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以英國、法國、俄國、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陣營;另一個是以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一戰結束後,兩大陣營也就算解散了。鮮為人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還曾存在過“小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導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奧匈帝國的兩個主體之一)等一戰戰敗國都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防範對象。尤其是想維持歐陸霸權的法國特别防範戰敗國的死灰複燃。
随着奧匈帝國解體,歐洲東南部出現了很多小國,是德國、奧地利等戰敗國死灰複燃的最佳擴張對象。而法國位于西歐,對德國在東歐的擴張有些“鞭長莫及”。于是法國支援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三國組成一個政治軍事聯盟,以遏制德國、奧地利的對外擴張。
1920年8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與南斯拉夫簽訂《捷克斯洛伐克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防禦同盟條約》。1921年4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與羅馬尼亞簽訂《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同盟條約》。1921年6月7日,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簽訂《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防禦同盟條約》。
1920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時任外長貝奈斯建議将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組建的聯盟命名為“小協約國”,以顯示維護一戰勝利果實之意。1933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訂《小協約國組織公約》,由三國結成的國際組織“小協約國”正式成立。
然而由于“小協約國”的最大背景法國在二戰前推行“綏靖政策”,“小協約國”的根基動搖了。1938年,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陰謀”中被英法徹底出賣,“小協約國”名存實亡。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納粹德國吞并後,小協約國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