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助産士日丨迎接新生命,這個群體為母嬰安全保駕護航

2022年5月5日是第31個國際助産士日,今年正值國際助産士聯盟(ICM)成立百年,是以,今年的主題定為“百年成就”,繼續弘揚和發展助産專業,傳承助産士在衛生保健領域的貢獻。

國際助産士日丨迎接新生命,這個群體為母嬰安全保駕護航

清遠市人民醫院産科護士長成金煥介紹說,清遠市人民醫院自2012年設立助産士門診以來,一直努力傳遞正确孕期保健、分娩相關知識技能,通過制定完善分娩計劃,幫助孕婦以積極的心态順利完成自然陰道分娩。助産士門診通過“一對一”個體化健康評估和技能指導,為孕産婦、資深助産士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國際助産士日丨迎接新生命,這個群體為母嬰安全保駕護航

既不是護士,也有别于醫生

看似瓜熟蒂落、順理成章的自然分娩,其實蘊藏着很多異常危險,難以預測的“突發”狀況時有發生。在這個迎接新生命第一站的産房,助産士就是托起新生命的第一人。

“我們這個角色既不是護士,也有别于醫生。”成金煥說,助産士必須是在産科有着3到5年的臨床經驗後,再經過嚴格的系統專業學習擷取相關資格證,才可以上崗的。

産婦從入院到生産到出院,助産士都要全程參與。在待産室,助産士要做好産前檢查及評估。當産婦分娩時,助産士在監測母胎狀況的同時,還要給産婦加油鼓勁。除了有異常情況需要醫生介入,大多自然分娩的産婦,都是助産士全程把控。

從備孕、孕育、産程到産後,助産士們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全力保障母嬰安全。成金煥表示,助産士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熟悉每一位産婦産程進展變化,應對産程突變的各種情況。助産士除了能夠熟練地提供分娩相關服務,還是為婦女提供連續産科服務的理想的專業人員。

“我們也會不斷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水準,為孕産婦們提供更專業、更周到的服務。”成金煥說。

舉行相關活動,傳遞正确孕期保健

據了解,清遠市人民醫院2012年設立助産士門診,初衷是為了減輕準媽媽心理焦慮,傳遞正确孕期保健、分娩相關知識技能,并制定完善分娩計劃,幫助她們以積極的心态順利完成自然陰道分娩。

“每年在國際助産士日來臨之際,産科都會舉行相關活動。”成金煥介紹,藉五一假期,清遠市人民醫院産科在5月4日舉辦了助産士與準媽媽們共同學習的孕期瑜伽活動,希望通過專業而生動的瑜伽課堂,幫助孕媽媽放松心情,增強體力,有助于孕婦在生産前保持平和的心态,促進自然分娩。參與本次活動的孕婦均表示這次活動感受到孕期瑜伽給身心帶來的獨特放松、減壓方式。

成金煥表示,很多孕婦因為對分娩相關認知的匮乏、對未知生産痛的恐懼等,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準媽媽對陰道分娩的自信心,進而影響生産方式的選擇。是以,醫院一直都在倡導自然分娩,如果不符合剖宮産手術指征,更建議孕媽媽們選擇自然分娩。

近年來,随着助産士服務内容的不斷延伸,助産士的日常工作不僅走出産房,與孕媽媽“面對面”,更是将服務延伸至産後康複階段,讓孕産婦從懷孕到産後都感受到充分的人文關懷。

相關

孕媽媽坐、卧有講究

不少女性在懷孕後,身體都會出現各種不适,尤其是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會更加明顯。據統計,有超過一半的孕婦在懷孕期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腰痛困擾,并且在産後腰痛仍會存在。在懷孕期間,部分孕媽不在意自己的坐姿、卧姿,是導緻腰部疼痛等問題的原因之一。

成金煥介紹,常見的不良坐姿有彎腰駝背、靠扶手偏坐、跷二郎腿、“葛優癱”等,這樣的坐姿容易導緻骨盆的側傾以及腰椎的側彎,容易引發腰部疼痛,并且對胎兒的正常位置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孕期坐姿要掌握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要坐低矮的椅凳,以免壓迫腹部引起不适;二是切忌久坐,孕婦腹腔壓力大,下肢血液循環相對差,久坐會引起踝關節腫脹和小腿靜脈曲張甚至下肢血栓。

上班的孕媽媽應選擇帶靠背的椅子,盡量往後坐,使自己的脊柱與座位成90°直角;即大腿最大程度地接觸椅面,膝蓋與臀部要處于同一水準,後背用坐墊支撐靠在椅背上。

坐在沙發或床上時,為防止腰背酸痛,最好在後背墊個枕頭,使上身稍向後仰,減少腹部壓力。

為了防止腹部受壓,坐着時盡量不要跷二郎腿,大腿别高過肚子,兩隻腳也不要交叉搭起來。最重要的是,坐一會就要起來走動一下,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或原地站立放松全身。

成金煥介紹,孕早期的孕婦身體變化還沒有那麼明顯,不需要特别改變姿勢,怎麼舒服就怎麼躺。随着懷孕月數的增加,到了孕中期的時候,孕婦就容易感覺到腰酸背痛,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側卧着睡覺。

“很多孕婦聽說孕晚期最佳睡姿是左側睡,便每天堅持一個睡姿,但這樣容易導緻脊柱側彎。”成金煥說,左側睡并不是萬能睡姿,這不是絕對隻能左側卧。因為我們的心髒在左側,左側卧時間長了,也會使心髒受壓。

她建議,睡覺的時候,不需要非常固定某一個姿勢(左側卧或者右側卧),孕婦需要保證自己身體的舒适度,左側卧累了就換成右側卧,左右側卧輪流才是最佳睡姿。

【撰文】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