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作者:愛砍柴的樵夫

關注我,每天帶來名人感動的故事!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于是之,是國内著名藝術家,參演過《牛大王》、《上海屋檐下》、《龍須溝》、《茶館》、《冰糖葫蘆》、《雷雨》等,《大河奔流》、《秋瑾》、《青春之歌》、《膽劍篇》等影視作品。

作為一代話劇表演大師,于是之所演的衆家人物們出神入化,傾倒一大批 “癡情”者。靠着那精湛的演技,被評為中國電影百位優秀演員之一,獲得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話劇金獅獎、表演藝術成就獎、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

2013年1月20日,于是之因病醫治無效在醫院不幸逝世,享年86歲。他的逝世,将風雨相伴六十餘載的妻子,推入了悲痛的深淵。

而今于是之病逝9年了,在沒有丈夫的日子裡,遺孀李曼宜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态,她走出喪夫的悲痛了嗎?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01.

于是之,原名于淼,1927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軍人,母親則是普通農民。

在出生百天時,父親就在戰場上犧牲了。從此,于是之便和母親相濡以沫,相依為命。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因為出生在一個完全沒有文化的家庭,跟着寡居的祖母和母親過日子,她們一字不識,就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甚至就連祖母和母親,更是沒有名字。

就在這樣艱難的境遇下,于是之後仍舊如饑似渴地努力讀書。還在中學期間,就迷戀上了中國古典文學與音韻學,夢想着長大後能夠當一個學者。

隻是因為家庭的貧困,在他15歲時就上不起學。辍學後,于是之就過着“一房二押三賣四借”的窮困生活。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不論生活有多麼貧寒,于是之都盡可能地去多讀書,他認為:讀書使我沒有胡亂地生長。

即便是在多年以後,他仍舊為自己有個十多平米的書房,感到欣慰。

那時候,因為沒錢上不了學,便讓幾個好友帶着他混進了輔仁大學聽課,那是一段短暫的學習經曆。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44年,于是之偶然在馬路邊電線杆上看到一則招生廣告。于是,他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白天工作,晚上去夜校學習法語和法蘭西文學,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一邊行走的他,都會背誦古文和發文單詞。

這年夏天,法文夜校放暑假了,他的同學們便拉着他去演戲,在法國劇本《牛大王》中演男主角。看到男主是一個窮青年,感覺不難的于是之,便答應了下來。

沒有想到,在這次短暫的表演中,于是之也愛上了表演。以至于後來,于是之還專門為這段經曆寫了一篇《我為主演“牛大王”》的短文,笑中帶淚地表示:演《牛大王》時,我挺苦的。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都說外甥像舅,于是之也不例外,舅舅是“話劇皇帝”石揮,他也是得到了舅舅的遺傳。從小就被舅舅感染,更是被舅舅幫助過許多次。

等到于是之長大後,石揮的弟弟石誠還将他拉進了祖國劇團,參與了《蛻變》、《以身作則》等劇的演出。

後來,于是之進入到北平藝術館,參演了《上海屋檐下》、《大團圓》等劇的演出。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02.

1948年春節,于是之家裡依舊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經常揭不開鍋”。

雖然于是之成為了演員,登上了話劇的舞台上,但工資卻少得可憐,以至于母子倆人都過着清貧的苦日子。

得知于是之家裡的情況,有位好友還特意送來了一條魚,這讓母親十分開心,急忙将魚弄幹淨紅燒好,等着兒子回來一起吃。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然而于是之因為在劇團演戲掙錢,尤其是春節期間,演出活動非常那麼多,而母親就将魚熱着,就是為了給兒子嘗嘗鮮。

在等待兒子期間,母親順手将魚裡的刺一根根挑揀出來,直到撿完為止,魚肉卻一塊都沒有動。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初五的中午,于是之終于回來了,母親将魚端上桌面,讓兒子趁熱吃。當于是之吃魚時,卻發現魚裡面一根刺都沒有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看着母親那張蒼白幹枯、布滿皺紋的臉,心裡一陣發緊,淚水也在眼睛裡打轉。

