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旭烽長篇小說《望江南》:一部值得收藏的優秀作品

編者按

《望江南》是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沉潛26年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後近20年間,江南茶葉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運。作家寫茶人茶事,在翻天覆地的大時代中,寫出了江南煙雨浸潤中的中國人的選擇和敞開、融入和奮進;在時代的激昂與風雷聲中,小說悠遠低回又蕩氣回腸,寫出了茶香和茶性,寫出了江南文化的詩意和力量,寫出了中國的風度、情懷和品格。杭家人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它融彙曆史回憶和情感想象,既是對消逝的時間的重構,也是對文化傳統現代傳承的探索。小說為中國生活和精神的劇變與恒常提供了一種新的叙事,見證了個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國。

一部值得收藏的優秀作品

文丨胡 平

我想鄭重說,王旭烽新著《望江南》,是一部值得購買、閱讀和收藏的書。這個評價于今天相當高了。

王旭烽以《茶人三部曲》聞名于世,當年三部不及出齊,前兩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便榮獲茅盾文學獎。王旭烽的獲獎曾被視為奔出一匹黑馬,事隔22年,茶人小說又添新成員,《望江南》幾乎是橫空出世便好評如潮,接續加印,獨占一時風景。在我看來,這是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繼續,作者沒有辜負這個獎項。

王旭烽寫茶,寫出了中國茶和中國茶藝的出神入化,已經使讀者神往,又進一步寫出了茶道和茶文化,再進一步寫出了茶文化對人的熏陶,寫出了茶人的民族精神,可謂寫到極緻。茶周身彌漫着平和虛靜的道氣,生于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滋養,可使茶人清和之氣代代相傳,在天地間悄然塑造了人的氣質。《望江南》中,最得清和之氣的便是主人公杭嘉和,當然還有一代茶聖吳覺農先生等。書裡出現了杭家諸多人物。關于杭嘉和的情節,比例上并不占顯著優勢,相比起涉及杭嘉平和羅力的文字甚至還要少一些,但為何他給人印象如此之深,穩居作品中心地位呢?其一,自然由于他是家族的主心骨,始終持守住了家族産業及其社會價值的延續。此人在戰亂時期中國茶業跌入史上最低谷之際,克服種種艱難,保護了可貴的産業資源,又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茶業複興中作出了傑出貢獻。其二,便是此人處變不驚,若定海神針一般在社會激烈變動時期穩定住了杭家的格局,守護了家人。他心中自有大是大非觀念,在被日軍侵略期間,為不陪日本人下棋,絕然斬斷自己一根手指,顯示出過人的民族氣節。同時,他也有自己的為人準則。在國民黨敗退之際,女兒杭盼愛上了逃往台灣的飛行員曹家遠,她的生母方西冷得知後對杭嘉和大發雷霆,問他為何不加阻止,說國民黨敗局已定怎麼還能找這種人。他卻很淡定,說看小夥子挺好,另外一個理由,便是他從未見盼兒“那麼笑過”——這種态度裡,使人能體味出的東西很多。新中國成立以後,他能審時度勢,在旁人看不清形勢的時候,主動将家産捐了出去,又在他的執著經營下,杭茶迎來了工藝上的革新,實作了機器制茶,走出了國門。一度,楊局長和杭嘉平來動員他去國營茶廠任職,那是個一旦決定,便影響長遠的時刻。此時杭嘉和堅持認為自己做紅茶更有利于為國家換外彙、作貢獻,不為所動。後聽杭嘉平提到志願軍的需要,才動搖,答應為國營茶場出力,但不拿工資,哪邊忙顧哪邊,公私兼顧,平穩化解了一場茶場遇到的危機。換了個人,結局可能完全不同。是以,這個人物是很不一般的,而他的舉止做派,都使人不覺聯想到清茶的氣息。人生如茶,茶者,君子也。杭嘉和表面不動神色,内裡心如磐石,是如茶一樣在苦樂年華中翻滾沉浮過,像被沸水沏了一遍又一遍的酽茶,慢慢散發那種生命的脈脈清香。讀者足以由他的形象上學到人生中一些最緊要的品質。

