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印度,Are you OK?

小米印度,Are you OK?

雷達财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在小米公司培育多年的印度市場上,不斷有壞消息傳來。

5月8日,據路透社消息,小米公司稱其高層管理人員在接受印度金融犯罪打擊機構的詢問時面臨“人身暴力”的威脅。

小米印度,Are you OK?

根據此前的報道,本月初,印度執法部門聲稱小米子公司違反了《外彙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機構彙款,扣押了屬于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下稱“小米印度”)7.2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48億元)的資産。

但5月6日,在聽取了小米的律師的意見後,印度法院解除了聯邦機構對小米公司資産的當機。據稱,此案下一次将于5月12日開庭審理。

對此,小米印度官方聲明稱,公司嚴格遵守印度法律,所支付的費用是用于小米印度版産品中的授權技術和知識産權,這些特許權使用費和賬單全部合法且真實,公司将緻力于與政府部門密切合作,澄清任何誤解。

資料顯示,早在2014年3月,小米開始進入印度市場。一年後的釋出會上,雷軍說出了那句帶着湖北口音的“Are you OK?”2017年3月份,雷軍還拜訪了印度總理莫迪,并且送上了印度生産的小米手機。

多年培育之下,印度成了小米重要的海外市場。根據Counterpoint公布的最新資料,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收入在2021年突破380億美元,同比增長27%。其中小米以24%的市場佔有率,出貨量繼續領先市場。

不過,小米在印度市場的領先地位并不穩固。根據調研公司Canalys的資料,一季度在印度市場小米(包括POCO)出貨量為800萬台,同比下滑24%,市場佔有率也是以損失7個百分點至21%,領先優勢縮小。

二級市場上,小米市值持續縮水,繼去年下跌43.07%後,今年以來再跌去41.27%,最新市值在2700億港元左右。

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4.1%的情況下,小米的出貨量也同步下滑了18.4%。對小米而言,在手機市場上維持高增長越來越難。盡管汽車是充滿想象力的新業務,但現在仍在燒錢階段,小米能否拿出一款征服投資人的産品,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印度市場風波不斷

根據媒體報道,印度方面扣押資産的理由是,小米及其旗下公司涉嫌違反印度當地的《外彙管理法》,涉嫌以假冒成支付版權費的方式非法彙款給外國實體。

4月29日,根據印度官方的一份檔案,印度打擊金融犯罪機構“中央執法局”表示,已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銀行賬戶555.127億盧比(約47.9億元人民币、7.25億美元)的資産。

根據該檔案内容,小米印度是總部位于中國的小米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系小米品牌在印度的一家手機貿易商和經銷商。

“小米印度于2014年開始在印度營運,并從2015年開始彙款。該公司已将相當于555.127億盧比的外币彙至三家外國實體,其中包括一家以版稅為幌子的小米集團實體。”印度執法局表示,如此巨額的版稅是按照其中國母公司集團實體的訓示彙出。

檔案顯示,小米印度沒有從三家外國實體那裡獲得任何服務,但在集團實體之間建立的各種不相關檔案的掩護下,該公司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将這筆款項彙往國外,違反了《外彙管理法》第4條。

檔案表示,該公司在将資金彙往國外時,還向銀行提供了誤導性資訊。

小米印度,Are you OK?

事發後,小米印度緊急回應,小米印度公司所有營運活動都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公司仔細研究了當局的指令,相信公司向銀行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賬單都是合法且真實的。

“小米印度公司支付的這些版稅均用于我們印度版本産品中所使用的授權技術和知識産權。對小米印度來說,支付此類版稅是合法的商業行為。”小米印度表示,将與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誤會。

同時,小米公司向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反對印度打擊金融犯罪機構的決定。

據财新,5月5日,印度法院釋出指令,暫緩當機小米資産一周,直到5月12日開止。

法院的臨時指令稱,暫緩當機期間,小米可以用印度銀行賬戶支付日常的營運費用,但不可向印度之外的公司支付專利費或者其他費用,如果小米要向印度之外的公司付款,也須在5月12日庭審後才能決定。

據路透社最新報道,小米印度前總經理和首席财務官在接受印度執法機構詢問時,曾遭到“身體暴力和脅迫威脅”。

報道稱,小米公司5月4日向法庭送出的檔案稱,4月份其高管多次出庭接受詢問時,印度執法局的官員警告他們及其家人,如果他們不按照該機構的要求送出聲明,将面臨“可怕的後果”。

其中,首席财務官拉奧在“極端脅迫之下”在聲明中加上了“我承認,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已按照小米集團某些人的訓示支付了版稅”。但拉奧送出聲明的次日就撤回這份聲明并表示“(我)并非在自願情況而是在脅迫下作出(這份聲明)”。

不過,印度執法局否認了這一說法,稱小米的指控是“不真實的,毫無根據的”,小米公司的高管是“在最有利的環境下”自願作證。

實際上,印度有關機構對小米印度的調查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早在去年12月21日,包括小米、OPPO等中資手機制造商就被印度财政局稅務局突襲稅務檢查。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小米的工廠、倉庫、辦公室、高管住所,以及一些分銷商,都在突擊搜查範圍之内。

今年1月5日,印度财政部在一份聲明中稱,在調查發現有逃稅行為後,已經向小米印度發出通知,要求向該公司追繳65.3億盧比(約8800萬美元)稅款。

理由是小米印度在進口價值申報中,沒有将将小米印度向高通和小米軟體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金額計入其進口商品的評估價值,壓低貨值,違反了印度的《海關法》。