他知道母親拉扯自己成人,這一路十分不易,自己卻沒有讓母親過上好日子,他很内疚,更是想要好好孝順母親。

隻是讓他沒有想到,在這年底,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49年,于是之加入華北人民文工團(現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為了一名話劇演員。

也是在這一年,于是之相遇了一生的夫妻李曼宜。

當時的李曼宜,坐着團裡唯一的交通工具,慢悠悠地去了團裡報道,遠遠望去,看到一衆穿着灰粗布制服的團員,在這一群人裡,竟然還有一個身穿紫紅色毛衣的年輕人,十分顯眼,讓人不注意都不行。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看到這顯眼的年輕人,李曼宜心裡還暗自高興,以為是團裡的上司在接待我。結果後面介紹時,這年輕人說:我叫于是之,幹鈎于,是不是的是,之乎者也得之——是生活幹事。

聽着于是之那頗有特點的自我介紹,再加上第一印象,這讓李曼宜深深地記住了于是之。

也因為這件事情,兩人有了交集。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在一次閑聊時,李曼宜知道了于是之比自己入團早一個月,還發現,兩人很早就有過照面,見過彼此。

那還是在1944年,于是之在排演話劇《雷雨》時,兩人曾有短暫的合作。

李曼宜成長在一個很大的院落,裡面有好幾戶人家,這幾家孩子便湊合在一起排練話劇《雷雨》,但沒有想到人手不夠,有一個孩子便請來了于是之。

巧的是,于是之和李曼宜還是對手戲。因為于是之是陌生人,也讓李曼宜很羞澀,并且不敢擡頭和于是之交流,即便是排練到最後,李曼宜都沒看過于是之一眼。

時隔5年,再度談及往事後,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03.

雖然兩人都剛進入到劇團,但也是這一年,是兩人戀愛的關鍵期。

這一年,團裡準備籌備話劇《莫斯科性格》,于是之飾演男主,為了能更貼切角色,他便從書中尋找“戀愛材料”,來加深對角色的了解,而在這過程中,于是之竟然發現自己有戀愛的想法了。

自此,于是之便會有意識地對身邊的女性觀察,同時也陷入到了沖突中。為什麼會沖突呢?于是之也寫下了:戀愛除了在精神上多了一些依靠,還有什麼好處,真能互助,使每一個都能發揮更多的作用嗎?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在琢磨角色時,于是之的腦海中也會浮現出李曼宜的身影。然而于是之不知道的是,李曼宜對他也有感覺,曾經在日記裡寫下:于的問題,現在還很難猜測,我仍在猶豫。

初次戀愛,讓兩人都很緊張和忐忑,畢竟在那個年代,确實有些束縛。

幸好,兩人在1949年的最後一天捅破了窗戶紙,确定了戀愛關系。

盡管确定了戀愛關系,但因為出身和家庭的不同,也讓兩人有着不同的思想,于是之認為李曼宜身上有“大小姐”脾氣得改,李曼宜認為于是之凡是比自己優秀,心裡有些自卑。

經過坦誠的交流和溝通,兩人也慢慢地消除了顧慮,甜蜜地戀愛着。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50年,文工團也正式更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莫斯科的性格》也正式公演。

在《莫斯科性格》的慶功宴上,于是之和李曼宜也舉行了婚禮,上司認為這是喜上加喜。他們清楚地記得,婚禮并沒有很特殊,就連兩人的禮服都是自制的,沒有結婚證,也沒有婚紗照,有的隻是一塊布,讓親友們再上面簽字。

這塊布,也讓于是之和李曼宜很是紀念。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51年,北京人藝要拍老舍的《龍須溝》,将角色程瘋子分給了于是之,這讓他十分開心,更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因為之前過了苦日子,于是之對苦難生活很熟悉,而且特别愛學習,每次排戲都會寫一摞的筆記。為了能夠更貼切地演繹,于是之還去追溯過程瘋子這個角色,最終靠那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演繹得深入人心。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04.

