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汽”smart長“大”,輕奢品牌不得已的選擇?

作者:宋家婷

“絕不放慢速度,甯願粉身碎骨。”《速度與激情》的經典台詞,或許也是對經典小車smart的絕佳闡釋。

繼今年4月初德國柏林全球首秀後,闊别主舞台三年的smart正式推出吉利入股後電動化首款車型——全新smart精靈#1。柏林首秀、亞洲上市,給足了老東家與新股東面子。

根據官方資訊,smart精靈#1此次推出的兩款配置車型為Pro+、Premium,預售價格區間為人民币19萬元-23萬元(新能源汽車補貼後且不含付費選裝)。目前,官方預訂通道已正式開啟,使用者可登入“smart汽車APP”或“smart汽車小程式”進行預訂。

能夠明顯看出,新車傳承了smart品牌标志性品牌基因,隐藏式電動外門把手、無框車門,“靈感之環”懸浮式車頂等設計元素簡約靈動,車身尺寸方面則明顯區分此前smart品牌的産品,這也使得其成為smart史上最大的車型。

smart精靈#1也搭上了當下“軟體定義汽車”的理念快車,新車配備高內建、高性能算力架構,整車超過75%的ECU電子控制單元都可實作遠端持續更新。全車搭載高達23個高精度感覺硬體,可實作包括L2+級别在内的23項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與此同時,容量66千瓦時的三元锂電池,也使得smart精靈#1最大純電續航裡程可達560公裡(CLTC中國輕型汽車行駛工況)。充電補能方面,在直流超充模式下(150kW充電樁),不到30分鐘即可将電量由5%增至80%。

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 佟湘北

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新車将在吉利西安工廠生産制造,預計今年四季度開始向使用者傳遞。

“随着首款全新量産車型的正式上市,smart品牌已進入全速發展新階段。未來,我們将堅持‘中歐雙核,全球布局’前瞻發展戰略,不斷拓展企業全球發展邊際。smart已經長大,明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佟湘北說。

至少從速度上來說,smart比昔日對手MINI搶先了一步。不過,smart作為全球首個從燃油車全面轉型為純電動車的品牌固然勇氣可嘉,但是,它能夠借電動車賽道重拾榮光嗎?

傳統的輕奢品牌如何重生?

“新奢”,這是全新smart精靈#1被賦予的新标簽。實際上,這個定位并未脫離早前smart的“輕奢”概念。低調、精緻、不失進階是這類品牌的風格。不過,“輕奢”品牌在過去幾年裡日子并不好過。

以smart為例,作為奔馳與瑞士手表品牌Swatch聯手打造的超微型車品牌,smart的名字就足夠精緻:其名稱中的“S”代表了Swatch,“M”象征梅賽德斯-奔馳,“art”意為藝術,smart自然堪當“輕奢”之名。

1998年smart品牌首款量産雙門車型——Smart City剛一上市時,憑借鮮豔搶眼的車身顔色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使用者,上市第一年就賣出了近8萬輛,此後更成為歐洲中産階級的第二輛、第三輛家庭用車。

不過,全球高知名度的背後卻始終伴随着虧損。根據公開報道,20餘年來smart累計虧損達40億歐元,平均每年虧損約2億歐元。2018年,smart在美銷量跌至1276輛的曆史低點。2019年底,smart不得不在美國和加拿大停止銷售。

奔馳smart的遭遇并非個案。1959年誕生于英國的經典小車Mini,也曾風靡半個世紀。在20世紀60年代,Mini更一度跻身名流界,成為“人人須有的時尚裝飾物”。但Mini最終逃不過停産、數次易主的命運。2000年,寶馬時代的Mini更名MINI,也曾連續數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最終還是又走了下坡路。

同樣命運的還有大衆旗下的甲殼蟲。這也是歐美市場最暢銷的車型,從1945年至2003年一共生産了将近2153萬輛,更一度成為世界銷量最多的車型。但最終,甲殼蟲也不得不在2019年7月宣布停産。

還有菲亞特500,這一車型上市後20年就累計銷售近400萬輛,被稱為最為成功也是曆史最為悠久的微型車,同時也是smart和Mini Cooper的超越對象和模仿對象。不過,同樣在2020年前後,菲亞特小車也開始撤離北美。此前的2018年,菲亞特已經退出中國市場。

上述品牌都是“輕奢”小車的經典代表,共同的特點都是低調、奢華,都代表着年輕、時尚又環保的生活方式,都曾在世界掀起熱潮,鼎盛時期都曾出現在著名電影、動畫中,比如smart曾出現在《速度與激情》、《粉紅豹》等電影中,《變形金剛》裡的大黃蜂是甲殼蟲的經典角色,MINI更是大熒屏的最愛。

但同樣的,這些小車最大的特點也是:價格昂貴。高端的定位令其售價比同級别車高很多,但同時超緊緻的車型又并不适合家庭用車。在歐洲市場之外,北美市場更熱衷于高大皮實、馬力強勁的車型,中國消費者則青睐于又大又長的車型,迷你小車們動辄20萬元起步的售價實在打不動大部分中國人。

即便是歐洲本土品牌,奧迪、寶馬也曾推出類似于此的小微車型,但銷量都不如人意。由是看來,在歐洲市場之外,這類車型很難掙脫“大玩具”的标簽,因而也就難以逃脫小衆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甲殼蟲停産,“輕奢”小車品牌們都在積極自救。smart和MINI不約而同地選擇與中國車企合資,加速全面電動化。

在全球電動化的大趨勢下,這也許是一條節約成本、彎道超車的好路徑,不過,這樣的合作尚未有先例。

smart會是下一個沃爾沃嗎?

