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整個家庭的耳朵,她必須放棄“成為自己”的機會嗎?

原文作者:天下女人

全世界影迷一年一度高度關注的美國電影奧斯卡獎,今年把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在内的三座小金人頒給了一部光彩照人的電影——《健聽女孩》。

《健聽女孩》無疑是一碗标準的“好萊塢式雞湯”:漁家姑娘露比生活在一個聾啞人家庭,這個17歲的高中生是全家唯一的“健全人”,她的父親、母親和哥哥都聽不見外界的聲音,也隻能靠手語交流。

他們一家靠捕魚維持生計,但是與市場交易卻要依靠露比來幫助協商與交流。

作為整個家庭的耳朵,她必須放棄“成為自己”的機會嗎?

《健聽女孩》劇照

作為家庭中唯一健聽的成員,露比一直擔負着為全家成員交流和傳遞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之間資訊重要工作。

與此同時,露比在學校裡出人意料地被合唱團老師V先生發現具有作為歌手的天賦,并鼓勵她申請著名的伯克利音樂學院。

于是,露比在積極備考的同時,開始面對兩難的選擇,如果她被錄取了,她是選擇追求音樂理想而抛下這個需要自己的家庭?

還是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音樂理想?

一半是愛的海水,一半是歌的火焰,你讓她如何抉擇?

作為整個家庭的耳朵,她必須放棄“成為自己”的機會嗎?

《健聽女孩》劇照

其實類似這樣的人生選擇題,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做上幾道,隻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沒有這麼極端、這麼難。

在這道選擇題的背後,真正的題意在于“個體與集體的權利”如何平衡?

“集體”固然通常是指機關、組織、機構、公司、團隊之類,但其實“家庭”又何嘗不是一個“集體”?

而且是一個人最熟悉也最難以割舍的“集體”。

我們日常一般說到“大公無私”,對外部社會來說就是強調個體服從集體的利益,而放到家庭内部,也可以算是“大私無私”了。

去年的這個時候,也有一部熱門的國産影片《我的姐姐》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正好在内容上與《健聽女孩》形成鮮明的對比。

影片中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和《健聽女孩》中的“妹妹”露比都是家庭中的“關鍵人物”。

漁家少女露比是全家與外界溝通生意的橋梁,而在《我的姐姐》中,因為父母的意外身亡,大“姐姐”成了幼小弟弟生存下去的最後依靠。

露比如果去上大學了,漁家的買賣就難做了。《我的姐姐》中的“姐姐”也是面臨着要不要去深造發展的問題,如果姐姐為了實作自己的理想,就得把弟弟送給陌生人家庭領養。

作為整個家庭的耳朵,她必須放棄“成為自己”的機會嗎?

《我的姐姐》劇照

在電影《我的姐姐》裡,其實人們本來希望看到的是“姐姐”走出自我、成就理想的,這也是電影中設定了朱媛媛所出色飾演的“姑媽”這樣一個上一代“犧牲者”角色的初衷。

在中國電影是叙事邏輯和價值觀裡,大概隻有像“姐姐”這樣犧牲自我來成就一個家庭才是美好的,才是和諧社會。

事實上,中國社會現實生活中很多類似于《心居》中顧清俞、馮曉琴式“扶弟魔”般的社會心理也是來自于這種約定俗成的。

那麼,作為個體的“姐姐”,她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個體的最基本的權利是不是需要被尊重呢?

你們有沒有想過她的人生?她為什麼要為了弟弟而放棄自我?

在這一點上,露比的家人做得就要比《我的姐姐》中的姑媽和舅舅更好,三位聾啞人家庭成員自己克服困難努力謀生,讓“健聽女孩”露比圓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女性個人的權利是否被充分地尊重,如何與家庭責任進行平衡,就像“司馬光砸缸”的著名故事中的孩子掉進了水缸裡,需要砸破這種困境以求解脫。

而在露比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大女生”自内而外主動砸缸自救來突破與拯救自我、尋求自我解放的精神覺醒,也可以看到社會觀念的改變與進步。

作為整個家庭的耳朵,她必須放棄“成為自己”的機會嗎?
作為整個家庭的耳朵,她必須放棄“成為自己”的機會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