沒有制書背景,就是愛泡圖書館。畢業後來到北京闖蕩,機緣巧合下,才在印刷協會工作,又認識了呂敬人老師,漸漸走上了制書之路。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談到做龍鱗裝,他說,簡單到隻要用紙張、剪刀、尺子這些普通的材料與工具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光是真正動手制作《32篆金剛經》的時間,他就花了兩年半。

第一個難關,就是生宣紙的不穩定,一滴墨落便會變形,更何況在“鱗口”作畫。首先要找好的紙,測試了幾十種,方才找到安徽泾縣絹紋宣紙。

另一個是“控制頁與頁之間‘鱗次’的誤差。”紙張那麼薄,又是環環相扣的龍鱗,割紙的每一刀都要小心謹慎,“多0.1毫米的誤差,當幾百頁粘在一起,都會變成幾厘米的巨大缺陷。”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龍鱗裝作品《三十二篆金剛經》 張曉棟(圖檔2來自一條)

難與不難,不是工藝上的複雜,而是“心性”。一張張試,一部書有幾百張;一刀刀割,不出錯也要幾百刀;還需一張張貼,有時候貼到最後才看到誤差,那就得重頭來過。

在将近15年的研究、複原、制作的時間裡,張曉棟學會了試紙、調色、制版、印刷,一個人做了一個印刷廠才能做的事。

不過攏共才做了七八部作品,一部作品要花費幾十萬,這些都是他自己的錢,但是哪有那麼多錢,難的時候就是鹹菜就着饅頭吃。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圖檔來自一條

好在,每次快要吃不下去飯的時候,就有人來買他的書,那麼就又能再活下去了。那就可以繼續做書了,第二部是《紅樓夢》。

把120回的紅樓夢,以“折子”分一回,他做了8函,一函重50斤。當我們翻開一折便是紅樓夢的一回,再裡頭便是“龍鱗”裝幀。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經龍裝作品《紅樓夢》 張曉棟

他還想到在曹雪芹之後有一個叫程偉元的人,用木活字刻幾十萬字去印刻《紅樓夢》;再後來還有一個叫孫溫的人,繪了240幅《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于是張曉棟把唐代折頁裝和龍鱗裝結合起來做成“經龍裝”,配上孫溫的紅樓夢人物圖。最後當120回的紅樓,在你面前徐徐展開的時候,你就進入了孫溫繪畫的世界,程偉雲木刻的世界,和曹雪芹的故事。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經龍裝作品《紅樓夢》 張曉棟

之後創作了與宋代的“蝴蝶裝”結合的《千裡江山圖》。甚至紙張也不一樣了。上海畫廊的展覽上,有一副叫《非沙》的作品,其所用紙張,便是張曉棟把闆栗殼泡在清水缸裡發酵一兩年,然後刷在宣紙上的。你會看到闆栗色,以及闆栗殼的紋理,或者任何一種你見過卻很少想起來的紋路。

比起沒錢更難的,或許是張曉棟克服了這個時代下人們最做不到的一件事情——耐心。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蝴蝶裝作品《千裡江山圖》 張曉棟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非沙》 張曉棟

就像他說:“你看到的所有很美很浪漫的東西,背後其實都有非常枯燥無聊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定力。現在哪有那麼多人有耐心呢?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

是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可他還是把制作龍鱗裝這件事,做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世界上,總是有人不舍所有,把一件事做得極緻。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圖檔來自一條

對張曉棟而言,做龍鱗裝不是僅僅複原。“龍鱗裝發展到現在有上千年的時間,我們不可能隻是為了去還原一個過去的東西。”

這一次他想:“龍鱗裝”可不可以失去閱讀功能?

有一年張曉棟帶着一些唐卡作品去布達拉宮做展覽,因為那邊的空氣跟他工作室所在地北京的氣候不一樣。唐卡上面的“鱗葉”都卷上來了,整個畫面就看不到了。

然後所有的觀者在走進這些作品的時候,都忍不住會用手輕輕的從上往下撥下來,然後畫面就一閃而過,又翹上去了。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作品《早春圖》在布達拉宮展出時葉子全部翹起的樣貌 (圖檔來自一條)

在他把作品帶回北京的工作室後,又放了兩年,來的朋友也會忍不住去做同樣的動作。他想:我有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把裡面的圖案請出來。

于是就拿起了剪刀,把翻起來的地方剪掉,裡面的畫面就能夠很好的呈現出來了,一層一層去剪,整幅畫面能完全顯露的同時,層層疊疊地,它就有了空間感,如同建築一樣。

“千頁”誕生了。張曉棟喜歡把它稱作“來自布達拉宮的禮物,或者來自天山的雪蓮。”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敦煌》将卷曲的頁子修剪過後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千頁’已經脫離了現代人認為書的概念,它其實是一個視覺空間,有繪畫的屬性,也有浮雕的屬性。”張曉棟說。

那麼“千頁”作品,它們怎麼剪,頁與頁之間的起伏褶皺怎麼做到?“是随意的”。

拿起剪刀修剪,想象着深海的樣子,創作了千頁作品《喚醒湖底的藍》;想象着水光潋滟,微波起伏之間就有怎麼樣的紋路,創作了《漣漪》,還有《波二》《無塵仙山》......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喚醒湖底的藍天》 張曉棟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波二》 張曉棟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無塵仙山》 張曉棟

在上海畫廊的個展,是張曉棟的千頁作品特展,他把個展命名為“千頁·無限”。“我認為一個頁子的向四周無限擴充,就會構成一個我們現在看到的非常豐富多元的世界。”

是以他做書 ,就像做不同結構、不同模樣的宇宙飛船。我們看龍鱗裝也好,經龍裝、蝴蝶裝、千頁也罷,就如同坐着一艘飛船。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古書染茶汁的千頁作品《煙雨紅樓》 張曉棟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漣漪》上的光影效果

穿越時空去到唐朝、宋朝,了解千年前的東西;穿越不同的作者,看他們的故事,如一出無聲的電影一幀一幀地在你的心裡上映,“你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流淚、激動、美好等等。”

不禁疑惑,為什麼要複原龍鱗裝?

一切緣自他很小時候就有的疑問。那時候,父母告訴你說,要好好讀書,要努力讀書,但是什麼才是好好地呢?什麼才是最好的閱讀呢?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千頁作品《飛天》 張曉棟

張曉棟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去研究,今日他說:“面對面的交流,就是最好的閱讀。”

而他在閱讀和書之間充當的角色,就像他自己所說的,“用我的方式把他們請到讀者面前”。“我理想當中的樣子,就是通過這樣的形式把他們請到讀者的面前,喝一個下午茶。”

在人人懶于讀書的電子時代,張曉棟也為人們創造出了最好的閱讀,也創造出了這世界上最美的書籍。

他花13年,救活中國獨門技藝

正如張老師所言:“我們的唐朝、宋朝,甚至我們元明等等的這些,其實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名的最懂得審美的民族。我們這個民族從來不缺乏欣賞美,懂得美、感受美的能力。”

在下一個十年,張曉棟将帶來不一樣敦煌的美。美,對于中國人來說或許就是一種本能。今日願将這些美的書分享給你,願你相信在這個枯燥複雜的世界裡,還有美。

物道之華,贊143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