1954年,李曼宜為丈夫生下兒子于永,這讓于是之十分的開心。

雖然于是之不太會表達感情,但他對兒子十分的喜歡,每次去外地演出時,都會給妻子寫信。

雖然兩人是自由戀愛,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婚姻并不是靠你我喜歡就能夠走長久的,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需要不斷地磨合。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于是之喜歡生悶氣,甚至還會用拳頭錘桌子,憤怒時,也摔過茶杯。面對這樣的于是之,李曼宜說這是他發脾氣的極限了,他不會和人大吵大鬧。

因為不懂得如何讨妻子的歡心,在去莫斯科演出時,不少同僚都去商店買禮物送給家人,但于是之很不情願,最後還是同僚好心挑了一個精緻的雙層針線盒,讓他帶回來給李曼宜。

針對于這個針線盒,李曼宜也感慨地說:要等于是之選禮物送給我,大概是沒有希望的。

為了更好地貼切角色,于是之還讀了很多名著,比如《戰争與和平》、《悲慘世界》等,也正是因為堅持不懈的高品質閱讀,讓他創作出深具内涵的角色。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57年底,《茶館》開拍,導演選中了于是之當主角,扮演角色王掌櫃。

面對《茶館》這個劇本和角色王掌櫃,于是之十分喜歡,還想起了小時候的鄰居陳大爺,當時的陳大爺在國小裡當校工。

正是回想起陳大爺,讓他在排練《茶館》前,還特意前去拜訪了陳大爺。正如于是之說的:一種雖常操勞而好幹淨的人,便是我從陳大爺身上“剽竊”來的。

一個演員能夠捕捉到一個角色最恰當的手勢,是一件很難得且幸運的事。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在排練過程中,最後結尾的那塊,于是之有了自己的想法,便想要改變一下,但因為原著是作家老舍,便去征求了他的意見,老舍很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茶館》結尾時,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抛撒紙錢祭奠自己的最蒼涼、最絕望、最華彩的一幕。

當話劇《茶館》在北京首演後,于是之也獲得了諸多的關注。也從此刻起,于是之從北京一路演到歐洲,說着不同語言的觀衆都為他叫好。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在于是之的表演生涯中,王掌櫃是他最出名的角色之一,也奠定了他在話劇表演的藝術地位。

要知道,就連作者老舍看完演出後,都十分興奮,久久不能平靜,更是提筆寫下了條幅: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幾乎?

不但如此,《茶館》這部作品一直流傳在話劇界,更是給年輕一代的演員有了榜樣,濮存昕表示:王掌櫃這個角色,創造了舞台藝術的典範,以至于這個角色成了談戲劇表演就不能不談《茶館》。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05.

因為特殊年代的到來,于是之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不但是他飽受折磨,就連家人也被影響,談及這段悲慘的往事,于是之就感覺對不起兒子,更是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淚。

好在時代過去,于是之再度回到了舞台上。

在于是之的一生,有舞台角色的華彩,也有上司角色的無奈。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84年,于是之被任命為北京人藝第一副院長。離開了舞台,開始了長達8年的上司生涯。

在這8年期間,于是之沒有所謂上下班或休息放假,記者随時都會來訪,但每次聊的都是創作,因為在于是之心裡最愛的。

每天中午,午飯要靠自己解決,這讓劇本組的作家們,一個個都端着從飯堂買來的飯菜湊到了一起。

名義上,曹禺是人藝的院長,于是之是第一副院長,但擔任實際工作的是他。

在他任職第一副院長期間,于是之用他的人格魅力,團結了一批批優秀的劇作家、導演,創作了優秀的劇目。

同時,于是之也被那繁瑣的行政工作搞得疲憊不堪,甚至苦不堪言。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80年代,北京人藝進入創作的黃金期,相繼推出了《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小井胡同》等一系列的作品,進入了高峰期,而這背後,于是之可謂是功不可沒。

就連演員梁冠華,都不禁說:除了大家都看到的于是之在舞台上的成功之外,我覺得他對北京人藝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他當副院長主持劇院工作的這些年,扶持了一批當時還是青壯年的藝術家,給後來劇院建設打下很好的基礎。

在舞台上的精湛表演,加上對青年一代的扶持,于是之也被觀衆和業内人譽稱為“話劇界的梅蘭芳”、“話劇之神”。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992年,在北京首都劇場,《茶館》謝幕後,想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于是之站到了舞台中央,對着全場每個角落的觀衆深躬到底,哽咽的說:謝謝觀衆的寬容。