《望江南》中涉及的年代,為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填補了《茶人三部曲》中空缺的曆史時期。這一曆史時期空前複雜,涉及到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又涉及到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态的革命性變革,帶給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沖擊、轉折和影響是重大的。讀畢全書,閉目回想,留在我們腦子裡的許多場面異常震撼,且不斷急遽演變,使作品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白鹿原》式的史詩。所謂史詩要具備寫照真實的品質,在這一點上,《望江南》做到了。此外,文學地呈現曆史,不是呈現曆史學的曆史,而主要是呈現人民在曆史浪潮中的不同命運之曆史。曆史叙述不是道德化的,但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卻需要經常做出道德的評價。曆史浪潮中泥沙俱下,周邊常充滿霧霭,使人難于辨識方向,而個人的選擇卻可能留下終身印記。對于這一切,王旭烽都作出了不加虛飾的叙述。杭家人出過烈士,也出過漢奸,上過戰場,也當過俘虜,有過迷茫,也産生過民族精英,這就是小說中的家族史。

杭嘉平與哥哥不同,他沒有繼承祖傳茶業,很早便投身革命,追随新風之先。他很勇敢,也很精明,在陳儀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策反工作,見機行事,屢建功績。抗戰勝利時,人在杭州,卻從不肯回到杭家。解放後,工作很忙,身份重要,卻由于喜歡女人,不慎被記者“布拉吉”的小報告而靠邊站。但在工商業界會議上,他拍案而起,義正言辭地表明态度,獲得滿場掌聲。後來東山再起,又遇挫折。杭嘉平是小說中最耐人琢磨、很有意思的人物,長處和缺點都很突出,在家裡與兄長杭嘉和形成某種對比。這種對比首先發生在葉子眼裡,葉子本是他的妻子,但并沒有真正愛上他,他出走後,葉子逐漸移情杭嘉和,與之結為伉俪。但杭嘉平仍有可貴之處,生活上屢次受挫不能掩蓋他為民族做出過的貢獻。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像人們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一樣,無法用一兩句話定論,反而需要根據書中對他的斷續描述,慢慢體會他的獨特存在。這是一個生動的文學人物。

關于羅力的情節似乎比杭嘉平的情節還要豐富。他是黨打入國軍内部的情報人員,建樹卓著,但在入黨介紹人犧牲後,長期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羅力黨性堅強,在不被完全信任下仍然走向北韓戰場。他為救鄒大夫被俘,回國後被打入了另冊,開始陷入更艱難的處境。小說中很觸動靈魂的一幕發生在他來到杭家,重新見到妻子杭寄草時的景況。寄草差點認不出他,他好像矮了不少,像個街上商販。兩人相對而坐,已形同陌路,甚至想不起擁抱。但羅力仍然是條漢子,他堅強地按照做人的基準活下去,甚至感動了一起被關押的敵特吳根,吳根臨死前向他透露出關鍵的線索。羅力經曆了兩個截然分明的時代,但時代的交替在他那裡遲遲延期,使他成為久經考驗的革命者。在他身上,顯示出曆史的迷霧與個人悲劇性命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在人類生活中無法完全避免,反而是以深深打動讀者,也使讀者深深服膺于作者對錯綜曆史現象的成熟觀照。讀《望江南》,我們能想起《靜靜的頓河》裡出現的那種呼嘯,這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作者的不凡之處。

當然,小說中人物間發生的情感糾葛和愛情故事也是吸引閱讀的重要内容,時時牽動着人們的欲望。在這方面,作品仍然發散着龍井的茶香,展現出傳統的人文價值觀。杭家女人的最大特色是愛上一個男人便傾情相許,義無反顧,絕不受世俗觀念的幹擾,她們也同男人們一樣經曆了各種考驗。杭寄草以全部青春守候羅力自不待言,杭盼等待曹家遠也幾乎注定無望。杭盼和曹家遠隻有十幾天的相識與相戀,兩人便相隔海峽兩岸音訊斷絕。年複一年,雙方都不知對方會不會還在期待——即使有期待,也絕看不到相聚的空間。但愛情創造了奇迹,曹家遠借北韓戰争中執行任務,在北韓上空跳傘,被關進戰俘營後,甚至不敢坦白是為一個姑娘選擇此舉。後輾轉回到大陸,終于出現在心上人面前。那時,杭盼的心與他重合在一起。這與家長杭嘉和的态度也有關,父親曾表示過,哪怕女兒會跟着曹家遠去坐牢,也是無可奈何的……杭家裡所有感人故事,都與這個家族悠久的做人之道不可分割。

