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果轉化收入近1億元,他們為什麼悉數捐出?

作者:科學網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春蕾

今年7月,有一位80歲的老人再次向河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河南農大)捐款300萬元,這筆錢是他所獲河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的獎金。此次捐款将用于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工作。

這位老人是河南農大退休教授王澤霖。

兩年前,王澤霖将畢生科研成果轉化費8208萬元,全部捐給了學校。“這錢不是屬于我的。”王澤霖曾在采訪中這樣說道。

這些年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讓一些埋頭苦幹的科學家們嘗到了甜頭。根據大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做出主要貢獻的人員,獲得獎勵的份額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

在收到真金白銀的獎勵後,一些專家并沒有花錢享樂,反而将收到的獎勵悉數捐給了孕育成果的高校院所。這些捐贈者是誰?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摳門”教授 “裸捐”超8000萬元

不久前,《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河南農大宣傳部試圖聯系采訪王澤霖,收到的校方回複是:“在完成捐贈後,王老師就去了外地兒子家,校慶活動都沒有出席。”

王澤霖其實并不想成為外界關注和追捧的焦點。

住老房子、騎電動車、被身邊人稱“太摳門”……1942年出生于蘇州的王澤霖是大陸著名的禽病防治專家,曾任河南農大禽病研究所所長。他解決了長期困擾大陸養禽業的疫苗免疫效力低下的難題,他所創制的12個新獸藥産品在國内多家生物制品企業規模化生産,成果轉化率100%。

一時間人人皆知“河南農大有個王澤霖”,王澤霖也成了教授中的“富豪”。不過,王澤霖對自己依然“摳門”。

有一次王澤霖在全國禽病大會上做報告,有人看到他穿着舊衣服,就說他:“都已經是大專家了,應該弄套好的西裝穿。”他回答:“我一輩子當馬醫生、豬大夫,給小雞看病,穿那麼好給誰看?關鍵還耽誤幹活啊!”

即使在今天,王澤霖的出行原則也是:能步行不騎車,能騎車不坐公交,能坐公共汽車絕不打車……

不過,王澤霖對科研卻十分“大方”,甚至“揮金如土”。1985~1995年,王澤霖通過辦班、禽病診療、化驗、為農村養殖戶服務等技術轉移工作,賺取了400多萬元。他用這筆錢在河南農大蓋起兩座實驗樓,購買了當時先進的高速離心機、超速離心機、凍幹機等儀器裝置。

2020年,王澤霖将畢生科研成果轉化費8208萬元“裸捐”給學校,他希望用這筆錢來建設一座高水準的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P3實驗室)。

“我已經老了,但是科研事業一定得後繼有人。”王澤霖說,“P3實驗室對于河南農大有關學科的發展将具有劃時代的性質,我希望盡快将這筆錢用到需要地方,這樣才用得有價值。”

學生感謝恩師 捐款7800萬元

今年1月,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收到一筆金額7800萬元的匿名捐贈,捐贈者希望用于支援母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來自武漢大學官網的消息顯示,這位老校友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系畢業生。出于感激當年武漢大學對學生的關愛和培養,他決定把自己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匿名捐贈給母校,并将捐贈項目命名“餘先覺生命科學教育基金”,用于支援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助力學院發展事業,期待大學精神赓續傳承。

據了解,該基金将每年支出400萬元,用于支援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辦高水準學術活動、人才引進項目以及學生獎助學金,并對被納入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訊資料庫的大學生提供大學四年全額學費。

為什麼要用“餘先覺”來命名?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校友表示,他是餘先覺先生的學生,老師的開放進取、相容并蓄和濃烈的愛國精神對他的影響深遠。

餘先覺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3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49年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根實驗室取得博士學位後,毅然決然于1949年10月輾轉回到祖國,投身教育事業。他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機會支援學生的發展,并包容不同的學術觀點。

回國後,餘先覺和研究所學生們對中國淡水魚類細胞遺傳學開展了廣泛研究,獲得了中國淡水魚類細胞遺傳學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大陸首次對中國淡水魚類染色體進行的系統性研究。

“這位校友匿名捐贈是直接跟我聯系的,很意外、也非常感動。”餘先覺孫女餘麗表示,“自己和家人曾勸其好好考慮,但校友稱這是自己多年的夙願。”

“這位匿名捐贈的校友是我的學長,此舉很讓我感動。我們都是餘老師的學生。”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周榮家是餘先覺招收的唯一一名博士後。

1992年,周榮家進入武漢大學跟随餘先覺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那時已經80多歲的餘先覺身體不好,但依然專門指導周榮家,并叮囑他:“做人一定要有開創精神。要先做好人,再做科研。”

“這句話對我的學術道路影響非常大。”周榮家記憶猶新。當時博士後流動站的條件很艱苦,許多研究幾乎是從零開始,餘先覺給了周榮家非常大的自主權,允許他在魚類遺傳學的架構内自由發揮,“老先生做人非常低調,但是學術做得非常好。”

捐款1億元 培養“健康守門人”

“有人會說1億元不是個小數目,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财富,但這筆錢如果用于讓我們家庭過上更為舒适的退休生活,是一種浪費。”劉進說。

劉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也是大陸現代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的倡導者和實踐者。2021年9月,他将1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個人所得款捐贈出來,在華西醫院設立專項規培發展基金,用于激勵住院醫師、帶教師資,提高住院醫師臨床能力。

來自華西醫院的消息顯示,這也是大陸首個由個人捐贈設立的專項規培發展基金。

“合格的醫學院畢業生就是‘毛坯’,實施規範化教育訓練的意義就在于要把他們培養成能獨立行醫的合格醫生,同時也能促進醫院的學科發展。”這也是劉進捐款的主要目的。

那麼,一個醫生是如何賺到1億元的呢?

這需要從兩項合同說起。

2020~2021年,華西醫院與宜昌人福簽署了兩項專利許可及項目合作開發合同,合同總金額為7.5億元。這兩項合同涉及專利均由劉進及其團隊研發産出,按照華西醫院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劉進個人獲得了1億元獎勵資金。

這兩項合同涉及兩款新藥,分别是新型骨骼肌松弛藥物和超長效局麻藥。其中,新型骨骼肌松弛藥物是全麻用藥中的一類,導緻肌肉松弛,滿足手術的要求,具有起效快、恢複快、蓄積小等特點;超長效局麻藥的亮點就在于“超長效”這幾個字上,藥效可達50小時以上,是現有品種作用時間的2~5倍。

如果說,劉進靠自己的實力,實作了賺到1億元的“小目标”,那麼,他為了實作更大的“目标”,決定将這1億元捐出來。

這些年來,劉進所在的麻醉科專業基地已經培養出了約全國5%的青年麻醉醫師、約40%的麻醉科主任。

劉進感歎道:“我從事醫學研究和轉化20多年了,在規範化教育訓練這條路上也走了20多年了,希望這筆錢能讓更多的規培醫生和老師們在這條路上繼續前進,為基層培養更多合格的‘健康守門人’。”

參考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lD18vlQQczgRWkNWBA7Bcg

http://edf.whu.edu.cn/xwdt/jjhdt/2022-01-20/1539.html

https://mp.weixin.qq.com/s/ZNoM5Ltr5_qUrlURT_b4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