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作者:一條

今年4月,紀錄片《秃然發生》

不動聲色地火了。

它是全國首檔關注男性脫發的紀錄片,

至今已有超過2700萬觀衆收看。

主角何潤鋒,是一個資深出鏡記者,

同時也是一名脫發新人。

片子以他的自救為主線,

展示他如何請教專家、了解行業内幕,

又如何卧底植發教育訓練機構,

并與各色脫發者交流困惑和心得。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何潤鋒走訪了全國各地的發友們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采訪期間,多數發友選擇模糊出鏡

在2021年的衛健委報告中顯示,

大陸目前有2.5億人被脫發困擾,

其中男性約1.6億。

片中形形色色的男性發友,

便是這群人的縮影。

他們第一次“向大衆展示自己最軟弱的地方”,

有人在妻兒面前從未脫下過假發,

有人責怪父母,遺傳“脫發基因”,

有人為了追讨1000個毛囊,

跟植發醫院打起了官司……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大陸目前有2.5億人脫發,假發成為解決困擾的方式之一

這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紀錄片,

全片一反常态,萦繞着女聲的旁白,

頗有種男性被凝視的調侃意味,

我們采訪了親曆者何潤鋒,

“男性脫發背後的性别意識,

很值得被讨論。”

自述 何潤鋒

編輯 陳星 責編 倪楚嬌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何潤鋒曾作為出鏡記者奔走在新聞現場,從不顧及頭發

這個紀錄片的誕生,要從我的故事說起。

我過去是一個出鏡記者,以前跑過戰地,奔走在各大新聞發生地的現場。我是從來不管我的頭發的,也沒時間想要吹一個怎樣的發型。

在2017年,我去日本拍一個關于福島核電站核洩漏的調查,攝影師跟在我後頭,有一個機位一直對着我後腦勺。我發現好像有點不太對勁,發量稀疏。

從那之後,身邊的人、同僚、同行的攝影師,也隔三差五地來提醒我:“小心一點,你要脫發了。”我越發地重視起來,也察覺到我的發量真的越來越少。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轉行做節目主持人後,采訪現場變得很有儀式感,圖為采訪諾蘭和比爾蓋茨

後來我轉行做節目主持人,采訪現場變成了很有儀式感的演播室,我的形象也是西裝革履的,身邊還有了一個妝發師,于是又多了一個提醒我的人,“留意一下你的頭發”。

我一直以來有一個認知,報道的公信力和儀表的體面是有某種關聯的。你見過國内哪個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和記者,是光着頭的呢?即使脫發,也會戴假發。頭發,似乎成為一個衡量儀表是否體面的重要因素。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對于頭發的執着,除了體面的考量,可能還是中年危機

過去的幾年,我嘗試過一些應對措施,試過用防脫洗髮乳,也去看過醫生。出差、旅行,行李箱裡永遠帶着發粉、梳子和發膠……

2021年年初,我跟導演組偶然提起想要植發。當時,我們讨論了很多關于脫發的感受,我描述的每一個細節,她們居然都那麼驚訝。我們都覺得這個事兒,好像還真的有一個認知上的 gap。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秃然發生》,真實揭開1.6億中國男性的隐痛

大家一拍闆,不然就拍一個植發的紀錄片。

從去年10月份開始,一直陸陸續續地拍了三個多月,去了北京、河北廊坊、成都、上海、鄭州、武漢等。我在裡面,既是脫發的當事人,同時也是紀錄片的創作者,去尋訪全國各地備受脫發困擾的男發友們,和它背後的産業。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發友袁先生,采訪期間一直背對鏡頭

有一位在河南的袁先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

他從19歲開始,就不敢在公衆場合脫下自己的帽子。在采訪時,他一直都背對着鏡頭。

有一次下大雨,他的帽子丢了,就穿着雨披去公司。因為帽子丢了,他跟上司請假回家。上司問他為什麼要披着雨披,他不敢說因為自己沒有頭發,問他為什麼要請假,他也不敢說,是因為要回去找帽子。