還應該談到,《望江南》的人物結構不尋常,小說裡的各類人物群像,都被作者囊括在一個大家庭裡,并使彼此形成複雜關系,處于動态之中,令人物之間充滿張力和懸念,增加了每一人物刻畫的潛力,也使整部作品顯得渾然一體,這種設計是一次出彩的實驗。能夠看出,作者為建構這部長篇耗費的精力、忍受的周折、面對的難題相當可觀,而王旭烽都堅持下來了,為的是向讀者奉獻一部精品力作。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浙江文藝出版社具有的眼光、給予的耐心、付出的心血和表現出的責任意識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出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

近期有兩部長篇小說聲望空前,《望江南》和《人世間》都令人們振奮,而它們成功的理由也有相近之處。

春未老,且将新火試新茶

文丨潘凱雄

繼《茶人三部曲》開篇《南方有嘉木》面世26年、收官之作《築草為城》出版22年之後,王旭烽終于完成了自己第四部長篇小說《望江南》的創作。據作家自述,這部新長篇其實在2013年便開始啟動,“但一拖再拖,寫下幾萬字,然而又推翻,甚至都十萬字了還推翻”。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需要她如此長時間的準備?一部近40萬字的長篇小說竟然耗去了作家長達8年的時光。

《望江南》之主體内容不僅依然沒有離開王旭烽所擅長并為之癡迷的茶和茶人,而且我還認為以《茶人三部曲》為參照,可以更好地考察這部新長篇的種種特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這既是一部與之相承續又有着諸多不同與創造的長篇小說新力作。

所謂“承續”,《望江南》依然是以杭州那個杭姓茶葉世家幾代茶人命運的悲歡離合為主體,呈現的仍舊是茶人精神、江南文化、家國情懷,折射出的還是那個人史、家族史和民族史中百年中國的一段曆史程序。

所謂“諸多不同與創造”,不僅是說《望江南》在内容上填補了《茶人三部曲》中所缺失的從抗戰勝利後到“文革”十年浩劫前的那段曆史,而在這段近20年的時光中,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然發生了諸多天翻地覆的大事,諸如國民黨政權潰敗龜縮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确立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抗美援朝等等,更是指王旭烽在這部新作的創作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更自如、更自覺的一種創作狀态。這種狀态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更自信,這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作為一部以虛構為最重要文體辨別的長篇小說,王旭烽竟然在其中自如地嵌入了若幹真實曆史。說實話,将虛構與非虛構合體這樣的行為是需要膽識與能力的。盡管現在對什麼是非虛構以及在所謂虛構文體中如何嵌入若幹非虛構成分這些燒腦的理論之争和創作實踐都已不鮮見,但這樣的行為在創作上的确又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失真”“失和”這樣的陷阱。我相信有着豐富創作經驗的王旭烽不會不明白這種風險之所在,但她卻依然自如執著地在自己的這次創作中逆風而行。作品開篇便是吳覺農這個非虛構的中國“茶聖”與湯恩伯這個真實的抗戰勝利後上海地區受降主官之間的一小段交集;接下來就是作品主角兒杭嘉和這個虛構的人物與真實的有蔣某人“文膽”之稱的陳布雷之間在西湖邊忘憂茶樓中的一段虛實對話,以及杭嘉和半夜起床獨自趕赴五雲山最後送别陳布雷的那一幕;再往後還有國民黨元老級人物、時任浙江省主席的陳儀在1949年初與湯恩伯之間的交集以及1957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參觀杭州茶鄉梅家塢等曆史上的真實事件都一一出現在《望江南》中。我承認在上述這些對真實曆史人物與事件的書寫時,也偶有極少數欠講究、還可以叙述得更自如之處,但總體上十分自然順暢,而且每次将這些真實的曆史人物或事件嵌入,也的确都是出于作品自身的需要,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在為展現作家的某種意圖而“賦能”,這就是王旭烽的第一重自信。

