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作者:物道

物道君语:

全世界最美的书,在中国,它叫龙鳞装。

想起一句话:“因为读书很难,所以才要读书。”读书很私人,劝人读书更是一件不妥的事情。

有一个人爱书但不劝人读书,只把中国失传了的最美做书技艺——龙鳞装复原。他把书做成如同一条游龙在云海飞过,鳞片遇风翻飞,潋滟开来。把书做成了一副长画,书被撩动,画中山水、人物,如在眼前,活灵活现。

物道之华,赞1.8万

他是唯一的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一个80后做的书,被小朋友喜欢上了,还告诉他说:“看到之后就深深地记在心里,忘不掉。”

就在张晓栋《千页·无限》个展展出之际,我们采访了他,与他谈谈,做书的快乐。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图片来自一条

什么是龙鳞装?这是物道君在采访时问张晓栋的第一个问题。张老师让我想象一下:

手捧一本书,稍抖一下,那若隐若现的文字透过页子间隙被人看到,而且没有重叠,是像鳞片一样鳞次排列,又有画,纸张也不厚,一束光来,透过页子形成的错落光影。

这便是龙鳞装。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是这样讲的:“是以长纸做底,页子鳞次相错地黏贴在底纸之上,收起来是一个手卷,打开来,页子有规律的翘起,遇风则灵动翻飞。”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图片来自一条

更难想象的是,这是一千年前的书艺。早在唐朝,皇宫就已使用“龙鳞装”阅读,并传承到明清。如今故宫馆藏的《刊谬补缺切韵》就是唯一一部流传下来的龙鳞装,很可惜它没被展览过。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张晓栋原本是研究书籍装帧的,2008年开始完全投身于复原龙鳞装,至今快15年。千年以前的人创作龙鳞装是为了使阅读方便,张晓栋研究它,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觉得那个太美了。”

第一部龙鳞研究作品,他选择了书法宝典——《三十二篆金刚经》。这一部有三十二种书法字,如像滚滚露珠的垂露篆,像稻谷的穗书,如同晶头的倒薤篆,还有柳叶、芝英、碧落这些光听名字就有画面的篆体,一一把金刚经分成32段写成的书。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张晓栋想象着,若把每一种篆体如同鱼鳞的鳞次一样排比,一页页黏在底纸上,每当翻开时,用书拨轻轻将书页撩起,那些如露如花的篆体经文显现。

而在页与页相间的部分,古人的设计是空白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灵活的空间,我是可以做内容的”。于是想到乾隆皇帝的御用画册《丁观鹏法界源流图卷》。

便又在页口的正反面,鳞次相比地做成这一幅法界图,在翻阅“鳞片”时,可以看到页口边有时是佛界的云气腾出,有时是佛陀的一个衣角显露,有时是一节佛带。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 张晓栋 (图片来自一条)

若是一瞬将200多页撩过,那些石青、朱红、浅白或深褐的色彩,鳞次流淌,宛如游龙光麟的惊鸿一现。

不同于现代常见的精装、简装的普通命名,甚至是古代线装书的较为准确的装帧说法,龙鳞装“它是一种形象化的命名”,是说人们在看这种书时的一种视觉享受。

所以在张晓栋看来,龙鳞装不仅仅是书籍的装帧形式那么简单,它是龙,是舞,是画。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 张晓栋

那么,做一部龙鳞装难不难呢?

80后张晓栋,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本身没有制书背景,就是爱泡图书馆。毕业后来到北京闯荡,机缘巧合下,才在印刷协会工作,又认识了吕敬人老师,渐渐走上了制书之路。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谈到做龙鳞装,他说,简单到只要用纸张、剪刀、尺子这些普通的材料与工具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光是真正动手制作《32篆金刚经》的时间,他就花了两年半。

第一个难关,就是生宣纸的不稳定,一滴墨落便会变形,更何况在“鳞口”作画。首先要找好的纸,测试了几十种,方才找到安徽泾县绢纹宣纸。

另一个是“控制页与页之间‘鳞次’的误差。”纸张那么薄,又是环环相扣的龙鳞,割纸的每一刀都要小心谨慎,“多0.1毫米的误差,当几百页粘在一起,都会变成几厘米的巨大缺陷。”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 张晓栋(图片2来自一条)

难与不难,不是工艺上的复杂,而是“心性”。一张张试,一部书有几百张;一刀刀割,不出错也要几百刀;还需一张张贴,有时候贴到最后才看到误差,那就得重头来过。

在将近15年的研究、复原、制作的时间里,张晓栋学会了试纸、调色、制版、印刷,一个人做了一个印刷厂才能做的事。

不过拢共才做了七八部作品,一部作品要花费几十万,这些都是他自己的钱,但是哪有那么多钱,难的时候就是咸菜就着馒头吃。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图片来自一条

好在,每次快要吃不下去饭的时候,就有人来买他的书,那么就又能再活下去了。那就可以继续做书了,第二部是《红楼梦》。

把120回的红楼梦,以“折子”分一回,他做了8函,一函重50斤。当我们翻开一折便是红楼梦的一回,再里头便是“龙鳞”装帧。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经龙装作品《红楼梦》 张晓栋