早在2018年2月,吉利集團就已收購戴姆勒9.69%股份,并成為戴姆勒最大的單一股東,從這一點來看,二者合資推動smart品牌轉型倒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吉利成功整合營運全球汽車品牌的經驗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沃爾沃的扭虧為盈,應該是戴姆勒選擇吉利的加分項。不過,smart會是下一個沃爾沃嗎?

從二者合資模式來看,還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的。

吉利收購沃爾沃後秉持了“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方針,即“沃人治沃”,賦予沃爾沃品牌獨立營運權利。

在smart品牌營運上,作為股比對半的合資公司股東,吉利顯然有了更多的主導權。首先一點即是,smart合資公司智馬達落址于中國甯波,smart新車型也将在中國工廠生産。董事會成員組成同樣勢均力敵,6名合資公司董事會成員由雙方各委派3名代表組成。

雙方的權責分工也很明确。根據協定,全新一代smart純電汽車将由梅賽德斯-奔馳的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控股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産品陣容則由過去的微型車擴充到緊湊型細分市場。

吉利方面對産品陣容的表述是“貼合市場需求并豐富産品矩陣”。顯然,smart産品陣容的拓展,吉利在其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同樣,吉利在技術層面也實作了對smart的承諾。全新smart精靈#1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構打造,全系配備高通骁龍8155智能座艙晶片,該晶片采用7納米制程工藝、8核CPU處理器,在算力上當屬一線水準。

不止于此,在商業模式上smart也試圖有所突破。在中國市場,smart采用“使用者中心、數字驅動”為核心理念的D2C直銷代理商業模式,目标是實作品牌、合作夥伴、使用者三方共赢,遴選的合作夥伴包括利星行汽車、永達集團、建發集團、吉天夏控股等在中國汽車流通行業深耕多年的知名企業。

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後副總裁 張明霞

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後副總裁張明霞透露了最新進展。她說,經過一年時間,smart已經完成了使用者數字生态系統基礎建設。與此同時,預計2022年内150家獨立銷售服務網點将逐漸鋪開,覆寫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超過40座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

這其中,包括6家風格主題各異卻同具新奢格調的smart旗艦中心,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正式開業。

同時,吉利汽車将smart納入其全球營運版圖,比如借助寶騰汽車的本地優勢,smart也在拓展東南亞新能源車市場。

相對來說,在主導權上擁有更多自由度的吉利汽車,更容易為smart嫁接其全球資源,這是有利于smart之處。但smart的勝算,仍舊取決于電動化後的産品力。

變大的smart,還是smart嗎?

有設計、有技術、有管道,重生後的smart可以說是利好盡出。現在,smart或許應該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有史以來最大的smart”可能既是賣點,也是吐槽點。

smart車迷心中的一大疑問是,變大了的smart,還能叫smart嗎?

全新smart精靈#1長寬高分别達到4290mm、1910mm、1698mm,已經是緊湊型SUV的尺寸——smart曆史上最大的車型是2004年初代smart forfour,其車長也僅為3752mm。

這讓喜歡兩座smart的車迷大呼受不了,畢竟,最早的smart車長才2.5米,車迷心中那才是精髓。在車迷看來,原本smart的兩座辨識度很強,現在則完全失去了個性。

有車迷幹脆吐槽,“這尺寸已經不能叫smart了,買它的都是圖它小。你這改完閱聽人完全變了!”

事實上,不止于smart車迷有此天問。“大型化、正常化、去個性化”是過去多年來為了盈利,“輕奢”小車們不得已的選擇。而不斷加大的車身尺寸,也一直被車迷吐槽。

以MINI為例,MINI早期車長3米,此後不斷加長,COUNTRYMAN曾是MINI家族中尺寸最大的一款車型,車長達到4.1米,此後一代MINI車身長度則又增加了約10厘米。

四米長的甲殼蟲在開始與MINI抗衡之後,也曾不斷加長尺寸。2011年,第三代甲殼蟲上市,其車身尺寸較之老款車型寬了84毫米,長度和軸距分别增加了152毫米和18毫米。

由是,悖論的确存在。車身不斷加長的smart、MINI們,似乎已經不再适合被稱為“精靈”和“迷你”,而車迷是否會繼續為情懷充值則成為全新smart精靈#1最大的變數。

換言之,速度還在,但激情會否重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