但小米認為,對包括專利許可費在内的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該計入進口商品的價格,這在各國都是一個複雜的技術性難題。

目前來看,圍繞版權費支付的分歧沒有徹底解決,已經成為印度連續發難的主要理由。

一季度印度出貨量下跌24%

小米在印度的艱難處境,還反應在不斷下滑的市場佔有率上。

據報道,2014年3月,小米在印度推出了首款智能手機小米3,當時僅通過線上管道銷售。

在曾任谷歌Android産品發言人的雨果·巴拉(Hugo Barra)和當地業務負責人摩奴·庫馬·賈因(Manu Kumar Jain)的操盤下,小米在進入印度市場時選擇與知名電商Flipkart合作,将國内運作成熟的“饑餓營銷”和成本效益政策複制到了印度。

這種模式被證明十分有效,進入該市場僅2年後,2016年小米印度業務營收突破10億美元,并實作了盈利。

但真正讓小米在印度市場起飛的,還是得益于當地營運商的一項新政策。2016年9月,印度電信營運商Jio宣布以免費的方式向印度使用者提供4G服務。不到半年時間,Jio的這一舉措便為其赢得了超過一億的4G使用者。

這樣的政策伴随着4G網絡普及的同時,也讓智能手機同步獲益。

2016年,小米在印度推出了紅米Note 3,搭載高通處理器,再加上9999盧比(約合人民币956元)的起售價,讓該機型擠進了當年印度市場最暢銷的機型前三名。随後的紅米Note 4,更成為印度銷量達到100萬部速度最快的智能手機。

此外,小米還迅速啟動本土化生産。包括進入印度第二年,與富士康合作建立的生産線落成投産,2017年合作建立第二個制造工廠。

不過,單一的線上管道以及限時搶購政策讓小米面臨挑戰。一些對此不滿的科技撰稿人認為,向讀者推薦一款不容易購買到的手機是不合适的。

是以,在2017年,小米印度增設直營店,還開始與其他手機店鋪合作,努力打開線下管道。在這些舉措的推動下,小米在印度的崛起速度驚人。

至2017年第三季度,據印度時報報道,小米手機市場佔有率追平三星達到23.5%,并列成印度市場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

據IDC、Counterpoint、Canalys等市場調查機構的資料顯示,從2018年到2021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分别為28.9%、28.6%、26%、24%,呈下滑趨勢。

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下降至21%。市場統計機構Canalys釋出的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以800萬台的出貨量位居第一,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21%;三星以690萬的出貨量排名第二,市場佔有率達到了18%。

相比較,2021年第一季度,小米的市場佔有率還在28%,一年後下降了7%。同時最新一季出貨量1050萬台,下降至800萬台,同比下滑了24%,是在排名前5的品牌中縮水最嚴重的。

反觀增長最快的“Others”,今年一度增長率達到了103%。這一增速表明,和以往小米、三星及OV橫掃市場的固有情形不同,印度本土品牌的智能手機依然保持較強競争力。

小米印度,Are you OK?

Canalys的分析師認為,供應鍊受疫情波及影響了小米和vivo這些頭部品牌,realme、Tecno(德卡諾)等這些更多依賴印度本土供應鍊的品牌表現出色,能夠在第一季度與印度市場的頭部品牌們競争。

如今的疫情擾動依然存在,在中低端為主力的印度市場上,内外交困之下的小米如何擋住來自本土品牌的攻勢、守住現有市場佔有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米市值不足3000億港元

此前的3月22日,小米集團公布2021年全年業績,顯示去年全年總收入達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經調整淨利潤達220億元,同比增長69.5%。

高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手機、境外市場以及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貢獻。

例如,2021年小米手機業務單項營收實作2088.69億元,同比增長37.2%,占總收入的63.6%;境外市場收入人民币1636億元,同比增長33.7%,占總收入的49.8%;網際網路服務收入達到人民币282億元,同比增長18.8%。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業務以8.6%的收入貢獻了35.9%的毛利潤,這部分收入包括廣告收入、遊戲收入和金融類收入等。

備受關注的造車業務,财報披露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目前的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量産時間點依然在2024年上半年。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還透露,小米首款工程樣車将在今年三季度釋出,并且“會突破大家的想象”。

同時,小米集團再度抛出百億港元回購計劃,此前公司數次釋出股份回購計劃。但這些消息未能止住小米股價的下跌勢頭,公司股價于4月27日觸及近兩年最低價格。經過兩年的大幅回調,小米最新市值2773億港元,僅為最高點時的31%。

即便如此,近期仍有機構“唱衰”小米。

4月11日,瑞銀發研報指,将小米2022-2023每股盈利預測分别下調9%和7%,至0.78元和0.88元人民币,目标價由23元下調至15元,下調幅度達34.78%。

該行估計,小米在2022和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将低于小米修訂後的今年出貨量目标。預計高端化将提升平均售價,但5G物料成本和物流費用的增加将蠶食利潤,該行也下調小米物聯網家電和網際網路服務收入預測。

該行亦認為,小米需要為其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提供更高透明度。

4月14日,麥格理研報同樣下調手機銷量預測,原因是手機市場因消費疲軟和成本通脹而表現不佳。鑒于智能手機收入和利潤率下降,該行将小米目标價下調22%至9.97港元,評級從“中性”下調至“跑輸大市”。

注:本文是雷達财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