他还想到在曹雪芹之后有一个叫程伟元的人,用木活字刻几十万字去印刻《红楼梦》;再后来还有一个叫孙温的人,绘了240幅《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于是张晓栋把唐代折页装和龙鳞装结合起来做成“经龙装”,配上孙温的红楼梦人物图。最后当120回的红楼,在你面前徐徐展开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孙温绘画的世界,程伟云木刻的世界,和曹雪芹的故事。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经龙装作品《红楼梦》 张晓栋

之后创作了与宋代的“蝴蝶装”结合的《千里江山图》。甚至纸张也不一样了。上海画廊的展览上,有一副叫《非沙》的作品,其所用纸张,便是张晓栋把板栗壳泡在清水缸里发酵一两年,然后刷在宣纸上的。你会看到板栗色,以及板栗壳的纹理,或者任何一种你见过却很少想起来的纹路。

比起没钱更难的,或许是张晓栋克服了这个时代下人们最做不到的一件事情——耐心。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蝴蝶装作品《千里江山图》 张晓栋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非沙》 张晓栋

就像他说:“你看到的所有很美很浪漫的东西,背后其实都有非常枯燥无聊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定力。现在哪有那么多人有耐心呢?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

是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可他还是把制作龙鳞装这件事,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世界上,总是有人不舍所有,把一件事做得极致。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图片来自一条

对张晓栋而言,做龙鳞装不是仅仅复原。“龙鳞装发展到现在有上千年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只是为了去还原一个过去的东西。”

这一次他想:“龙鳞装”可不可以失去阅读功能?

有一年张晓栋带着一些唐卡作品去布达拉宫做展览,因为那边的空气跟他工作室所在地北京的气候不一样。唐卡上面的“鳞叶”都卷上来了,整个画面就看不到了。

然后所有的观者在走进这些作品的时候,都忍不住会用手轻轻的从上往下拨下来,然后画面就一闪而过,又翘上去了。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作品《早春图》在布达拉宫展出时叶子全部翘起的样貌 (图片来自一条)

在他把作品带回北京的工作室后,又放了两年,来的朋友也会忍不住去做同样的动作。他想:我有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把里面的图案请出来。

于是就拿起了剪刀,把翻起来的地方剪掉,里面的画面就能够很好的呈现出来了,一层一层去剪,整幅画面能完全显露的同时,层层叠叠地,它就有了空间感,如同建筑一样。

“千页”诞生了。张晓栋喜欢把它称作“来自布达拉宫的礼物,或者来自天山的雪莲。”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敦煌》将卷曲的页子修剪过后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千页’已经脱离了现代人认为书的概念,它其实是一个视觉空间,有绘画的属性,也有浮雕的属性。”张晓栋说。

那么“千页”作品,它们怎么剪,页与页之间的起伏褶皱怎么做到?“是随意的”。

拿起剪刀修剪,想象着深海的样子,创作了千页作品《唤醒湖底的蓝》;想象着水光潋滟,微波起伏之间就有怎么样的纹路,创作了《涟漪》,还有《波二》《无尘仙山》......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唤醒湖底的蓝天》 张晓栋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波二》 张晓栋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无尘仙山》 张晓栋

在上海画廊的个展,是张晓栋的千页作品特展,他把个展命名为“千页·无限”。“我认为一个页子的向四周无限扩展,就会构成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丰富多元的世界。”

所以他做书 ,就像做不同结构、不同模样的宇宙飞船。我们看龙鳞装也好,经龙装、蝴蝶装、千页也罢,就如同坐着一艘飞船。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古书染茶汁的千页作品《烟雨红楼》 张晓栋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涟漪》上的光影效果

穿越时空去到唐朝、宋朝,了解千年前的东西;穿越不同的作者,看他们的故事,如一出无声的电影一帧一帧地在你的心里上映,“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流泪、激动、美好等等。”

不禁疑惑,为什么要复原龙鳞装?

一切缘自他很小时候就有的疑问。那时候,父母告诉你说,要好好读书,要努力读书,但是什么才是好好地呢?什么才是最好的阅读呢?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千页作品《飞天》 张晓栋

张晓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今日他说:“面对面的交流,就是最好的阅读。”

而他在阅读和书之间充当的角色,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用我的方式把他们请到读者面前”。“我理想当中的样子,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把他们请到读者的面前,喝一个下午茶。”

在人人懒于读书的电子时代,张晓栋也为人们创造出了最好的阅读,也创造出了这世界上最美的书籍。

他花13年,救活中国独门技艺

正如张老师所言:“我们的唐朝、宋朝,甚至我们元明等等的这些,其实我们是世界上第一名的最懂得审美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乏欣赏美,懂得美、感受美的能力。”

在下一个十年,张晓栋将带来不一样敦煌的美。美,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就是一种本能。今日愿将这些美的书分享给你,愿你相信在这个枯燥复杂的世界里,还有美。

物道之华,赞143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