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叙利亞特派記者 薛丹】編者的話:“地區國家間密切合作,可以擊敗美國霸權。”8日,叙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突訪德黑蘭時這樣強調,“經曆戰火摧殘的家園可以重建,但如果一個國家的原則被摧毀,将無法重建。”已爆發11年的叙利亞危機讓這個中東國家變得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這背後,美國難辭其咎。這11年來,美國先是充當“阿拉伯之春”的幕後黑手,除“煽風點火”外,還通過武裝、扶植叙反對派力量,加速危機更新,挑起内戰,并為恐怖主義的滋生提供土壤;此後,美國更是非法軍事介入,長期掠奪叙油田及糧食;當推翻叙政權無望之後,美國又用層層加碼的制裁讓這個期待早日重建的國家長期陷入困境。外部勢力幹預是叙利亞危機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同樣的一幕還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國繼續上演。美國為一己私利,在這些國家挑起戰争、制造動蕩,給當地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專門對叙利亞等國重建工作進行了調查。
瘋狂掠奪給叙帶來兩場“油荒”
旅遊業、石油業和農業,曾是叙利亞的三大經濟支柱産業,但如今都沒有恢複元氣。危機爆發前,每年約有15萬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專程前往位于叙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東北200多公裡處的巴爾米拉。在2013年6月召開的第37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因擔心戰亂,叙利亞的大馬士革古城、巴爾米拉古城遺址等6處世界遺産全部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2015年5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攻占巴爾米拉,随後炸毀巴爾沙明古神廟等古迹。等2017年3月叙政府軍最終收複古城時,巴爾米拉已是傷痕累累。
最近兩年,叙政府曾安排《環球時報》記者實地采訪過巴爾米拉古城遺址受損和修複的情況,但很少看到其正式對遊客開放的消息。前不久,記者才注意到有來自英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兩個旅遊團到訪巴爾米拉的報道。
2020年,叙利亞對外貿易總額為55.23億美元,其中出口5.23億美元,進口50億美元,主要用于購買石油和糧食,逆差嚴重。而叙利亞戰争爆發前,叙是中東地區為數不多的農産品出口國,農業占該國GDP的26%,其中小麥年平均産量接近500萬噸,每年對外出口200萬噸。由于天氣條件較好,加之安全條件改善,2020年叙農業生産較往年有所上升,小麥産量達到308.5萬噸,但值得一提的是,叙主要糧食産區不在政府控制區内。這兩年,叙利亞的小麥資源被美國瘋狂掠奪和破壞。美軍偷運小麥和石油的消息在當地媒體報道裡屢見不鮮。叙政府多次譴責美國,稱其在叙境内的行動是“國家性質的強盜行為”。
自去年冬季以來,《環球時報》記者經常在大馬士革看見等待加油的車輛排起長隊,很多車主通常要等四五個小時才能加到限量供應的30升汽油。在黑市,油價一度漲到每升6000叙鎊(叙官方匯率1美元約合2800叙鎊,而黑市上匯率最高為1美元兌換4000叙鎊)。按照叙利亞工業商會聯合會負責人的說法,危機爆發之前,該國石油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會部分出口以增加國家财政收入。叙石油2010年日産量曾達38萬桶,到2020年每天僅能生産3萬桶,汽油、柴油供應缺口巨大。2015年,美國以打擊極端組織為由直接向叙東北部地區派出軍隊,并強行占領當地的大部分油田,進而開始大肆掠奪。美國此舉讓叙群眾無油可用,也給叙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困難。
除了“汽油荒”,近段時間以來,《環球時報》記者在大馬士革購買食用油成了件難事,多個大型超市内原本放葵花油、花生油的貨架要麼空置,要麼換成其他商品。即使能買到,食用油的價格也比今年年初貴了一倍。價格飙升的還有面粉、白糖、大米等生活必需品。今年3月,一場持續的寒潮侵襲大馬士革,加上燃料缺乏讓菜農不得不從黑市高價購買汽油或柴油用于灌溉和運輸,這也導緻菜價不斷上漲。因電廠燃料供應短缺和戰亂導緻電力設施嚴重損壞,去年6月以來,大馬士革平均每天供電僅8-9小時, 阿勒頗等城市不超過6小時。
“反恐”謊言害了不少平民
美軍依然霸占叙利亞的主要産糧區和産油區是以“反恐”為名。2015年,美國政府将特種部隊部署到叙利亞,聲稱是“支援庫爾德民兵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但在美軍的“反恐”作戰中,手無寸鐵的叙利亞平民經常成為攻擊目标。
今年3月31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釋出的報告顯示,在2017年打擊“伊斯蘭國”、攻打叙北部城市拉卡的過程中,美軍的行動“可能造成更多平民傷亡”。叙方和一些國際組織調查稱,美軍基本上是以公共基礎設施和平民為攻擊目标,造成的平民傷亡數量可能多達1600人。《紐約時報》基于對五角大樓機密檔案的調查後報道稱,因“嚴重情報缺陷”和“錯誤瞄準”,美軍過去這些年導緻大量叙平民傷亡,但他們通常選擇掩蓋事實或者有罪不罰,最終不了了之。
叙政府多次嚴厲指責美在其境内的軍事存在,并要求這些非法駐軍離開。如今,在叙北部和東北部的代爾祖爾省、哈塞克省和拉卡省等省份,當地百姓正常的生活頻繁遭到美軍軍事行動的侵擾。當地群眾在接受國際媒體采訪時表示,美軍所到之處充滿破壞和殺戮,他們口中的“反恐”很明顯就是謊言。
據叙利亞國家通訊社(SANA)報道,美國“教官”近期正在訓練一群武裝分子,用以襲擊叙政府軍哨所、國内重要設施和平民目标。相關報道稱,美國一邊“反恐”又一邊“泛恐”,不僅讓美國再次扮演極其負面的角色,更暴露出其一貫的“雙标”做法。
