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育鄰夢

網友提問:女兒的一名女同學,周末兩天要參加七個教育訓練班,到底有沒有用呢?

女兒同學每個周末兩天要參加七個教育訓練班,包括奧數,英語,畫畫,中國舞,跆拳道,鋼琴和吉他,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這對孩子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回複: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因為,學習是孩子增長社會生活降溫、增強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的基礎,但長時間處于被教育的壓抑狀态也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大陸青少年精神疾病呈上升态勢,和高強度的學業競争壓力有莫大關系。《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至34歲青年是成人中最焦慮的群體,2020年,大陸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過猶不及,做事做過了頭、做得不夠都不好。

成語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為人處世謹慎恭敬,有孝子的美名。

一次,曾子和父親在地裡除草,不小心鋤斷了莊稼。父親很生氣,舉起農具就敲打他的背。曾子被打倒在地,一時不省人事,過了許久才蘇醒過來。

他蘇醒過來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站起來,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您老人家,您用力教訓我是對的,請不要生我的氣。”接着他回到房内,彈琴歌唱,想讓父親知道自己的身體健康無事。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認為曾子做得有些過分了,于是告訴學生說:“曾子如果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曾子自認為沒有過錯,派人來向孔子解釋。孔子說:“你沒有聽說舜的故事嗎,舜侍奉父親瞽叟非常殷勤周到,父親讓舜做事,他很快就會到父親身邊來;但如果父親想找機會殺死他,他就從來沒讓父親找到過。父親拿鞭子打他,他就忍受懲罰,但如果拿拐杖打他,他就逃走。是以瞽叟沒有犯不守父親本分的過錯,舜也沒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子不顧身體狀況讓父親暴打,死也不躲避。假如自己死去,就把父親陷于不義,與不孝相比,哪個重要呢,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嗎,殺害天子的臣民是什麼樣的罪過呢。”

曾子聽到這話後說:“我犯了大罪啊!”于是到孔子那裡去檢讨過錯。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内......所有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适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适應自然生存環境。

雛鳥必須在有引導的情況下适應飛翔、羚羊+野兔等素食動物教後代躲避敵害、獅子+老虎教幼崽捕獵......作為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發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人類嬰兒出生之後亦必須從零開始模仿練習綜合社會生存技能。是以,現代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學。

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課間遊戲釋壓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進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進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老師,傳授道義、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傳授道義、教授學業就是老師根據人類社會既有文明智慧要求,主動擔負起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教化工作;解答疑難問題則是老師根據自身掌握的人類社會文明生存智慧解答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所遇見的成長困惑。也就是說教育工作的主體分兩部分,一部分由老師教、學生聽,另一部分由學生主動提出成長中遇到的困惑、老師被動解答。

弗朗西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原始人類祖先教孩子采摘植物果實+捕獵其它動物+防禦生存敵害、農牧時期父母教孩子播種植物+圈養動物+制作生産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中國的父母或老師教孩子們講漢語+寫方塊字+使用筷子吃炒菜&米飯&饅頭、印度的父母或老師教孩子們講印地語+寫 +吃手抓飯、英國的的父母或老師教孩子們講英語+寫ABC+使用刀叉吃面包&醬汁......孩子出生之後,一切輔助他們成長的活動都具備教育功能。

半歲試探着控制自己的身軀、1歲開始蹒跚學步+咿呀學語、3歲左右基本實作進食+排洩自理、7歲左右具備初步完整生活自理能力、15歲【根據各國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齡從15歲到21歲不等,大陸規定18歲以上體力+智力發育正常的的人為完全民事行為成年人】以上具備基本獨立生活能力......孩子成長的本質就是以時間換得适應人類社會生活的綜合經驗。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技多不壓身、貪多嚼不爛,學習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通過學習收獲的綜合生存技能不會成為生活的負擔;學習就像進食吃飯,口中食物塞得太滿就無法完成咀嚼。同樣,孩子學習文化知識亦是如此,每個孩子都必須接受适齡的文化課程教育,但學習時間太長、把孩子的綜合成長時間都占滿之後就造成“消化不良”。

一株草本植物隻有一個頂芽、一棵木本植物隻有一根樹幹、一個動物生命隻有一個腦袋......同樣,一個人在某一相同時刻也隻能幹好一件事情。孔子說:"學習後經常用所學的知識經常複習,不是很愉快嗎?”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是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不難想象,如果一個人在相同時間段内涉足學習的内容過多,那他就極難獲得突破性的成長。

大陸古人常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喻經常運動的動物生命力才能持續保持健康活力。同樣,孩子的學習成長也不能長時間處于一種或幾種特定的被束縛狀态,長期處于一種或幾種特定被束縛狀态會讓孩子失去綜合平衡發展的潛力,比如被管教太嚴的孩子相對缺乏獨立自主能力、被放任自由的孩子缺乏規矩法紀意識、被長期限定在班課裡的孩子缺乏對所學知識的活學活用能力......

馬無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意思是馬不在夜間吃草不會長肥,人不得額外的财産不會變富有。陸生植物必須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微礦物+接受陽光照射才能成長、素食動物必須進食植物+補充水分才能維持基本生命體征平穩、肉食動物必須捕殺素食動物+補充水分才能維持基本生命體征平穩......作為自然生命體系中少有的雜食性哺乳動物,人類身體成長必須吃飯、智力成熟則離不開學習。是以,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需要來自家庭的無私陪伴、需要來自學校和社會的諄諄教導。育鄰人:探索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以期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建成社群鄰裡相幫的教育服務生态圈。

學習=以時間換社會生活經驗,但仍須謹防“過猶不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