朋友到他家做客,朋友出門了,他一個人在家,門還虛掩着,他終于可以摘下帽子了。沒想到門忽然開了,他吓得把被子裹在身上。回頭才發現,隻是一陣風把門吹開了,他就躲在被子裡一直哭。這個細節狠狠地刺痛了我。

最後促使他改變的是,家裡一位長輩的去世。在葬禮上,他發現自己戴着的帽子成為一個阻礙,隻能把帽子反着戴才能披麻戴孝。他下定決心找朋友東拼西湊借錢做了植發,頭發長出來不少,可面對我時他還是戴着帽子。

采訪前,他再三跟我們确認,是否會保護他的隐私。他用一句話承認了他所有隐忍的痛苦:“我向大衆展示了我最軟弱的地方。”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發友大多隻願意模糊出鏡

發友們其實都藏得很深,他們隻願意和同病相憐的人傾訴。紀錄片的同僚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潛伏在各個論壇、貼吧裡,通過各種蛛絲馬迹去留言和聯系發友。我去跟發友見面前,沒有做任何了解,防止會有預設。

有一位武漢的大學生,他給女孩告白。因為脫發,女孩血淋淋地拒絕了他:“你自己心裡有數。”可他給自己填了個詞 ,“你自己心裡有點x數”,他打心底裡先把脫發的自己否定了。

有一個發友,一度跟自己的父母處于一種崩潰的狀态,他說脫發都是因為基因不好,甚至對自己的基因很羞恥。有的人甚至想要去自殺。這是讓我很震驚的。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發友羅林川,在妻子面前,24小時都是完美形象

羅林川老師,脫發22年了。他在妻子面前,24小時都是完美形象,無論睡覺、洗澡,從沒有摘下過假發。他跟别人交流的時候,極少用“假發”這個詞,而用“發片”代替。

羞恥感、自卑、焦慮、心虛都是發友中比較普遍的情緒。但當中,也有看起來是已經“走出來”的發友。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發友李閃光,很活潑,很坦然

李閃光,他是一個B站up主,他非常開誠布公地分享自己脫發的故事,甚至呈現自己不戴假發和戴假發的一個前後的對照。看到他戴上假發後的樣子,網友留下的評論都是贊不絕口。

他處于一種臨界的狀态,看起來很活潑、很坦然。

但我跟他聊天後,我會存疑,我覺得這種坦然後面,還是有隐患的。如果他需要靠跟自己的粉絲互動,才能源源不斷地擷取一種認同和信心的話,一旦這些東西改變或者消失了怎麼辦?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發友朱志彬,可能是全中國第一個數毛囊的人

還有一位叫朱志彬的發友,他可能是全中國第一個數毛囊的人。

原本醫院承諾要給他種3500根毛囊,他做完手術之後,認為手術不太成功。他自創了一種“井字數毛囊法”,發現醫院隻種了2000多根毛囊,于是把醫院告上法庭。

他就像《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蓮》那樣,在這幾年間,拿着一大沓的申訴材料,來來回回奔走于法院、監管局、第三方檢測機構之間。

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毛囊變成了他的執念。或許我們會想象他的故事很極端,但接觸下來,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在這裡面受到了極強的一種擠壓,才對毛囊那麼執着。

當我跟他們聊天的時候,我感到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所有的掙紮以及糾結,背後都是一種成因複雜的“不自信”。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一位發友正在接受植發手術前的咨詢

2021年最新的資料說,每6個中國人就有1個是脫發,總共有2.5億中國人有這樣的困擾。這麼大的人群,催生了一整個圍繞“脫發”的行業,是以在探訪完發友後,我也走訪了這個産業。

比如假發村,我總在想象,假發村到底是怎麼樣?我就到了河南許昌的假發村,進了村就一路走一路問。

見到有一個正在加工假發的作坊,幾個大媽、老奶奶,用一些傳統的工具在那梳理假發。我們平常看到店裡面,賣幾萬塊錢一頂的假發,原來是從這裡出來的。

當我看到滿屋子都是假發的時候,也看到了背後一種龐大的社會情緒。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植發”被很多人當做最後的救命稻草

