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熱點微評

2024-05-23 18:58釋出于廣東科技領域創作者

文/王新喜

燃油車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繼乘聯會在2024年4月公布國内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0%後,2024年5月第三周(13日-19日),國内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達到了16.8萬輛,上險滲透率也首次突破50%,達到50.2%,超過燃油車。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也就是說,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零售滲透率與上線滲透率雙雙超過50%,新能源車對市場的滲透還在持續,這種趨勢進一步強化。

而我們從4月新能源銷量榜單來看,比亞迪4月銷量高達25.4萬輛,同比增長37.5%。前十大新能源車企僅有3家同比下滑,7家均是同比增長,賽力斯同比增長高達725.7%。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油車好還是新能源車好,在業内一直有很大的争議,如今資料表明,終端使用者用行動投票,新能源車成為多數人購車的選擇了。

這背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充電基礎設施在進一步完善、續航裡程與産品體驗在持續更新。

油車相對于新能源的優勢是加油快、全國遍地加油站,節假日跑高速沒有所謂的續航焦慮,這一點讓很多消費者依然選擇了油車。但是新能源車的這種滲透速度的背後,就是我們必須要看到兩個變化的事實: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一個是新能源車的充電續航都在得到改善。現如今,很多開電車的消費者都有一個感受,充電樁的鋪設速度是超過預期的,過去那種排隊充電的境況已經一定程度得到緩解。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其次是,車企在續航裡程上的提升也是肉眼可見,600~800公裡續航在中高端車型上,正在普及,電池性能越來越好,這些是可以看到的事實,從目前來看,新能源車滲透率進一步提升的背後,是基礎設施在逐漸完善,充電續航的痛點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強烈了。種種因素,讓很多消費者選擇了新能源。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另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産品體驗與技術,新能源汽車在動力、靜谧性、智能化等方面逐漸壓過傳統燃油車一頭,尤其是插混,集燃油、插電、增程、純電動的功能于一體。各項綜合性能與成本效益都要超過了燃油車。

在經濟下行期,新能源車省錢是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選擇的重要理由

盡管當下很多人認為考慮到保值性、保險費以及未來換電池成本,新能源車并不省錢,但事實上,在目前經濟下行期,消費者對油價非常敏感,這是不争的事實。

新能源車省錢就是很多消費者選擇的理由。甚至當下的一個怪現狀是,很多消費者買了混動,但平時基本也沒有怎麼加油。在節假日的高速上,插混與增程車還在與純電排隊搶充電樁的事情屢見不鮮,這就能看出平時這些混動車主,基本上就不怎麼加油的。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為什麼?因為相對高昂的油車,電車省錢是非常直覺的,續航500-600公裡的純電車,充電一次費用大約是幾十塊錢。一輛油車加滿油基本能跑600-700公裡,大部分的油箱容量在50升左右,将小轎車加滿一箱油的價格在400元左右。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也就是說,電車車主花一個小時充滿電,等于直接省了300多塊錢。一個月如果能充10次電,相當于賺了3千元,很多人認為油車節約時間成本,但是在經濟下行期,很多人一天未必能賺300塊,花一個小時充滿電,賺300塊,大多數認為這個時間花的值,這就是當下不少消費者的心态。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新能源廠商強者愈強背後,産業鍊在以電車為核心重構,實作成本降低

而從廠商端來看,新能源頭部車企強者愈強的效應明顯,像比亞迪這類巨頭,年銷量高達300萬輛,這背後對産業鍊産能的效率與成本要求很高,在比亞迪、吉利、長安、理想等車企的龍頭效應帶動下,中國的汽車産業鍊正在以電車為核心進行重構,幾乎在生産鍊上的每一環都占據主導地位,這導緻了整個新能源車的各環節的成本不斷下降,就有了與油車打價格戰的能力。

這也是國内車企能發動“電比油低”價格戰的重要原因——頭部玩家強者愈強,帶動整個産業鍊成本優化的結果。

從資料來看,“油電同價”、“電比油低”的戰略正在獲得成功,現在10萬以下的新能源車,除了可油可電之外,大空間、用車成本低、動力響應快,另外倒車影像、自動駐車、定速巡航、LED大燈、中控大屏等配置也相當齊全,這在10萬以下的油車市場是很難同時擁有這些配置的。

在10萬左右的市場,油車也在喪失成本效益優勢。A級轎車的銷量排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售價7.98萬元起的秦PLUS DM-i,繼續以月銷近3萬輛排名第一,力壓軒逸、朗逸等合資車型。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近期美國人拆了一台比亞迪海鷗,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内飾用料跨級、駕駛性能良好、工藝與美國電動汽車不相上下、價格隻有美國同級别車型的三分之一。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這背後也是新能源汽車研産供銷全鍊路打通,制造成本進一步下行的結果。

成本效益優勢蠶食網約車市場,網約車為消費者購車提供參考

而新能源車成本效益優勢凸顯,也在蠶食網約車市場的蛋糕,現如今網約車基本已是新能源車的天下。而網約車其實是一塊很大的蛋糕,且增量空間還在。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現在網約車市場基本上是以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品牌為主,網約車市場是面向消費者普及電車體驗的一線,一般能做好網約車市場的品牌,經常在路上跑,在産品層面,品質、耐用性、穩定性、成本效益一般較好。很多消費者購車,也是看重這些方面。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在為消費者購車提供品牌參考,對消費者買車的品牌選擇潛移默化構成了影響。

新能源車産品進化速度超過油車

産業鍊以新能源車為核心進行重構,推動了新能源車的進化速度。

很多人相信新能源車是未來,更多也源于産品的進化速度,過去短短幾年,電車從電池電機、動力系統、輔助駕駛、人機互動到混動技術等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那麼三年後,這種差距還會進一步拉開。

這種進化速度的背後,其實是因為三電系統以及越來越多的智能單元加入,大幅度削減了車輛裡各單元的ECU數量,用中央內建處理系統來替代。而油車的架構需要解決全系統依賴的電的問題,不好做智能化,導緻智能化無力與新能源車比拼。

而三電結構帶來的全新人機互動方式,推動智能化體驗不斷更新,這決定着新能源車越到後期,競争力越強,産品本身的體驗對消費者購車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強。而現在的時間節點,恰恰是新能源車在産品品質與智能化邁向成熟階段的拐點。

新能源車與油車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當下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群體在選擇油車,有些是因為消費者開慣了油車,認為油車穩定性與可靠性更好,有些認為油車修車更友善,保值性更好,對長途出行需求更加友好。不過時代在變,消費者心理也在變,新能源車的産品競争力與基礎設施、成本競争力、對消費者心智的影響在變,油車如果不變,那麼日子會越來越難了,畢竟,趨勢在這裡。如何自救,如何改變,考驗油車巨頭的智慧。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檢視原圖 109K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 新能源上險量超50%,燃油車日子越來越難,背後深層原因

繼續閱讀