做禮品生意的叙利亞商人馬贊·哈拉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世紀70年代,他跟随家人從叙東北部的代爾祖爾省來到大馬士革。讓他頭疼的是,危機爆發的前幾年,他經常會接到許多匿名電話,責備其為何要在政府軍控制地區生活,并威脅稱“如果不從大馬士革遷回老家代爾祖爾,老婆和孩子就将不保”。為保證家人安全,2015年,哈拉夫把妻子和4個孩子以難民身份送往德國。如今,像哈拉夫一家這樣難以團聚的叙利亞人還有不少。聯合國資料顯示,危機爆發以來至少有35萬叙利亞人失去生命。此外,這個原本人口約2000萬的國家,有1200多萬人幾度流離失所,1400萬平民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提到孩子,很多叙利亞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教育領域,我們曾是中東地區出類拔萃的國家。但現在,我們面臨很大挑戰。”據了解,叙利亞危機爆發前,該國學齡兒童入學率一直在97%以上,但目前,有将近350萬叙利亞兒童失學,其中40%為女童。
2021年3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彼得·莫雷爾通路叙利亞時曾憂心忡忡地表示,“目前,叙利亞的人道主義危機甚至比戰争期間還要糟糕”,疊加的因素加劇了該國的通貨膨脹,導緻醫療用品、燃料、飲用水等物資短缺,超過1/3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數百萬兒童失學,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叙利亞經濟學家阿馬爾·優素福看來,美國對叙利亞的施壓展現在很多方面,但光是經濟封鎖就令人窒息,生活困苦的叙群眾希望美國早日撤軍,停止對叙利亞資源的掠奪。
2019年12月20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準許《凱撒法案》,加大對叙利亞的制裁。受該法案影響,叙基礎設施重建和物資進口受到極大制約。目前,叙利亞醫療體系仍面臨用品短缺、設施重建難等問題。叙利亞有74座規模較大的難民營,那裡的醫療設施及診治條件都較差。在叙利亞,針對醫療保健系統的恐怖襲擊或軍事襲擊也時有發生。
“胡作非為者竟自稱救世主”
在美國政府加大對叙利亞制裁的2019年,叙國内生産總值(GDP)為240億美元,人均GDP僅為870美元,失業率高達78%,外匯存底接近于零。3年來,美國和西方制裁讓叙利亞的這些經濟指數毫無改觀,百姓生活更為困苦。哈拉夫給《環球時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普通叙利亞人如果一天隻吃一頓飯,一個月最起碼也要10萬叙鎊,但大多數人現在的月收入僅為4萬至7萬叙鎊,也就是說,隻靠一份工作,掙到的錢完全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是以,很多人不得不尋找多份工作,有的甚至一天工作16小時之久。哈拉夫無奈地說:“對很多國家的人來說,明天是如何過得更好,而對叙利亞人來說,明天是該如何生存。”一些低收入家庭群眾表示,在剛結束的齋月期間,他們盡量減少非生活必需品的開支,同時減少聚會。
2019年5月,叙政府發起解放西部伊德利蔔省的戰役,陸續收複大片國土,此後,局勢總體轉向緩和。對于經曆11年戰亂的叙利亞來說,目前政治和解、經濟重建和對外關系的恢複都是極為重要的議題。面對美國插手危機和内戰留下的“爛攤子”,叙利亞政府這幾年推出一系列調整改革措施,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并不斷加大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今年3月,叙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到訪阿聯酋,這是他自2011年叙利亞戰争爆發以來首次通路阿拉伯國家。有專家分析稱,叙利亞有望在今年重返阿盟。叙總統在出訪伊朗期間還表示,“人們正在目睹美國在該地區角色的崩塌”。
今年2月,叙利亞政治活動家瓦達·伊薩在當地媒體撰文稱,當今世界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美國的胡作非為就是為了破壞叙利亞的穩定,破壞解決叙利亞危機的一切努力,“他們在這裡竊取我們的資源,制造混亂并大肆破壞,竟然還好意思稱自己是苦難叙利亞人民的‘救世主’”。叙利亞國際問題專家奧馬裡認為,“美國應對叙利亞亂局負有責任”,在叙利亞,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是如何通過攪亂他國以維持自身霸權地位的。
一直關注叙利亞重建問題的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博士研究所學生李雪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叙利亞危機的解決、重建和複興必須具備三大基本條件,即内部穩定、取消制裁以及國際社會多層次的援助和參與。但現實是,雖然國際社會圍繞叙利亞問題推出多個和談機制,但由于叙各方無法在根本分歧上達成和解,是以仍未拿出可持續的政治解決方案。今年3月,叙利亞政府和反對派之間在日内瓦進行的談判再次破裂。從國際環境來看,歐美國家加大對叙制裁等同于從經濟層面阻斷了該國的重建程序,影響到資金雄厚的海灣國家參與叙重建的意願。在很多研究中東問題的學者看來,叙利亞危機的爆發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叙執行獨立政治路線,這令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頗為不滿。受美國因素的幹擾,叙利亞危機短期内仍難以解決。為盡快展開重建,叙利亞急需一個由聯合國推動、以叙利亞為主導并得到國際社會建設性支援的政治解決方案。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