除了假發,“植發”被很多人當做最後的救命稻草。我找到了好頭發網的創始人徐峰老師,他算是脫發圈的“老炮”,也是我入門植發行業的領路人。

他給我看了不少用藥治好脫發的患者圖檔,給我講了不少植發行業的内幕:“如今的植發盛行,是社會、機構販賣焦慮的結果,許多其實不需要植發的人都跑去植發,脫離了醫療的本質。”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采訪的一位行業人員坦言:植發後可能會變“小龍人”

他給了我三條警告:

第一,毛囊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取出來的時候肯定會弄壞一些。一小時要取1500-2000個毛囊,其實成功率不高。

第二,毛囊取出來,種到前面也有風險。

第三,植發後,可能會變小龍人。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公立醫院的植發門診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接觸到公立醫院的謝祥醫生

植發其實屬于醫美領域,目前市場裡邊,主要分為公立醫院和民營機構這兩類,他們的營運驅動力和溝通過程都不大一樣。

像我們采訪的北醫三院是其中比較出名的公立醫院,整個過程跟求醫問診一樣。

我接觸到的謝祥醫生一年前也做了植發手術,很嚴謹。他告訴我,即使成功種植,也需長期用藥維持 ,不然,頭發該掉還得掉。

公立醫院不會很急切地說服你去做手術,也不會給你承諾,一定保證成功率。但第一次會診就能見到主診醫生,他會一直跟着你的診療過程,直到給你動刀子那天,也是同一個醫生。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民營植發機構,是一種商業邏輯在運作

民營機構裡邊,它是一種商業邏輯在運作。它會跟你簽合同,跟你一些許下承諾,保證95%以上的毛囊成活率,甚至有打折。

一般去做咨詢的時候,首先見到的是接待的護士和咨詢師,他們會給你用各種儀器去分析你的毛囊的萎縮程度,要植多少根頭發,再一并算價錢。主診醫生,一般是要到手術的時候才能見到,咨詢師很可能不會出現在最後的手術台上。

民營醫院的咨詢師還信誓旦旦地跟我說:“植完發,再做個眉毛,年輕五歲沒有問題。”在民營機構裡,自己更像是一個消費者,前後的檢查、養護,流程更多。

哪個好哪個不好,其實大家的标準也不大一樣。我在片子裡貨比三家,但得出的結論也不适合拿來就用,其實還是因人而異,需要大家親自去比對。畢竟,植發是一個非常慎重的選擇。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完成一台植發手術,需要4-6個人

我們都知道一台植發手術,它實際上是由4~6個人的小團隊去完成的,你的手術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給你主刀的醫生,還要看整個團隊是否專業。

我真的想知道,如果我做植發手術的話,我會面臨怎樣的一個風險?

是否像很多新聞報道中的那樣,做植發手術的從業人員并不那麼專業?這是否是普遍現象?以及這些不專業的人,他們會流向哪裡?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準備卧底植發教育訓練班

我們就找了一家植發教育訓練班去卧底,去一探究竟。

這是一個學費為3800元,為期3天的植發速成班,電話裡的人介紹,前兩天學理論,第三天實操,零基礎包教包會。

在我腦子裡面,預設教育訓練班很有可能像傳銷組織一樣,會收繳全部手機,關起來集中教育訓練,環境特别惡劣。雖然并不是這樣,但還是完全超乎我的意料。

組織者見到我們,連身份證都沒看,全程沒有問我們之前有沒有學過醫,有沒有從醫資格證,在微信上轉了學費,就能學。教育訓練班所在的地方還挺富麗堂皇,甚至提供咖啡、水果。在上課的過程中,還可以随時用手機拍。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植發教育訓練班

我們本來是準備用隐匿型錄影機拍攝的,後來發現 人人皆拍的時代下,課堂上每個人都會拍照錄像,是以就用手機拍攝了全過程。

第一天的理論教育訓練,講師在一個早上就進行了植發的知識轟炸,非常密集的知識點都要學員記下來,我的筆記本也密密麻麻地寫滿了。

下午就開始給我們推銷,告訴我們,參加這次教育訓練班的學員,可以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在他們機構進行醫美,如果能拉來2、3個人,還會有回扣。我才明白,這其實是教育訓練班的真正目的,不僅是要開拓客源,并且要開拓下沉市場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用蘿蔔片練手

