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小协约国”是什么?

作者:鬼说历史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另一个是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一战结束后,两大阵营也就算解散了。鲜为人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还曾存在过“小协约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小协约国”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导国家是英国和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的两个主体之一)等一战战败国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防范对象。尤其是想维持欧陆霸权的法国特别防范战败国的死灰复燃。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小协约国”是什么?

随着奥匈帝国解体,欧洲东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是德国、奥地利等战败国死灰复燃的最佳扩张对象。而法国位于西欧,对德国在东欧的扩张有些“鞭长莫及”。于是法国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三国组成一个政治军事联盟,以遏制德国、奥地利的对外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小协约国”是什么?

1920年8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与南斯拉夫签订《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1921年4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签订《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同盟条约》。1921年6月7日,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签订《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小协约国”是什么?

1920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时任外长贝奈斯建议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组建的联盟命名为“小协约国”,以显示维护一战胜利果实之意。1933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签订《小协约国组织公约》,由三国结成的国际组织“小协约国”正式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小协约国”是什么?

然而由于“小协约国”的最大后台法国在二战前推行“绥靖政策”,“小协约国”的根基动摇了。1938年,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阴谋”中被英法彻底出卖,“小协约国”名存实亡。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吞并后,小协约国解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