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镌刻在核桃上的,是一部曆史

作者:原 因

山下綠潮滾動,山頭林濤拍雲。

核桃樹,核桃樹!十年的,二十年的,一百年的,四百年的……滿眼的核桃樹,卷起千重碧,掀起萬重浪。

這裡,核桃樹彙聚成了一片海洋。

正是核桃挂果的季節。滴溜溜的青圓,暗藏着肥腴,在搖擺着的枝葉間閃現,仿佛星辰在闌珊夜色中眨眼。

等待着熟落,等待着破繭成蝶,等待着缤紛四濺。

我伸出手掌,接過了一顆去年的核桃。圓而不滑,渾身雨迹風痕、霜斑露漬。把它托在掌心,端詳着,時間越長,越感覺份量的沉重。

那是一種幾乎把我的手掌壓得下垂的沉重。

不知為什麼,漸漸,我感覺托在手裡的,變成了一隻青銅之鼎,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古老的文字,字縫裡秘藏着一個謎底。

“張骞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這是西晉張華《博物志》中的記載。長期以來,這句話都是國内關于核桃種植曆史的權威認定。但是,1980年,在漾濞的雪山河畔,山洪沖刷出了一塊古木。經中科院考古所測定,此為一塊3000多年前的古核桃木。

原來,這裡是核桃的一塊重要原生地。

可以想象,1639年徐霞客遊曆漾濞時,如果沒有在奇山險水的跋涉中過于專注甚或沉迷,其筆尖就不會僅為石門關等一衆風物留下精彩描繪,而與核桃之盛擦肩而過了。如果他記寫了核桃,那該是怎樣一些讓人動情的文字?

這一顆渾圓的、渾身溝壑的小小果實,就這樣鈴铛一般系在時光之馬的脖頸上。馬蹄槖槖如訴,脖上的鈴,叮叮當當在漫長的靜谧裡輕輕搖響。

但記錄終歸不會缺席,也沒有缺席。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留下了這樣的筆墨:“核桃以漾濞江為上,殼薄可掐而破之。”

核桃為何會以漾濞為上?民間流傳着一個神話:

從前有一位彜家姑娘名叫薩秘姆,她看着漾濞滿山滿坡的野核桃樹想:樹上的果果為什麼鐵一樣堅硬?如果它殼薄如紙、肉厚如脂該有多好,那樣就一定會給鄉親們帶來更多的福祿。于是,她不辭辛勞,四處尋找這樣的核桃樹。可是,一年又一年,磨穿了一雙又一雙鞋子,她都沒能如願。一天,疲累已極的她在一棵核桃樹下睡着了。夢中她聽見彜人最崇拜的虎神說:“你這樣是永遠找不到你要找的核桃樹的。除非……”“除非什麼?”薩秘姆急切地問。“除非你願意犧牲自己,和你身旁的核桃樹合為一體。”姑娘先是一愣,接着毫不猶豫地點點頭,說:“我願意!”她轉身緊抱着核桃樹不松手。一天過去了。十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風吹雨打太陽曬,姑娘融化為一泓液體,滲進了樹幹,流進了土裡,被樹根盡數吸收。

這棵核桃樹越來越高大茂密了,結出的核桃也漸漸變成了姑娘期望中的泡核桃。山裡人就以這棵樹為母本,不斷嫁接栽種,終使漾濞的山野泡核桃遍布。

人們把薩秘姆奉為核桃神。不難參悟,這神,其實就是漾濞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化身。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不辍、箕裘相繼地培育、改良,才使漾濞核桃成為上品。

镌刻在核桃上的,是一部曆史,在漾濞。

有過衣衫褴褛的窘困嗎?核桃可以成為一個羞澀的更新檔;有過屋漏遭逢連陰雨的凄苦嗎?核桃可以成為一塊薄小的擋闆。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疲于奔命的日子裡,核桃已成為上蒼贈送給漾濞山鄉的雪中炭。

明代的《南诏通記》載有大理國開國君主段思平“獲商人遺以核桃一籠”之事。從那個時候起,不,一定更早,核桃就已經成為商品,走出了漾濞的山山嶺嶺。

一顆核桃換一個雞蛋。一擔核桃換十擔米。在市場經濟不斷發育壯大的當今,核桃已經蝶變為山區的緻富金果。

有人告訴我:姑娘出嫁,别處往往以玉镯、豪車陪嫁,而在今天的漾濞,嫁妝卻往往是一園核桃樹。

我腳下出現了一條三尺寬的步道。路面是黑褐色的,疙裡疙瘩。踩上去,腳闆心隐隐有一種顆粒感。那是能給有關穴位予舒坦按摩、具有保健功效的粗大顆粒。

低頭一看,鋪滿路面的竟然是一顆又一顆鐵核桃。

在漾濞,核桃殼被制作成各色工藝品。切片、去果仁、幹燥、定型、打磨、抛光、粘接,精雕細刻,制成筆筒、花瓶、台燈……古樸自然、玲珑剔透。

從某種意義上說,腳下的這條路也是一件頗有創意的工藝品,一件直接锲入大自然的工藝品。它纏卷在青山之腰,逶迤飄蕩,最後隐沒在一片核桃林裡。

它是一則寓言,抑或一個象征?

沿着這條路往前走,山的那邊,有村寨在核桃林中躲閃,有院落在核桃樹下悄望,有農人站在核桃枝葉編織的清幽裡,臉上挂着微笑。

村是别名雲上村的光明村,屋為青瓦房,人是老查和老蘇。

老查家院裡的核桃樹老态龍鐘。它主幹一分兩杈,一杈挑白雲為旗,直指藍天,一杈顫顫巍巍橫過院心,下斜處,被老查用木柱支撐着,宛似拄了根拐杖。樹下一溜兒排開幾張松木方桌,樸素地陳列出山村迎客的意願。

擺出來了:一碟碟紫衣核桃仁。琥珀一樣的内質,奶酪一般的醇香。老查招呼客人坐下,用一把拇指大小的推刨,在核桃仁上推、推、推……片片薄得透明的雪花,悠悠飄落于滿盛金色蜜水的瓷碗裡。核桃刨花茶,是彜家的盛情、山裡人的問候。

老蘇家院裡的核桃樹風華正茂。它樹幹粗壯,枝開葉散地撐起一把大傘,托起一汪暖陽,灑下一地清涼。你看那一圍木栅欄從容地圈定了枝頭跳動的鳥語,一縷淡藍色炊煙從院西的偏房屋頂袅袅升向雲端,仿佛誰輕揮着一方招客的絲絹。

青椒煸炒新鮮核桃仁、核桃葉炒火腿、核桃炖羊腦、核桃仁荷葉餅……在這裡所有的山野之味都不離核桃香,十數種美馔佳肴與核桃結下不解之緣。一桌琳琅奪目的核桃宴,是不可抵禦的誘惑。

不是桃花源,勝似桃花源。幾度相思寄,幾度绮夢回。沿着這一條用核桃鋪就的三尺步道,走來了多少思之若渴的傾慕、說走就走的急切、一睹為快的意願、不枉此行的感慨,向着這個雲上的村莊,世外的樂園。

這條路,纏卷在青山之腰,逶迤飄蕩,最後隐沒在一片濃綠裡;這條路,發轫于荒蠻遠古,經曆着當下,然後蜿蜒地伸展向未來。

有一片亮麗霞光,濡染着它。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9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