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棕發碧眼的華裔,為中國抗日被燒毀容,妻子舍身為他抵擋彈片

作者:秋歌半冷

抗戰時期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飛行員是高志航、劉粹剛、李桂丹、樂以琴等空戰英雄,再者亦是陳納德将軍所率領的飛虎隊的故事,他們嘯傲天際、捍衛中華領空,至今仍為我們無限緬懷。不過,其實還有一批華裔美籍飛行員,他們自願離開安逸的生活,不遠萬裡回國參加戰鬥,似乎被後世所遺忘。在此,要介紹一位華裔美籍空軍英雄陳瑞钿少校,他是一位從美國傳回中國抗戰的“王牌飛行員”。

他是棕發碧眼的華裔,為中國抗日被燒毀容,妻子舍身為他抵擋彈片

陳瑞钿,1913年出生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父親是廣東台山的中國人,母親是秘魯人,他有着中國和秘魯混血的臉龐,西方人高挺的鼻梁,一雙蔚藍大眼睛,外加身材壯碩、皮膚白皙,很難把他的身型樣貌和中國人連想在一起。

陳瑞钿從小就對飛行有濃厚興趣,高中時期進入波特蘭的“美洲華僑航空學校”學習飛行,1931年他取得了美國飛行執照,同年9·18事變爆發,當時全美國華僑界相當憤慨,大家出錢出力以實際行動聲援中華民國對日抗戰,陳瑞钿雖然擁有南美洲人的外表,不過骨子裡流着中國人血液,“内心聽見國家在召喚他”,1932年他與同一期航空學校畢業的華裔美籍青年遠渡重洋回到中國,志願參加中華民國空軍行列。

1930年代的中國,除了中央笕橋空軍體系外,也有些省份有自己的獨立空軍武力,陳瑞钿的父親是廣東人,他抵達中國後,選擇加入地方軍閥陳濟棠主政廣東省的空軍,擔任準尉見習飛官,1933年2月升任少尉。1935年,他因表現優異被派往德國慕尼黑空軍轟炸學校學習進階戰鬥機飛行和戰術,1936年9月晉升中尉。當時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與國民政府對峙,大戰一觸即發。不過,廣東空軍司令黃光銳不甘為陳濟棠所用,黃率領廣東空軍100餘架飛機,300多名飛行員,全數北飛南京。加入中華民國空軍。

1937年2月,陳瑞钿配置設定至杭州笕橋中央航校擔任戰鬥機飛行教官,同年6月,陳瑞钿升任第五大隊28中隊副中隊長。

抗日戰争爆發後,陳瑞钿所屬的第五大隊駐紮于南京附近,1937年8月16日,對于陳瑞钿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他所駕駛美制霍克三型雙翼戰鬥機,在南京上空擊落了日本的三菱轟炸機,這是陳瑞钿回國4年後,第一次開飛機擊落敵機的紀錄,之後,陳瑞钿在1937至1939年間,參加了15次以上的對日空戰,總計獨自擊落6架日本軍機,協助殲落3架日本戰機,他在空戰中有勇有謀,有膽有識,他的座機曾3度不幸被敵機擊落,但他都跳傘成功奇迹生還。

他是棕發碧眼的華裔,為中國抗日被燒毀容,妻子舍身為他抵擋彈片

美國為表彰空軍的戰争英雄,有定義一個标準,那就是凡擊落5架以上的飛行員可以命名為“王牌飛行員”,華裔美籍的陳瑞钿共擊落6架日機,若依照美國空軍标準,陳瑞钿少校譽為“王牌飛行員”一點也不為過。何況他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達成如此佳績。

1938年12月27日,陳瑞钿升任中華民國空軍第三大隊副大隊長,在一次護送蘇聯援華航空隊的轟炸機隊,前去空襲昆侖關途中。陳瑞钿的座機不幸被日機擊中,此時油箱頓時燃起熊熊大火。陳瑞钿選擇涉險跳傘,卻因而全身大面積燒燙傷,那張帥氣逼人的臉龐也被火毀容。隻剩他一雙清澈銳利的眼睛,在護目鏡的保護下得以幸免。

陳瑞钿被火灼傷後,安排在廣西柳州機場附近接受治療。他的第一任妻子伍月梅女士聞訊趕來,親自照顧丈夫。沒想到,日飛機突然空襲柳州機場,機場周遭都是轟炸重點,此時的陳瑞钿全身纏滿繃帶,行動不便。在睡夢中突然清醒,陳瑞钿感覺到一個熟悉的身體,撲在他自己的身上保護着他,原來是妻子伍月梅的身體。在一陣巨大的轟炸聲響過後,陳瑞钿明顯地感覺到,妻子的身體漸漸變得冰冷。

妻子為了保護陳瑞钿,用肉身抵擋轟炸的彈片,陳瑞钿永遠忘不了第一任妻子對他的愛和犧牲。

陳瑞钿後來輾轉到香港,通過宋美齡和陳納德的幫助傳回美國紐約治療燒傷,在5年時間裡,前後經曆30餘次大小手術。手臉透過皮膚移植手術和複健,雖然疤痕重重疊疊,總算全身痊愈出院。陳瑞钿再度回到美國世人的面前,受到當時美國華僑界英雄式的歡迎。

他是棕發碧眼的華裔,為中國抗日被燒毀容,妻子舍身為他抵擋彈片

陳瑞钿痊愈後,他的愛國心沒有改變,但是身體狀況無法恢複到過去駕駛戰鬥機的水準,1945年,他選擇擔任中國航空公司運輸機的飛行員,在有“死亡航線”之稱的“駝峰航線”,執行将軍事物資由印度飛越喜馬拉雅山送往中國大陸的險惡任務,繼續為抗戰奉獻飛行專長。

陳瑞钿這位華裔美籍的飛行員,他懷着滿腔熱血從美國傳回父執輩的原鄉中華民國參戰,可以說是“異鄉人”加入抗戰救國行列,抗戰期間共計擊落6架日本軍機,戰功顯赫。

陳瑞钿少校于1997年9月3日過世,那天适逢“抗戰勝利紀念日”,彷佛襯映“我死國生”的空軍精神,也訴說着堅苦卓絕的抗戰時期,有一批又一批長年海外華僑不顧個人安危,心系故國河山,義無反顧返國參戰,仍然曆曆在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