其次,作為一部茶人茶事占據故事主體的長篇小說,對茶文化、茶知識的描寫與介紹自是難免。當然這種介紹通常又都是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情節的推進,以對話或描寫等手段來表現或傳遞的。然而,王旭烽卻似乎全然不受這些陳規的羁絆,在《望江南》中,竟也會出現大段大段的遊離于故事情節之外的介紹性文字。比如,關于中國的茶事,她從神農以降說起,整整用了7個頁碼的篇幅專事介紹;關于中國茶傳入俄羅斯的曆史,她從公元前6世紀講起,一直說到劉峻周1893年赴俄,整整3個頁碼的篇幅同樣完全可以獨立成篇。奇特的是,如此“犯忌”的寫作到了《望江南》中閱讀起來竟不覺得遊離與突兀,無“違和”之感。細想其緣由,大約也是因為王旭烽在整部作品中對茶人茶事出神入化的表現與描寫已然為這種“遊離”開好了道、做足了鋪墊之緣故吧,這又是她的第二重自信。

最後,由于《望江南》故事的發生背景主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幾年,這當然是一個辭舊迎新、新舊交替的大變革時代,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大鳴大放、大躍進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也都發生在這個時期。今天回過頭來審視這些,當然會發現其中的一些不合理、不如意的片段,比如對在隐秘戰線工作的幹部如何甄别?“鳴放”中的擴大化、大躍進時的泡沫等等。而立足于當時特定的曆史階段與時代背景,這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又的确自有其自身的合理邏輯與曆史必然。面對這種種明顯的“悖論”,如何處置恰是考驗一個作家對曆史、對發展等如何領悟的一種測試。我們看到王旭烽的處理是不回避、不繞彎,而是形象而理性地面對,處理得當又得體,既承認某種曆史特定時期存在的合理性,又不回避問題與沖突,平和而冷靜地總結其曆史教訓。這種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态度何嘗不是她創作自信的第三重表現?

在《望江南》的“後記”中,王旭烽坦言:“無論曆史如何前進,文化如何演變,人世如何變遷,天地如何折裂,人的心靈和命運都是在連貫中進行的,中華民族一直在艱難曲折中前行。寫這樣的長篇必須浸透到曆史長河中去。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把一次次的沖擊簡單割裂成運動,它們是互相影響的文化單元。我相信,永遠有着向光明進發的人們,而中華民族的曆史不管怎樣地迂回曲折,都不曾失去茶人的優雅和穩健風範。”我想,這樣的認識與胸襟或許也正是王旭烽的創作走向自信的一種強大的内在支撐吧。

關乎國運和國興的茶精神

文丨賀紹俊

《望江南》是王旭烽的新作,這部新作和她20多年前的《茶人三部曲》一脈相承。作為新作,單獨欣賞已是韻味綿綿;如将它與《茶人三部曲》合在一起來讀,你就會發現王旭烽的“茶人世界”更加完整了,其思想和藝術的境界更為完美。

這是一部深刻闡釋“茶精神”的小說,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國現代茶葉發展史。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内容。宏大性,是王旭烽的《望江南》以及《茶人三部曲》的最突出的特點。

茶,本來是最日常的。以茶為題材,最适宜表現日常生活和日常形态,寫人生和人性。但王旭烽寫茶,不在日常性上立意,而是追尋宏大的主題。

茶的本性是平和的,酒的本性是激烈的。茶與酒也許構成了一種互補的關系。王旭烽是将平和作為茶的基本精神特質來寫的,小說中的兩兄弟哥哥叫嘉和,弟弟叫嘉平。小說中還有這樣的話:“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向來是把人與世界的理想境界稱為‘和’。和為貴,而茶作為‘和’的象征恰是最合适不過了。”這些都展現了王旭烽對茶的注解。

小說最終還是寫人的,在王旭烽看來,茶的本性就代表了中國人的典型性格,茶精神也就展現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小說中一再論證了中國是茶的故鄉,還說外國人叫中國是“CHINA”,這個CHINA不見得是指瓷,而是指茶。茶是CHINA,瓷也是CHINA,這真的很有深意。不妨将其了解為茶是中國人的裡子,瓷是中國人的面子。裡子加上面子,才是完整的CHINA。是以我很欣賞這部小說中的細節。小說中還有一處細節也佐證了這點。杭家在“祭竈”那一夜相聚時,杭嘉和提議大家“正經喝一次茶”。怎麼才是正經喝茶呢?就是要選用合适的杯子。他為新來的曹家遠和杭盼挑選了一套宣窯青花茶碗。這套茶碗的瓷胎潔白細膩,用南洋輸入的“蘇泥勃青”青料施于釉裡,燒成後色料深入釉内,清晰明麗,上面還有張岱的銘文。張岱不是王旭烽随意拿一個古代文人來充數的,張岱也是一位精于品茶的文人,他喝茶時就非常講究茶具。