于是之的出現,給在場不少人都驚訝,他們完全沒有料到,于是之最想說的竟然是這樣一句含有自責的話。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這是首版話劇《茶館》的告别演出,當時的于是之,已經患有老年癡呆,演出時嘴巴總是難以控制地不停抽動,而且還出現好幾次忘詞現象,全然沒有巅峰時期的才情。

他沒有想到,足足演了400多場的熟戲,在舞台上會屢屢出錯。面對于是之的出錯,觀衆并不在意,更是在謝幕時,大家都萬分激動,劇場響起了長達數十分鐘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歡呼聲中,有人打出了“戲劇之魂”的橫幅,有人大喊“王掌櫃,永别了!”面對這壯觀的場面,舞台上的于是之含淚緻謝。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06.

1994年,于是之被正式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

對于一個将演戲作為畢生追求的話劇演員來說,偏偏在說話上出現了障礙,這對他的打擊十分大,承受了很大精神的痛苦。

得病後,于是之也不曾放棄治療和重返舞台的努力。作為妻子的李曼宜,目睹了丈夫的全過程,這讓自尊心非常強的她,也曆經了諸多痛苦。

因為病情的緣故,離開舞台後的于是之,經常住院,護理工作幾乎都壓在李曼宜一人身上。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李曼宜的年紀也逐漸上去了,便請了兩位護工,他們從1999年開始就照顧于是之,天天為他擦洗,将其照顧得很好。

在于是之最後的歲月,李曼宜風雨無阻,幾乎天天去醫院陪伴丈夫。和丈夫聊孫子、說朋友,期間還會給他按摩,有時聽到回憶美好的事,或是老朋友的名字,他還會哭出聲。

然而再怎樣精心的照顧,都沒有留住于是之。2013年1月20日,于是之在北京某醫院逝世。他的離去,将妻子李曼宜也推入了悲痛的深淵。

丈夫走後,李曼宜便向人藝的上司提出,想讓丈夫和工作多年的“家”——他摯愛的舞台,做最後的告别。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1月24日,于是之的靈車從醫院開出,往首都劇場駛去,繞劇場一周後,停在院内做了一個簡短的告别儀式後,便再次啟動。

望着車不斷地遠去,李曼宜在心裡默念:是之真的出發了,他向西,再向西,走向遠方。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于是之離去後,李曼宜暫時放下悲傷,開始整理丈夫遺留下的資料,準備一心一意的将其整理出來,發表出去,以存後世。

在這于是之卧病在床時,李曼宜就開始整理于是之的年譜、演員日記、未發表的文章手稿以及兩人多年來的通信。

因為資料多,有太雜亂無章,這也花費了李曼宜很大的心思,她就想着能将材料補充完整,寫得詳細一些,這也能當作丈夫的“傳”了。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就在她整理時,有一位好友的女兒也加入其中,她不斷地鼓勵李曼宜,不要隻寫年譜,還應該寫一些我知道于是之和我在一起的故事。

在侄女的鼓勵和支援下,她根據丈夫遺留下的資料,加上兩人的故事,花費了四五年的時間,寫出初具規模的樣稿。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2019年,李曼宜終于完成了,寫出了這本《我和于是之這一生》的書。

對于這本書,李曼宜表示這本書不會有人看的,就連兒子都這麼認為,要是去出版的話,就會賠錢。

然而在一衆好友的支援下,還是出版了《我和于是之這一生》,讓其與更多的讀者見面。

通過這本書,讓大衆看到了貫穿一生的信任和深愛,更讓人了解了這位表演藝術家更多的真實故事。

于是之病逝9年了,遺孀李曼宜的選擇令人淚目

2022年6月,于是之已經逝世9年多了,李曼宜生活恢複到了正常,内心仍舊還有傷痛,但仍舊堅強的生活。

她将所有的思念,将轉化在了寫書和整理資料中,每當丈夫或是清明節時,她都會做一桌子好菜,都是丈夫生前最愛吃的。

盡管于是之離去這麼多年了,但李曼宜知道思念和傷痛,會伴随她終生。

-END-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