第二天,我們就開始上手了。講師給每人發了兩片蘿蔔練手,用來模拟植發。順帶給我們普及了提取毛囊的儀器,完了還給我們推銷這些儀器。

我們還有一個在手術室裡,觀摩植發手術的機會,在一個不保證徹底無菌的環境下,躺着一個打了麻藥的志願者。當醫生老師在取毛囊的時候,忽然一個女學生伸手想去看一眼機器,把醫生老師都吓了一跳。還有一個學員,幾次地在那裡摳鼻子。

整個醫療環境,到處都是不規範。看到每取一個毛囊,頭皮的部分就在滲血,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靠譜嗎?

最後,甚至要我們在志願者頭上動刀!每個人需要親自動手取2個毛囊,一共有19個學員,一共要取38個毛囊。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學員一個一個地上去取毛囊,

直到最後,醫生點了何潤鋒的名字,他隻能硬上

當時學員都一哄而上,但是我很糾結、抗拒這件事,直接給人提取毛囊,給人種頭發,我沒有這個資格去幫人做。直到最後,醫生點了我的名字,我隻能硬上。我取了鑽頭,努力了接近3分鐘,哆哆嗦嗦地,終于取了1個毛囊。

這是我跟植發行業最近的一天,我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魔幻。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片中的女聲旁白

這個紀錄片有一個獨特的設計。

片子裡面有兩個視角,一個是我的視角,另一個是導演組的女性視角。《秃然發生》的女聲旁白,主語一直是第二人稱“你”,用一個女性的口吻,在審視着男性發友們——“我同情你們,可憐你們,猥瑣的代名詞...”

女性長期作為一個被凝視的對象,外貌、身材的焦慮經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但同樣的,當出現外貌焦慮的時候,男性也成為被凝視的對象。

有很多影視文學作品裡,很多人會把“猥瑣男”塑造成脫發的形象。這樣的一種社會認知,慢慢在大家心裡固化,成為一種審美标準。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發友張建宏

張建宏,是一個山西農村小夥。他在28歲那年全網征婚,經曆了三十多次相親仍然無果。他發的那條征婚視訊,被許多人嘲笑發量。他可能根本沒有那麼強烈的認知,說我的頭發可能影響了找對象。

後來得到一個植發機構的免費贊助,植發成功,也順利處了對象。可是好景不長,女朋友跟自己處得不好,悄悄走了。之後他還在不斷地相親,但是這回别人嫌棄的不是頭發,而是因為啤酒肚、身高等别的問題。

張建宏,可能是洪流當中最無力的一個,他一直都被審美标準、社會論述推着走。

我們采訪認識的朱玮,他是一個程式員,他選的方式就是光頭,他覺得那樣就是帥的、酷的。他跟我說:“為什麼你都這麼成功了,還要去在意自己的頭發?”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上海光頭協會,每個成員都很坦然

我在上海見到一群光頭協會的老外,他們絲毫沒有這樣的困擾。他們對我說:“你是個記者,你就應該勇于打破這種偏見。”這話其實誰都能說,我也希望我能夠自己打破這個規則,但你身在規則其中太難了。

我們的故事都不一樣,但又都一樣。這當中不僅僅是一個自我認知的問題,還是一種在社會觀念裹挾下的自我認知。

那天片子上線,有網友的觀點說,“有趣的靈魂是最重要的”。

但實際對許多人來說,外表的體面,它是某一種精神力量的樞紐,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後,他能夠很大程度上去解決自己的自信心不足的問題,生活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他揭開1.6億中國男人的痛

脫發的患者很多,但大家又仿佛是社會的少數派,被邊緣化。歸根結底,還是你能不能接受一個脫發的自己。

你要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不在意,其實很難做到。就像我,哪怕願意去拍這個節目,但拍攝的時候還是會擔心頭發在鏡頭中過于稀疏。也許,當我把自己的在意表達出來後,才能變得坦然一些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