為了充分闡釋茶的“和”精神,王旭烽在不同人物身上塑造出不同的性格。中國人的“和”精神并非拒絕浪漫和熱烈,隻不過這種浪漫和熱烈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中國人對茶的處理方式以及中國人身上展現出的茶精神,決定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審美情趣。“和”成為“杭嘉和們”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是他們内心深處的精神追求。這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這是一個方面。但這還不是小說的重點,其重點是與宏大有關。

“宏大性”是這部小說的突出亮點。中國人是怎麼以茶精神去處理宏大事件的,尤其是那些關乎國事民事以及大是大非和大義之事。這時候,“和”轉化為一種韌勁、一種堅毅、一種沉穩、一種堅守。不同人物身上展現的“面”不一樣,但他們彙合起來就共同構成了一個“和”字,這就是茶精神。這是王旭烽這四部小說的最大貢獻,即寫出了茶的宏大性。

《望江南》為了充實宏大性的内涵,便采取了将虛構與曆史真實銜接起來的方式。小說直接寫到了大量的曆史真實人物,如蔣介石、周恩來等,這些人物還隻是以插曲式的方式側寫了他們的零星片斷。還有一些人物是貫穿在情節發展之中的,如吳覺農、陳儀、竺可桢、陳布雷等。我發現這也是當代小說叙述的一種趨勢,即在虛構故事中引入非虛構的内容,讓真實的曆史場景與虛構的空間相重疊,讓真實的人物與虛構的人物一起來還原曆史。這當然展現出一種新的小說觀,它去除了虛構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隔閡,讓讀者在似真似幻的境界裡去體會小說所講述的故事。

最近艾偉與金仁順的一篇對談中也談到這個問題,金仁順新寫的一批小說也有這種傾向,艾偉認為金仁順這樣寫是想“創造一種不是虛構之虛構的效果”。但王旭烽似乎并不是要追趕時尚而在小說中引入真實人物的,因為她在小說觀上仍然遵循着《茶人三部曲》中純正的現實主義。她采取将虛構與曆史真實銜接起來的方式完全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内涵。小說寫的是茶,是一部關于茶文化的小說,但王旭烽不是為文化而寫文化,她是要通過茶文化去寫中國近百年來的偉大的曆史變遷。

小說的一個基本主題是“茶運連國運,茶業助國興”。而《望江南》所涉時間段約為1945至1965年,這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曆史時段。國家命運的走向往往會集中展現在重要曆史人物的行動上,是以王旭烽要反映茶人和茶業是如何與國運和國興聯系上的時候,就感到直接讓曆史人物加入進來将更有助于這一主題的表達。

當然,這也就帶來一個在叙述上如何讓虛構與非虛構銜接得自然、完美的問題。在如何處理這一問題上明顯區分出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不同态度。網絡文學用穿越、架空等網絡規則輕松地消解了這一問題,但嚴肅文學則是将此視為一種“戴着鐐铐跳舞”的藝術挑戰。看得出來,王旭烽在這方面還是費了一番心機的。比如小說中寫到周恩來1957年陪蘇聯的伏羅希洛夫參觀杭州茶鄉。王旭烽詳細寫了這段曆史真實的事件,同時巧妙地将杭嘉和的行動嵌入這一事件之中。但同時,她并不會以虛構去改變曆史的真實度,并不會寫杭嘉和與周恩來有直接的來往,而是寫杭嘉和因要給蓋叫天家送茶,蓋叫天一向是喝杭家的龍井的,沒想到他去送茶時,正好是周恩來一行去蓋叫天家。這讓杭府一家人圍繞周恩來熱烈議論了起來。

還有吳覺農這一真實人物形象的處理也非常好,王旭烽大膽地讓吳覺農加入到杭嘉和等虛構人物的故事裡,既通過虛構人物烘托出吳覺農的光彩,也通過吳覺農的真實曆史更加夯實了小說的主題。吳覺農被譽為“當代茶聖”,他大概是第一個寫文章論證了中國是茶的故鄉。還有寫陳布雷為自己在杭州找一處葬身之地的轶事,這本來是當年陳布雷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時,與夫人一起在虎跑寺喝茶,看到周圍的景色而心生感慨,希望死後能埋在這裡,他的夫人後來真的就在附近買了六畝地。王旭烽則将這段轶事安置在杭嘉和身上,不僅很自然,而且故事也非常精彩,對于塑造杭嘉和這個人物很給力。當然,如何使虛構與非虛構相銜接的叙述更加圓熟,王旭烽還可以再細加打磨一番。

作為文化小說的《望江南》

文丨楊慶祥

王旭烽的最新長篇小說《望江南》的所叙時間大概是1945至1965年左右,這樣一個所叙時間實際上處于早期《茶人三部曲》的《不夜之侯》和《築草為城》之間,時間上雖然稍微有一些疊加,但在整體上這部作品其實和《茶人三部曲》互為呼應,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統一的曆史叙事。這一“整體性”不僅僅是所叙時間、故事背景的前後延續,更多的還是主題的内在一緻,這個一緻的主題就是以“茶人”的曆史來寫時代的曆史、民族的曆史和家國的曆史。《望江南》的完成既是對此前《茶人三部曲》的延續,同時也是一種深化。如此一來,《茶人三部曲》演變成為了“茶人四部曲”,但如果換一個視角,也可以說是“時代四部曲”——茶人史即時代史。在中國現代轉型的大曆史中,茶人隻是其中一個擁有獨特職業或者産業的群體,但這一群體的命運卻不可避免地被編織進這一大曆史的程序中,個人與時代、個體與家國就這樣通過“茶”這一高度象征性的事物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

小說不是曆史,曆史記載發生過的事情,但小說卻要塑造人物,将發生過的事情重新召喚到舞台中央。長篇小說尤其要塑造系列人物,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決定了長篇小說的藝術水準。《望江南》這部長篇裡面有兩組人物序列,一組是非虛構的,比如說周恩來、蔣介石、陳布雷、陳儀等,另外一組是虛構人物,包括杭家兄弟、葉子等等。從小說寫作的技術層面看,虛構人物比非虛構人物好寫。尤其是《望江南》中的“非虛構”人物涉及重要曆史人物,裡面有非常複雜的曆史因素,對這些人物的處理非常能看出一個作家的功底和水準。王旭烽的筆法老辣,她沒有去預設這些人物的形象,而是讓人物自己去“行動”,通過具體的細節來展開他們的性格面貌。比如說陳布雷在茶樓喝茶的細節,就把一個又新又舊的幕僚文人刻畫得很生動。如果借用繪畫的說法,實際上是用了淡墨輕點的方式,而不是濃墨重繪的方式。這淡墨實際上和江南風景之間形成了對位,輕輕一點就把人物點出來了,避免了對“非虛構曆史人物”刻畫的用力過猛。《望江南》掌握了很好的平衡,這些人物也顯得生動鮮活。

無論是《茶人三部曲》還是《望江南》,“茶”與“人”的關系是小說的核心密鑰之一,這當然沒有問題。《望江南》是一部關于茶、茶人、茶的發展史的一部重要作品。但是我覺得它的意義或者價值還不能僅僅局限在這一點上,《望江南》也更是一個關于江南文化的小說。文化小說曾經在當代文學中興盛過,比如汪曾祺和阿城,但後來漸漸少見了,因為它對作者綜合文化素養要求非常高。《望江南》通過江南文化傳統和文化積澱(主要象征之物是“茶”)的塑形,以文化的“恒定性”消解了曆史“劇變性”。世事長變,人事凋零,這是曆史的規律;“我有一壺茶,可以慰人心”,這是文化的滋養。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一直有江南,主要是愛江南、憶江南,但是沒有“望江南”,王旭烽老師的《望江南》實際上豐富了江南書寫的傳統,豐富了我們想象江南文化的地理地圖,讓我們對江南文化的譜系和脈絡有了一個更多元的認知和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